
李 白
作者 柯万英 (岳西)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贺知章称其“谪仙人”,故人称“诗仙”。李白曾隐居司空山半年,今山中有“南崖瀑布”“太白仙踪”“太白书堂”“翰墨泉”“洗墨池”等与其相关的遗址和石刻。中年后的李白政治理想破灭,游仙学道,隐居炼丹,希望从虚无世界中找到精神归宿。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大军自范阳南下,河南、河北诸地尽陷,官军征讨失利。李白时年五十五岁,游当涂、秋浦、宣城至金陵。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叛将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攻破渔关,长安陷落。玄宗自长安逃亡蜀中,途经马鬼坡,被迫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命永王李璘为节度使赴江陵阻敌。永王拥兵自重,肃宗令其归还于蜀,永王不从,欲与肃宗争帝位。肃宗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十二月,永王引兵东巡,沿长江而下。当时,李白闻官军胜而返金陵。秋,入庐山隐居,永王数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终于下山入永王幕府,作《永王东巡歌》赞颂李璘功绩。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为其子所杀。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十月,肃宗还京。次年二月,永王与高适战于丹阳,永王败,被杀。李白知道情况严重,遂从丹阳南逃,途中留下《南奔书怀》《独漉篇》。李白来到太湖县,选择司空山隐居。当时,李白抱病在身,来到晋熙镇,向前路过独阜山。在独阜山,李白受到崇拜者的盛情款待,即兴挥毫写下“陇西”二字。后人将二字刻于崖壁。离开独阜山,沿长河而上,途经牛镇、天桥,到了杏花村,司空山矗立眼前。此时正是早春时节,沿途柳叶初绽,春风扑面。李白青衿瘦弱,一身疲惫,形容枯槁。诗人心情十分阴郁,无心欣赏美景。他沿着店前河上了司空山。

司空山海拔1227米,古有“西南镇”之称,山水秀丽,环境幽静,为周朝司空淳于越隐居地,汉朝道士梅福修炼地,禅宗二祖慧可参禅地。在宦海红尘中碰撞得一身伤痕的李白希望与这些古代圣贤做伴。 司空山送给李白一片安宁,李白送给司空山千古文明。李白在司空山疗伤,即疗身体的伤病,也疗内心的伤痛。他有好长时间走不出内心的阴影,也没有诗句诞生。他倾听“北岭松风”,观赏“南崖瀑布”,访问“银河夜月”,朝拜“二祖禅刹”。司空山的清风吹散了李白心头的愁云,银河浪花洗涤了李白满身的尘埃。此时李白作出两种准备,他两次寄诗给宰相张镐,请其营救自己;另一想法是以待罪之身,终老司空山。他在《避地司空原言怀》诗中说“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甚至想把全部家产用来炼仙丹,让自己长生不老,永葆青春。又幻想驾着太阳到天上去欣赏美景,攀着星星到银河边游玩;跟随神仙王乔一起腾云驾雾,最终成为天帝玉皇的常客。全诗曰:“南风昔不竟,豪圣思经纶。刘昆与祖狄,起舞鸡鸣晨。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弄景奔月驭,攀星戏河津。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清道光辛卯年(1831)《太湖县志·舆地志》记载:“玛玉坳,在司空山下。<二老堂诗话>云:司空山一峰玉立,李白曾题其瀑布,道经重报寺过马玉河(按:重报即崇报之讹,马即玛省文,河即坳之南流溪也)。土人作亭其上,以便往来憩息。顾瞻所及,近对南崖,李白所谓‘断崖削瓜,岚光破绿’者,可于兹焉遇之。

邑人王大枢榜其亭曰‘观瀑’。”(《二老堂诗话》是宋朝文学家周必大所著,入选《四库全书》)崇报寺在冶溪镇联庆村,唐贞观三年(629)建,1941年国民党48军拆其砖木建碉堡。清乾隆年间举人、知名学者王大枢曾因李白作《司空山瀑布》一诗,遂于马玉坳茶亭题写“观瀑”一匾。古《太湖县志》“南崖瀑布”条文载:“上有灵瀑,非溪非壑,不得常见。唯久旱将雨或久雨将霁时,有飞泉迸出,直泻千仞,常匹练悬空,移时即逝。削壁上有丹砂,日照时,珠光夺目,雨后更红。”。此景只出现于春夏时节。李白来司空山时不久,即有缘赏此奇景。诗人隐居司空山,某日造访崇报寺后归山,经桃阳、老虎石、方家老屋、陶家冲至马玉坳。李白在马玉坳茶亭小憩,举目望去,见司空山断岩如削,云雾升腾,变幻莫测,觉得能在此隐居实为前世修得之福。突然间,白云浓雾赤壁丹砂处一匹白练轰然飞泻,李白大为惊讶。白练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如幻如梦,乡人说是瀑布。大约半个时辰,瀑布顿时消失,好似白练被拉入岩缝之中。神奇的景象让李白看得如痴如醉,目瞪口呆,仿佛身临仙境,遂即兴写下《司空山瀑布》一诗:“断崖如削瓜,岚光破苔绿。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玉案赤文字,落落不可读。摄身凌云霄,松风拂我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李白在山中隐居数月后,朝廷的判决书送达。李白被下于浔阳(九江)狱。在狱中留诗《在浔阳非所寄内》。妻子宗氏得信后心急如焚,为其四处奔走,希望救出丈夫。 在狱中,李白写了《狱中上崔相涣》《系浔阳上崔相涣三首》《上崔相百忧章》《中丞宋公军次浔阳》《与贾少公书》《为宋中丞自荐表》。他自剖冤情,希望得到宽释。妻子宗氏求到了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崔涣、宋若思考虑李白有受蒙蔽情节,罪不算重,遂出面极力拯救,使其获得假释。宋若思任用李白为军幕参谋,掌管军中文书事务,与宋一同到了武昌。同年九月,李白卧病宿松,此时案件未结。宿松县令闾丘久慕李白之名,前去看望。闾丘在幽静的南台山为李白安置了住处。闾丘公务之余即到山中与李白对酌畅饮。难中人得到厚遇十分欣慰。李白作诗二首:《赠闾丘处士》《山中与幽人对酌》。诗曰“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可见二人友谊十分深厚。其间,两次写诗给宰相张镐,向其求救。

乾元元年(758),李白五十八岁,终因参加永王幕府而被判“附逆罪”流放夜郎。流放是对李白附逆罪的从轻发落,据说还是襄阳王郭子仪出面说情的。郭子仪为什么要为李白说情?《新唐书·卷二〇二》记载“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他拖着病躯踏上流放之路。当时他的儿子在山东,妻子在江西,从九江出发时只有妻弟宗景相送,情景十分凄凉。之后经西塞驿(武昌县东),至江夏,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乾元二年(759)春,李白六十岁。是年全国大旱,朝廷认为是百姓怨气冲天,所以上天不雨。同时,肃宗新立皇太子,为庆祝储君,大赦天下。当时李白还在巫峡里缓慢前行,刚到白帝城,便接到了朝廷赦免诏书。据说是宰相郭子仪再次为他讲了情。李白接到赦书后,心头阴霾一扫而空,乘着轻舟,只一天功夫,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遂写下《早发白帝城》一诗。李白由洞庭返回江夏,秋至浔阳,再登庐山;他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李白晚年生活困顿,投奔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李白病死于当涂,时年62岁,一代文星陨落中天。现代诗人赵朴初视察司空山时,赋诗叹李白:“早闻太白读书堂,梦想登观恨未尝。不意耄年行脚到,谪仙不见见空王。” 参考文献:《新唐书·卷二〇二》《太湖县志·舆地志》《司空山志》《李白年谱》
编辑制作 岳西县司空山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