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理先生
编辑:世界诗会重庆总社
《心身相和》
一一和理学关于生理与心理和谐部分
文/袁华平

和理学是一门哲学,研究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人生真谛、唯美思想等等,尤以研究人的生命活动为主要课题。
人的身体活动又分心理与生理活动。这二者相当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但又不尽然。生理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范畴,而心理是人对事与物的认识和情感,依赖生理活动而存在。
人的身体要健康发展,必须要使心理和生理保持平衡、和谐和统一的状态,简称“心身和”,这是和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和理学理论的核心。
在人身体两个活动中,生理与心理健康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割。当然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心理健康了生理才会更加健康,反之若生理肌能正常但心理却不健康,那最终会导致整个身体不健康。
说到人体心理与生理的平衡与和谐。首先得从《黄帝内经》中一句话讲起:“病由心生,病由心解"。即人的疾病很多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准确地说在70%以上,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仍然是《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即各种不良情绪将导致心理与生理不和谐而致病。心理不和谐的情绪中危害最大的要数“气、急丶怕、恨"四种心理活动。
所谓心病还得心药医。王中平老师的《心平健康学》中,将“气、急、怕、恨"等不良情绪将导致的疾病一一对应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而国外的心理学家和医生也早就得出结论:不良情绪会让人罹患各种疾病。比如不良情绪会导致肌肉紧张,影响胃功能;会导致情绪性结肠痛(结肠是心情的镜子)丶情绪性阑尾炎……不良情绪还可以引起打嗝、皮肤不适以及疼痛感,尤其对血管的刺激最为敏感,还可导致内分泌失衡,还会阻碍孩子的身体发育……
不良情绪导致心理与生理不和谐不平衡,会对人的生理健康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严重时可直接导致人的衰老、中风和死亡。
要保持心理与生理的和谐、平衡、统一应从以下一些方面来探讨。
首先是心态的调整:任何时候,在接触人和事时应保持一种乐观自信、从容淡定的平和心态。这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现处在一个高效率时代,生活压力大,但人的内心是自由的,完全可以自我调节放松。要释放内心各种压力,面对各种名利的追求不要太刻意或抓得太紧,该放下就得放下,该松手就松手。
坚持正能量的立身之本。要尽可能多的与美好事物接触。如多做好人好事,与人为善;结交良师益友,追求真善美等等。据说接近美女可产生多巴胺,这也有助于人的心身健康。
饮食卫生和生活规律也对心身和谐很重要。多吃清淡的食物如禾苗之类(和为禾与口组成)是明智的;而“肉食者鄙”古已上书,尤其是现代人偏好野味猎杀野生动物,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大家都领教了。
张悟本讲“病能够吃出来,也能吃回去"。有人说他是骗子。但我认为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不相矛盾的,只是被张悟本等人说得有点绝对化了。和理学是不讲绝对的,那叫太过。
合理的膳食搭配必然有益于身心健康。先说心理上,吃得清淡会让人清心寡欲,性情温和朴素,心态平和少怒。如果长期吃油腻肉荤则性情暴躁易怒;长期吃辛辣食品会刺激内脏失衡,尤其易使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紊乱。
这些系统紊乱对心理的波动和影响极为严重。而被影响的生理又必然反过来影响心理:造成心情郁闷滞塞、心律不齐、气急怕恨等等,如此恶性循环……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人之大善也。比如吃饭要细嚼慢咽,要兼顾各种营养搭配,不要偏食,不要吃得太烫太快,不能暴饮暴食……
还必须好好遵循生活作息规律,不能久坐熬夜,长期玩手机看电视(久视伤血);不能长期憋尿憋大便……这些恶习一定要摒弃。
清淡的饮食、良好的作息与清心寡欲,必然能协调心与身的平衡与和谐。
只有心平才能健康,只有自律才能更好地心平。自律是最大的自由,也是一种美德。上面讲的饮食与作息都要求严格地自律。自律对于与人交往而言,就是要忍耐、克制、包容,管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自律之后也要随和,性情随和的人一生必然通达顺畅。要知道和颜悦色令人喜欢接近,德性宽厚让人乐于归依,这是很多成功学家的处事态度,不用我多说。
还得通过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养心的过程。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必须蕴含博爱、慈悲、感恩、宽恕等真善美素养。马斯洛五层需要论告诉我们: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后,人就应尽可能多地追求精神生活即实现自我的层面。
要修身养性养好心,就要经常给自己身心源源不断地灌注阳光雨露。热爱、贴近丶融入大自然,享受阳春白雪,花前月下,享受大自然美景。多呼吸新鲜空气,,做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坚持理想信念,热爱工作,少说多做。身处顺境低调平和,身处逆境也要开心快乐。为使自己心灵免受伤害,就要强大自己的内心,提高免疫力承受力,提高涵养和内蕴。心理和谐者神情高竣巍峨却不矜持,貌似钝感却又无所畏惧,这就是伟岸的高端和谐形象……
现在很多人都有心理疾病,这就让很多催眠师、瑜伽师和心理医生等大有用武之地。他们都是采用了催眠、暗示、心理安慰等方式,通过医患互动,达到心理与生理平衡和谐而治病防病。
一个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和谐系统。自身有战胜病魔的内驱防御免疫能力和自愈修复能力。增强自身防护能力是治疗和防治心身疾病的关键。催眠师和心理医生就是要通过催眠和暗示唤醒人的自愈能力以达到自愈。
我看到一个观点:只有人成熟了,情绪才能健康。
成熟的人应具备责任心和独立自主的品质,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争强好胜,不与人为敌。能分清现实与虚幻,能灵活变通……说明成熟是一种和的态度,成熟是身心相和的一剂良药!
要使心理健康,使心灵得到宁静释放,就必须懂得体验人生。重过程而不重结果。人生的意义是为了体验沿途风景和人生美好的过程,而结果却只有殊途同归的一个死字,没什么好追求的。只有懂得体验人生的意义,心态才能变好。要把这个体验当作一种修行。
人生的体验也要有高峰的体验,也有低谷的经历。体验人生美好的感觉、感动感激、感恩的瞬间,你才会有高峰体验,比如艺术境界的高峰体验。但你也要安于体验苦难和挫折,因为人生绝非一帆风顺。
心身和谐的关键在于人生内部系统的平衡,与各部位器官的协调。中医辩证论治就是为了维护心身系统的平衡。讲究配伍调理,虚实相生,寒热对照,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金木水火土对照五行五脏,相生相克,互为表里,医易同源。
这与和理的阴阳和合、对立统一、中和理论是不谋而合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事方式和准则。在这里要求一个人要中正圆和,坚持忠孝仁义,谦逊有礼,慎独修身,谨言慎行……但和理思想并非纯粹的中庸,也绝不是和稀泥,一味折衷求和……
《厚黑学》里面关于心身协调也是有一些的精华内容的,要采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比如内心要坚硬强大,脸皮也要厚而硬一些,太薄了什么事都办不好,一切只能哀怨悔吝在内心,那是很痛苦的……
心身和的一些具体生活方式:好心情是健康的灵丹妙药;好心情是心身和的强大动力;好心情能创造奇迹,感受生命的美好!
像陶渊明生活在世外桃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居生活,多么惬意多么怡然自得。这是心身和谐的范本。我们不提倡人都生活到野外去,那社会很多部门便无人工作,所以这只是一个比照的心境而己!
在心身和的调协上,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环境,只要能做到“忍、煎、熬、等",你就胜利了一大半。云上于天,需。面对各种困境,只有默默坚持,忍煎熬等。牢骚满腹,怨责悔怪毫无意义。尽量保持沉默,少说多敌。言多必失,失误多了又会让自己频繁地去后悔,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在心身调节上,还要求我们采取一种慢生活慢节拍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紧张激烈、高效率、电子化、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定要注意放松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事缓则圆,劳逸结合。
在心身调节上,要热爱喜欢自己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学会满足,友好地与人相处; 不要急功近利名利,不要轻易生气和动怒。
心身和的作用不言而喻。
如果说一个人的内心被和谐充满,心理足够强大,一个人身体的病痛必定减少。心身和者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象作公关的或作律师的,可以解决很多矛盾,化解很多危机,也会对社会作出更多更突出的贡献……
心身和之人能事事做到从容坦然,内心干净纯洁,怡然自得。如气度豁达者心有宽广世界,高放自得不受什么限制;如从容之人态度安闲自若却不顽固,胸怀宽阔坦荡而不虚浮!
心身和之人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境界。这种境界就象是怡然自得格外欣喜,一举一动从容淡定而不急迫局促。可以使人宁静慎独,发挥潜能。就象慎独之人深远达观表象封闭,心不在焉却又有所依持……
只有心身相和,才能身心健康。心身相和之人能感染别人,传递优良作风与习俗。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和睦,达到慈爱和同……
倘若此,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作者简介:袁华平(1967年一 ),笔名崇海,又名和理先生。重庆市渝北区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重庆总社社长。 
投稿须知
1、世界诗会重庆总社致力于诗歌文学交流,努力打造文学爱好者学习共进的平台,只接受原创作品投稿。题材包括小说、散文(1篇),评论、格律诗(2-5首),词、赋、现代诗(2首)。稿件内容健康,不涉及政治,不违反法律法规及大政方针政策。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来稿文责自负。若非首发原创的作品,请在投稿时注明。
2、投稿资料:包括原创文稿、作者简介(200字以内),作者高清照片一1张)。
3、投稿:投稿后10天内未刊登,请自行处理稿件,恕不退稿。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提供制作预览。
世界社会重庆总社
联系方式:
微信:wxid_dmhy3amlgdaq22
联系人:和理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