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的自然之诗
——浅谈田园诗人施维的诗歌
野 松

野松,本名杨志明,诗人,诗歌评论家,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居广东江门市,有大量诗歌与评论发表于海内外各种刊物、报纸和选本,曾出版诗集《爱的弦音》《歌唱和自白》《大地行吟》《裸袒的灵魂》和诗歌评论集《神州诗意的灯辉》。曾与庞清明、楚中剑一起主编《第三条道路》诗报,曾获第三条道路诗歌写作新锐奖,在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寻找五邑诗人评选活动中荣获“五邑诗人”原创成就奖。现任广东鹤山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大湾》文学双月刊编委兼“南海思潮”评论栏目编辑,江门珠西诗群召集人。

施 维
诗人施维写作时间不长,至今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年半,却已连续出版了三部诗集:《我想是一朵大红花》《理想国》(合集)《洛神花红》。这确实令人称奇。而我认识施维也不久,至今也不及两年,但她给我的印象却很特别,面容娇美,身材苗条,温柔细腻却也心境辽阔,能诗,会画,好朗诵,喜唱歌,爱跳舞,懂美食,且是一位“从繁华走向繁华,从寂寞走向寂寞”的神奇女子。她出生于上海,在武汉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到广州工作,继而到香港从事国际贸易,七年前又从香港来到中山市南朗镇榄边村开办农场,以电商方式营销所种植和加工的农产品,闲余则写诗绘画,过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当认真阅读了她先后赠予我的三部诗集之后,我则更为感叹:这世间奇女子,是什么能让她写出如此多清纯自然的诗作?感叹完,即自答曰:是她美丽的心灵。因我始终坚信,“诗本性情”,“诗品出于人品”,诗是诗人心灵的表现,诗人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心灵,便会有什么样的诗作。

施维画作
当我知道,施维童年时代别名“美丽”,她家里人一直叫她美丽,至今她的发小们仍称呼她为“美丽”时,更觉得我对她个人及诗作的判断:“美丽心灵的自然之诗”,十分准确。名美丽,心美丽,诗美丽。诗之美丽源于心之美丽,心之美丽除源于其名字对其长久润养之外,更多的则是源于她自身的人文、道德、学识的修养,善美存于心必形于相。施维外在与内在的美丽,让凡熟悉她的人,无不赞赏。心灵之美,乃诗品的重要支撑,有美的心灵,何愁没有美的诗。施维的人与诗,让我“心美人美,必致诗美”的诗观, 再次得到有效的验证。
施维画作
我所说施维的自然之诗,其“自然”有两层涵义:一是她是一名农场主,是一位田园诗人,耕作于田园收获于田园,她写作的诗歌有不少灵感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田园,不少诗作是心灵与自然的相契相合;二是她诗歌写作技法上的自然,擅于“从心出发”,充分体现她诗歌艺术写作的自然和自觉。
施维画作
施维是一位新时期的自然诗人或曰田园诗人。青青农场,已经是施维的“理想国”。这“青青农场”,不仅仅是物质状态的存在,而且是诗人一直在精心呵护,种植诗意的精神家园。在这个青青农场,诗人有一间别院,有良田百亩,有她种植的桑果、洛神花,还有与她朝夕相处的鸡鸭鹅兔与狸猫。在这个农场,施维如花仙子,弄琵琶,吹笙箫,或对镜梳妆扮靓,或闭目养神,或幻想联翩,或静静诉说她心中孤独的情感,活脱脱一个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施维则是任性地品着她自酿的洛神红酒,并“光着脚丫奔走在田野”,让“影子四处追问:/我生根的泥土在哪里/你——流落为谁的娘子?”久居乡村,已然让诗人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与尘杂,沉迷于大自然的怀抱,怡然自适于田园生活,十分写意和诗意:
我身处一幅浑然天成的田园风景画
这不是久违的感动,是耕读的常态
在村庄住久了,进城探亲访友少了
拜访少了,来探望我的人自然多了
呆坐到夕阳西下,呆坐到月亮升起
呆坐到繁星满天,呆坐到曙光初露芳容
大自然有情绪,总隐藏着金子般的光芒
丰盈而沃美,悲情的词脾也能吟出轻快
季风拂过洛神花田,投入大地的怀抱
树披翠叶,赤果挂枝,日子挤满眼眸
沉迷大自然吧,营造属于爱情的氮围
日在継续,我的名字里,有你才算完美
总有一味佳肴美食,可洗去你的疲意
我们畅饮洛神红,一切尽在琼浆玉液中
面对你,我要倾吐清醒的话和梦呓的语
应该说和不该说的,说尽的和说不尽的
阳光透过再生须根,在村口百年格树下
两只唐狗在熟睡,我站着盼你含笑而来
——《乡居》

施维画作
作为一名自然诗人或田园诗人,施维善于在现实生活、自然生活中挖掘诗意,让诗性心灵与自然与田园生活作有效且深入的呼应,如《至夏至心》《海上云遮月》《日全食》《獒营苹婆树》等诗,就是诗心与自然的融洽相契,也就是从物质至精神自然融合的诗性呈现。施维在这类诗歌写作中对自然物事的抒写常由物由事至心至境,能有效地拓展了诗歌对自然的感受力,如她在《海客瀛洲》一诗中所抒发的情感:“风景在变,深情依旧/我披雪戴雨一路挺进南山南”,如她的《垄边》一诗所唱出的心灵声音:“粗糙的桑椹枝柔软地摆动着腰肢/用活血的激情深藏存在的意义/誓将酸甜孕育出地老天荒的传说”,让生命之真、心灵之真与自然之真诗性地融合。写景状物,兴观群怨,也常在施维的诗写中得到体现。她善于从自然与日常生活中摄取和提炼诗意,如《春分》:“脆肉鲩等不到来年春分/圆月日已找不见妙龄鸽/价格与食客寿命挂钩/坊间传闻如唐僧肉/以庖丁指引困于砧板/归于口腹弃于沟渠/我不碰凌迟后的美味/包括生滚鱼片粥/我的春天分成荤素两种/从掩埋食者与被食者的泥土中/最后一丝体温发酵泥香/催动勃发生机新芽辈出”,从日常中得出的真意,弥漫于诗人的心间,勃发成春天里的新芽。

施维画作
即使是写爱情的诗,施维所抒的情感也大都与大自然紧密相联,如她的《在一起》,那浪漫的情思就寄托于大自然或田园的种种物象,如“八月的大海”“旷野荒山”“雪花”“ 一处清溪瀑布”“一方悬崖绝壁”“一隅田舍草屋”等;如她的《难表相思》,她那女性柔软、辽阔、高远的内心世界,就通过“对镜贴花黄的翠鸟”“飞舞的玉带凤蝶”“贺兰峰和祁连雪”“洁白的冬日”“ 山径的起伏”等物象、意象来诗性地表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空中有朵你做的云》这首诗。这首诗除了诗人将自己天真烂漫的爱寄寓于大自然景物之中,以及期望让爱挣脱大自然的束缚之外,还能有效地将客观的自然与主观化了的自然,巧妙地媾合在诗中,让诗意呈现出特异的风采:“我把头埋进你的怀里/你轻抚我的秀发/风传递喃喃细语/蓝天羡慕地端详两团洁白/我们摆脱大地的束缚/像跳跃的精灵撒欢/晨展暮合永远只说一句话/‘空中有朵你做的云’”。这首诗,让我不由想起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诗作《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尽管我不知道施维是否读过华兹华斯的诗,但她自然主义的诗心应与19世纪的华兹华斯是相近甚或相通的,若不,华兹华斯的“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又怎会在时隔两个世纪之后飘进中国女诗人施维的心空呢?

施维画作
施维的诗,应该说深受中国古代田园诗、唐诗宋词的古典审美或曰古典诗歌精神的影响,如她的《蒹葭还乡》《白露》《白露蒹葭》等诗,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熟稔的诗性表现。与此同时,施维的诗歌写作与她生活上的任性是一致的。生活上,她“任性”地从香港跑到中山榄边村开办农场,任性地走向诗歌写作这条人生道路,可以这么说,施维在生活中逆行的诗心同样在她的诗作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诗歌写作上的“任性”,则体现在她的诗歌写作已很大程度上偏离与突破“诗歌应该是这样写作的”或“诗歌应该是怎样的”的传统理念。施维的诗歌写作灵感大多来自与生活与自然有关的物事,在诗歌写作技巧层面上,则是一种不甚讲究技巧,极少考虑与传统诗美、当代诗美的对接,而是一切“从心出发”的自然写作,让情感自然流露,率性而为,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认为的“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那样,最大可能地让诗歌写作的各种可能性在她的作品中得以实践和体现。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样的说法有点矛盾。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施维的诗歌写作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写作前的四十几年,她就一直在为写作做生活准备和知识储备,她就一直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古典审美氛围中(这从她诗歌作品呈现的审美倾向,以及平时她喜欢唱中国民歌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就可以看出),再者,她对中华文化始终有一种爱恋之情,但她的写作从不按传统诗人的写作实践套路出牌,而纯按自己的心思去写,有时既可天马行空又能遏然而止,有时又如山间流水自然倾泻,正如她在表现自己生存心态的《从心出发》一诗中所言说的:“从远古走来,满满地负荷诗和远方/不朽的纯粹是一次次的凤凰再生”。 生存心态也决定了写作心态。只有逾越前人创下的一些写作技巧和规矩,才能让诗的纯粹性,诗的艺术生命力,得如凤凰般涅槃再生。由是观之,诗,甚至一切艺术,唯有“从心出发”,任情率真,才能体现情感的真实、体验的真实,甚至觉悟的真实;唯有“从心出发”,才能充分体现艺术创作的自然与自觉。其实,无技巧也是一种技巧,是“大巧若拙”,是大音希声,是大象无形。新诗作为自由诗,除了体现在追求诗歌精神的自由之外,也体现在诗歌写作上的自由,因为新诗从诞生之日起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写作方法,没有“定尊于一”的规范,使多元写作成为新诗作为自由诗最重要的体现。因此,无论怎样去写,以什么形式,什么样的语言去写,只要是“诗”就行了。而这个“诗”,就应是诗性、诗感、诗情、诗意、诗境、诗美等各种审美要求的综合体现,而诗的内涵即诗意是否具备是否丰富则是诗歌创作的关键要求。我想,施维诗歌的自然写作就有这样的追求。

施维画作
施维诗歌的自然写作,加上她作为女姓的十分感性、任性的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帮她降减了诗歌写作难度,让她无论写作什么题材的诗歌都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特别是施维所特有的天真浪漫与想象奇特,让她的诗歌给人读后有一种很人性的真实感,如:“生命的某个时刻/一起化为火焰吧/之前的日子/只有你能让我死亡//我们有异于常人的力量/在起死回生之棺内紧抱/别怕,跟我回去/我会为你隐藏真相//看见的灭未必会是灭/看见的生未必就是生”(《别怕,跟我回去》),就有对生命、生存之真理、真相的揭示,还以爱示人,以爱感人,以爱化人,让天真与深刻兼容于一诗。施维有不少诗歌如《很爱很爱你》《为你而活》《把自己真正交给你》等就是她作女性感性、任性的生动诠释,尤其是《美丽》中的一句:“执意跋涉是为了觅一处失落的天堂”,就诗意地表现了诗人天真中的执著,执著中的天真,让其活泼可爱之象跃跳于诗行。想象的奇特,也常给施维带来了形象生动的神奇诗句,诸如:“春雨的梦藏在坠落中”(《无心以对》),“阳光透过树叶/我的双手下雨了/淅沥沥/哗啦啦……”(《我的双手在下雨》)。她的自然写作,也体现在语言的灵活巧妙运用,如“桑葚以甜入心的奉献/细腻了我注视下的漩涡”(《又到春分》)等。

施维画作
施维诗人气质甚浓。她虽天真活泼,但也敏感细腻,极易伤感。她常在伤感中咏叹人生之多艰,感悟生存之不易,如她的《带病活着》:“我鲜活地活着/我严重地病着/循环往复中交替呈现//其实不得不承认/你和我一样/也是如此//我们往后的日子/一如既往,甚至会/病得更重,活得更生猛”,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矛盾,人外在的精神面貌与内在的心灵状态的不一致,在诗中都得到了揭示,给读者的心灵带来的震撼是颇强的。我发现,施维在这个俗世,是十分孤独的,孤独常让她对照自恋、对镜自怜:“我时常目不转睛地/端详自己的照片//也喜欢站在穿衣镜前/从上至下打量自己//最后总会把自己迷倒/我为什么长得这么好看呢”(《自恋》),孤独让她觉得世界在排斥她: “我真的很喜欢天马行空/时常神经兮兮地问獒宝们/愿不愿意知道我在想什么//我的话儿只说给我的獒宝们/每一个发音都是岁月/每一句台词都是时光”(《世界排斥我》)。物质时代的世界,十分世俗,而诗人的心灵却是那样优雅和高贵,所以,诗人才真切地感到这个世界对她的排斥,这种排斥让她倍感孤独,能陪伴她的只有“獒宝们”,而诗人竟能与她的“獒宝们”交流“岁月”、“时光”这些形而上的话题。这就能让读者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人为什么要躲在“青青农场”, 做一名田园诗人,进行她的诗歌自然写作了。

施维画作
施维自然写作的诗,高雅与通俗共存,语言运用时而书面语,时而口语,时而方言;抒写风格亦多变,平实中见机智,见活泼,不泥实,诗中也时有玄学与禅意的味道。然而,她的一些诗作也因有过多比较平淡的议论和说理而让诗性受到损害,显得有点儿轻浅。诗贵自然,但“自然”绝非率尔操觚,而应是“自然妙者为止”,是不见雕琢痕迹的“大巧若拙”,是陆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里的“天成”,是千锤百炼后炉火纯青的精制品,因为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必须用形象思维来创造诗歌形象,尤其要讲究语言的锤炼,应尽可能地达至“言少意丰”的效果。而情感的自然流露,其实也只是生命体验最原初性的诗性呈现。因此,如何将源于大自然源于现实生活的想象力,能通过心灵的内化作用,更有效地进行诗性拓展,即既能做到自然写作又能让诗性不断增强,诗意不断延展,我想,这应是施维今后要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2020.02.16


施维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