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是老虎的老师
文‖安黎
看到一篇动物学论文,说在千万种动物中,蚂蚁的幸福感,要远高于老虎和狮子。
对这样的结论,我向来都是将信将疑的。原因在于,哪怕是动物学家,都无法触摸到动物的精神本相,无法窥视到动物的心灵跌宕,甚至都无法做到与动物来一次敞开心扉的促膝交谈——他又能通过何种途径详知动物的悲喜?
以己之心,度动物之腹——这既是人的自作聪明,也是人的心理痼疾。作为与动物分属不同生物链条的人,尽管时常和豢养的宠物在身体上亲密接触,甚至不乏亲昵举动,但究其彼此的心灵河道,却相隔千山万水,既难以融汇贯通,也难以心有灵犀——人心都隔着肚皮,何况人和动物呢!
然而有一个现象却耐人寻味,那就是貌似越是强势的生命,越是容易消亡;越是弱势的生命,反倒越是容易家丁兴旺。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断,在广袤的世界广为传播,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缕析动物兴衰的历史,便会惊讶地发现,达尔文似乎仅说对了一半:后一个推断不无道理,但前一个推断,却被确凿无误的事实,予以了近乎嘲弄式的颠覆。“物竞”,未必就能被“天择”——竞争胜利的一方,未必就能得到上苍的眷顾和垂怜,恰恰相反,它们极有可能遭遇到来自上苍的排挤与遗弃。
老虎为山中之王,一声长啸,足以令千万动物胆战心惊,并预感到大祸临头。任何动物与老虎狭路相逢,都会不战而降地败下阵来,要么乖乖地交出性命,要么惊慌失措地末路狂奔。奇异的是,常胜将军老虎尽管打遍山林无敌手,但生育率却极其低微,其繁殖后代的功能,远不像其彪悍的性格那样强劲。于是老虎的总数量,随着日月的轮转,一直呈现着缓慢递减的颓势。如果说很多动物的断子绝孙与人的狩猎有关,但老虎不是。猎户们打猎,也是柿子专拣软的捏,给他们十个豹子胆,也绝然不敢招惹老虎。据此可以肯定地是,老虎的濒临灭绝,并非纯粹源于外部环境的使然,而是与自身对天道的违逆而遭受的隐匿惩罚,有着不可拆解的关联性——人狂没好事,狂妄的老虎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
相较于老虎,蚂蚁无疑为动物世界的弱势群体,它形体微小,性格内敛,不无故挑衅,亦不无事生非,常常处于被世界遗忘和忽略的境地。蚂蚁匍匐于地面,藏匿于地缝,但并非就能高枕无忧,而是仍然身处险境,性命朝不保夕。一只脚掌的踩踏,就能致诸多的蚂蚁于非命。但奇迹之处在于,尽管蚂蚁在抵御风险方面远不及老虎,但因超强的繁殖与再生能力,却足以保证其后继队伍的密密麻麻。
老虎与蚂蚁,生命的形态迥然有别,各有各的地盘,也各有各的意趣。它们之间不交集,不相扰,不心生嫌隙,不你死我活。老虎即使再磨牙霍霍,都不会将蚂蚁视作美食的——除却对蚂蚁渺小的不屑,更重要的,是在蚂蚁面前,老虎英雄无用武之地,瞬间威猛顿失,变得束手无策。老虎可以将野猪轻易地制服并撕咬得血肉模糊,但其粗大的爪子,却无法抓住一只蚂蚁。
动物学家判断蚂蚁要比老虎活得更为幸福,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显然并非是毫无依据的妄自揣测。幸福是一种极其私密化的个体感受,犹如鞋合不合脚,唯有脚知道那样,旁观者是难知究竟的。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或许会与占有的多寡、体格的大小、气势的强弱等有所挂钩,但并不完全划等号。老虎欲壑难平,吃过野猪肉还想吃牦牛肉,霸占住这座山林还想去那座山林逞强,于是在不断地征服中,也在不断地树敌。在威风凛凛的表象之下,也许掩藏的,恰是一颗鸡蛋般脆弱的心。比之老虎,蚂蚁胃口极小,不贪不占,无欲无求,规规矩矩地过好小日子,在角落里生儿育女,在缝隙里自得其乐。
欲望是烦恼的催化剂,贪婪是自毁长城的炸药包,如果老虎能肯躬下身子,以蚂蚁为师,向蚂蚁学习,并通过从蚂蚁的生存之道中获得顿悟和启迪,它也就不至于在消亡的滑梯中越坠越深。
安黎,著名作家。1962年出生于陕西省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1992年初调入西安市文联《美文》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现为《美文》杂志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西安有突出贡献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