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王杰 10
文/周凤森
(10)
王杰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经常教育学生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因为有了远大目标才有了勤奋学习的更大动力。同时,老师还要求大家养成每日记录生活的习惯,将每天的学习收获、心得体会以及发生在身边的有意义的事情写在日记中,王杰静静地听着老师的教导,并决心付诸行动。有一天,老师带领同学大声领读《陈涉世家》节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老师读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开始给学生们作些讲解。老师说:“同学们,燕雀与鸿鹄虽然同为飞禽,但它们在志向上却有天壤之别。燕雀喜欢在檐底枝叉上垒窝,迷恋于眼前的山青水秀,田野花香,乐于在蓬蒿之间跳跃觅食,不思进取,燕雀没有远大志向,你们将来也不能做燕雀!”同学们齐声说:“不做燕雀,愿做鸿鹄”。老师又继续讲解:“鸿鹄遨游于蓝天白云之上,不留恋家乡的一山一水,它高瞻远瞩,志在四方,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大家要立下鸿鹄之志,树立远大理想。同学们走出家乡并非忘记家乡,而且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为更多人民做出服务,这才是真正的为家乡增光添彩!”听着老师的话,王杰默默地对自己下着决心,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做更大贡献。王杰放学后对家人说,“老师让我们立下鸿鹄之志,我要做华堌村的鸿鹄!我要做金乡县的鸿鹄!”杨玉芹笑着说,“对,俺家王杰就是有志气”。
勤奋好学的王杰其实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王杰在成长过程中对人民的大爱和对敌人的大恨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这个英雄的灵魂。当金乡县由低级社发展到高级社后,华堌村的社员们开展集体劳动,王杰在节假周日休息时经常随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大家在劳动之余,经常讲些亲身经历的忆苦思甜的故事。有一次,王杰的一个堂哥王尊章哭诉起旧社会全家受到国民党反动派伤害的事情,导致家破人亡,说着说着,泣不成声。王杰咬着牙悲痛地问:“俺嫂子那时死了,到底是咋死的?”王尊章擦了擦眼泪说:“1947年国民党还乡团反攻倒算时打到咱华堌村,又是抓丁,又是抢粮,听到枪响,男人们都跑了,女人小脚跑不了,俺媳妇就让国民党兵抓住给糟蹋死了,我的手也是逃跑时让炸子给崩断的。当时炸子把石头炸崩了,崩落的石头砸断了我的手,脸也划伤”。说着又悲哭起来,停了一会,王尊章继续说:“我爹,正在高梁地里看庄稼,那些国民党兵搜不到粮食,就去破坏咱们的庄稼,爹去阻止他们,这些国民党兵拿枪托把俺爹的腰打伤了”。王杰听完,手握拳头,眼含泪水,低着头好久没有吱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在城市,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逐渐建立人民公社。华堌村由初级社发展为高级社之后,村里每天晚上需要将社员的劳动情况用“工分”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记工员的业余工作。因为生产队里文化人很少,没有记工员,根据村书记王恩地的安排,王杰就成为村里的临时记工员。作为村记工员,既要认真细致,又要公正合理,才能让大伙信服。工分是高级社时期的特殊产物,所谓工分就是根据男女性别、劳动强度、年龄大小、路途远近等细小标准为每个社员的每日工作情况进行打分,然后将大家的每日工分统一记在村办公室的本子上,作为年底考核及分发劳动成果的依据。那段时间,王杰吃饭后就提着汽灯来到村办公室,坐在桌前,清理桌面,逐一核对社员们的工分。工作中,王杰不徇私情,公正记录,热情周到,他一丝不苟的精神与公正无私的作风赢得了社员们一致赞扬。当时有个村民叫周普文,王杰称呼他为四爷,周普文在锄地时不小心损坏了一些豆苗,大家议论纷纷都说要扣他的工分,王杰在记工时就尊重民意与实际情况给周普文扣了二分。同样干了一天活,大家都是十分,自己才记八分,见王杰记录下后,四爷非常生气,不停地大声嚷嚷着,为自己鸣冤叫屈。王杰就将四爷拉到一边,耐心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四爷呀,您千万别生俺小孩子的气,我确实不该当着大伙的面扣您工分。四爷,咱村里都知道您干活是把好手,在村里德高望重。四爷,您想想看,我记工分扣工分,是要根据生产队里的规定去办事的,咱生产队规定着损坏庄稼损坏农具就要扣分。今天俺按规定扣了您二分,以后大伙会说,连周四爷干活损了庄稼都要扣分,以后社员们干活谁还敢疏忽大意呢?四爷,说到底这还是为了让社员劳动时多爱护庄稼,让咱生产队多打粮食呀。”
王杰从出生到长大,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战乱纷纷的岁月,当时的中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无数英雄的光辉形象照亮着华夏大地。王杰在日记中写到,“我是在甜水中长大的,没有经历艰辛的岁月,但是,我绝不会忘记死去的烈士,我一定肩负重任,继续做他们没有完成的工作,把我们美丽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光辉灿烂。”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实一个人的觉悟高低与其文化教育有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集体主义者!而非个人主义者,而非自利主义者。王杰是个公正无私的人,王杰是个乐于助人的人,王杰是个解民之忧的人,王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典型代表。自古洎今,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其诞生时起就将“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且持之以恒,以一贯之。今天,新时代王杰精神,就是让党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倾心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重筑新时代的鱼水情谊。学习新时代的王杰精神,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让“群众利益无小事”掷地有声。一个政党,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民心,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热情拥护与无限爱戴。一个政党,同样要具备鸿鹄之志,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产主义为己之任,只有具备了世界情怀,才会最终赢得世界各族人民的尊重与支持。

英雄王杰 11
文/周凤森
(11)
俗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文化也同样育养一方民心。金乡县古称东缗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散落在民间的传闻逸事丰富多彩。一方水土其实就是传统美德、民风习惯与文化底蕴的结合。文化的作用是什么?文以其所载之道,而化天下之心。用文化熏陶人心,这才是文化软实力的真正作用。由于文化的力量与熏修,金乡之域民风淳朴,诚信热忱,助人为乐之风盛行,因而这里是全国有名的诚信之乡。王杰就是在这方水土与文化沃野中成长起来的一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王杰很小的时候,王廉堂就给他讲述着发生在东汉时期“鸡黍之约”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就生活在二千年前的金乡县鸡黍镇。
据《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人。范式年轻时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字元伯)是好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回京城,顺便拜会您的父母”,元伯说:“我每隔两年,也去拜访您的父母”。然后两人共同约定了各自到访的日期。约定日期临近,元伯就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酒食恭候范式光临。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元伯说:“巨卿诚实信用,绝对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为你们酿酒做食。”到了约定之日,山阳郡的范巨卿果然应约而致。从此两人按约礼尚往来。然而若干年后,张元伯突然去逝。一天,范式忽然梦见张劭戴着黑帽,垂着黑缨,匆匆走来,对他说:“巨卿,我染病已死,要在某一时间下葬,从此永归黄泉。您如果还没忘了我,就再来见我一面!”范式惊醒,梦境如真,他没有任何怀疑。于是,范式穿上丧装,乘坐马车奔赴那里。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已经出发,但灵柩突然沉重难抬,不肯进入墓穴。元伯的母亲抚着灵柩说:“元伯儿啊,你还有什么心愿未了吗?”这时一辆白马素车卷尘而来,远远地嚎哭冲天。母亲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兄,您托梦给我后,我日夜兼程,为您送葬,生死异路,从此永别。元伯兄,我会依约探视君母,您放心走吧。”听完此言,参加葬礼的人无不感动的悲哭欲绝。范式与众人一起拉着引棺的绳索,灵柩这才缓缓进入茔穴。然后范式又在坟前为元伯立碑种树,才依依惜别离开那里。王杰每次听到这个故事,都感动地流下眼泪,幼小的灵魂就在这方文化水土中经受着洗礼。
1955年初冬的一天,金乡县连降寒雨,华堌村的街道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王杰刚好放学途中,正与同学王伟川讨论着老师讲过的算术题。王伟川突然大叫起来,“王杰,谁家失火了”,王杰抬头一看,村东头一家房顶浓烟滚滚,黑烟与低云叠成了黑压压的一片!两人不顾路滑,跌跌撞撞地向村东头跑去,王杰一边跑一边大声喊:“失火了,失火了,快来救火啊,”跑到院子后,他看到一股股浓烟正在门口及窗户缝隙中吐着火苗,劈哩叭啦的燃烧声从房子里传出。王杰没有多想,扔下书包拿起脸盆,一趟趟从水坑中取水灭火,摔倒了多次,王杰也不顾及,嗓子喊哑了,王杰也没有感知,火舌喷出飞花,王杰也毫不畏惧,在王杰的喊声中,救火的村民越来越多,在街坊邻居的帮助下,大火终于扑灭了,王杰才舒了一口气。救火过程中,泥巴将王杰的衣服上下沾满,黑烟将王杰熏得灰头灰脸,突然有位邻居笑着对王杰说:“王杰,你不用化妆,立马就可以当上黑脸包公了”,说着众人大笑起来,从此,黑脸包公的绰号被大家叫了一段时间。
今天,英雄王杰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英雄事迹与英雄精神却与日月同春,与华夏共存。我们弘传英雄事迹,学习新时代的王杰精神,就是为了让英雄文化、革命文化、军事文化再塑军魂、民魂、党魂。王杰在日记中写到:“什么是理想,革命事业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痛苦”。心中装着革命事业,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这就是文化金乡蕴藉出的当代英雄的伟岸心声!有人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人说,人民是历史的主力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服务方向,才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享幸福安康。毕竟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民声才是最大的智库,民力才是最大的依靠!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主编简介: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