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民无信不立
(一)
《论语·颜渊》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二)
文中“民信之”与“民无信”这两个“信”字作何解? “民无信不立”,是“民”不立还是“国”不立?
杨伯峻《论语译注》里译:“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了。……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
钱穆《论语新解》里译:“民间自然信及此政府了。……若苟无信,则一群都不存在了。”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里说:“取得人民的信任。……如果不能取信于民,纵武器,纵有饭吃,也无法维持统治。”后来谈到孔子讲信,又说:为政不可无信,如子贡问政,孔子答以足食、足兵和民信,他说,三者去一,首先是兵,其次是食,唯信不可去,理由是,战死、饿死,不过是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多数人都把“信”解成“相信”“信任”,尽管解释“民无信”时也可能会讲成“信用”。“不立”基本上解成“国”或“政府”不立。
(三)
“食”“兵”“信”三件事,源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一句,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用来解释为何“信”不可去,可以看出“信”字尽管在“民信之”里用作动词,在“民无信”里用作名词,其义却是相同的。
《四书辨疑》里说:一章中两信本是一意,《注》文解“民信之矣”则云“民信于我”,此以信为国家之信也。解“民无信不立”则云“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此却说信为民之信,立亦民之自立也。又曰“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前一句信在国,后一句信在民。后又分人情民德二说。云“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此说信亦在国也。继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此说又信在民矣。不惟信字交互无定,而兵食与信先后之说自亦不一,圣人本旨,果安在哉?

(四)
“民信之”的主-谓-宾结构,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人民相信政府”。然后把这一“信”字移来解释“民无信不立”,就成了“民无信则国不立”或者“国无民信则不立”。“自古皆有死”是说“人之死”,不是“国之亡”;“民无信不立”是说“人不讲信用就无法立身”,也与“国”无涉。硬塞进一“国”字,原本以“民”为主题的,就变成了以“国”为主题。这大约是受了“问政”一词的左右,以为民之有信无信属于个人修身,不是为政治国。
其实,不必因“政”而加“国”字。“足食”“足兵”之“足”,并非形容词“充足/富裕”,而是动词“使……充足”。足食足兵不再是民自己的事,更是为政者的“政”事。而“民信之矣”一句,程树德《论语集释》里说:高丽本“民信”上有“使”字。皇本“民信”上有“令”字。“使民信之”“令民信之”不也是为政者的“政”事吗?“足食”是使民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是使民有足够的武器,使足够的民能拿起武器为兵;“民信之”是使民讲信用。无信民无以立。使民讲信用不但是为政,而且还是为政三要事中最重要的:兵可去,食可去,信不可去。
“民信之矣”一句,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里断为:“民,信之”,并解释说:“民信之矣”的“矣”字,当是衍文。孔子举出为政三要事:足食;足兵;民,信之。(“信之”是“使民信任政府”的意思。“信之”下似乎不须更有“矣”字了。现在经文这个“矣”字,恐怕是后人所加的。)——不是“使民信任政府”而是“使民讲信用”。
(五)
潘富恩、温少霞《论语今译》:if the people have no confidence in their ruler, a state cannot stand.
韦利《论语》: a people that no longer trusts its rulers is lost indeed.
刘殿爵《论语》:when there is no trust, the common people will not be able to stand on their feet.
辜鸿铭:without the 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in their rulers, there can be no government.
“民无信不立”,译成“民不立”的有刘殿爵一家,而把“信”译成“信用”的,一家也没有。“民无信不立”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中的“(无)信”当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