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稻赋
作者:郑若良
天下之食,稻粟为主,北粟繁盛,南稻昌隆。粟稻滋养,孕育人民之功伟;稻粟交辉,光照文明之史册。湖南大地,名曰旧楚。楚地风骚,厥领江南之胜;衡岳峻秀,标著天下之雄。土质肥沃,水流清澈,气候恒宜,温差比数。稻产丰盈,数量之巨大,冲盖华夏之冠;稻种优异,品质之精妙,独树中南一帜。

湘稻沿革,远溯万年之前①,始发乎澧阳平原,后植于洞庭湖畔。追湘江而上,遍布潇湘大地;沿湖泽而分,直达岭南诸县。道县玉蟾岩有古稻之遗踪,澧县彭头山昭古稻之胜迹,茶陵野生稻种质尤壮,嘉禾天降种惠泽民间②。炎帝神农氏传道于苍梧③,耒阳以农耕器具称名④;雨师赤松子伏旱于湘东⑤,炎陵以古稻种群佐史⑥。象耕鸟耘⑦,现种植之原始;水耕火耨⑧,寓耕作之进化。湘稻繁衍,源远流长,其间变异鼎革,遂成洋洋大观。
晴雨暮春,阴阳催发。万物苏而风起,农事紧而耕忙。垅上嫩苗,闻山歌而疯长;山间花蕾,听布谷而开怀。浸种催芽,潦水插秧,铺绵延千里翠色烟霞:秧既成禾,随风荡漾,涌碧波万顷远接天际。看三湘沃野风物竞相争艳,揽四水流域稻畦生意葱笼。映楚天云锦之万象,展人间妙景之一方。及至金秋,稻渐成熟。穗穗悠长,粒粒饱满。灿灿金黃涵盖大地,阵阵稻香透溢坊间。临水则缤纷画卷与天地浑然一体,登山则奇幻仙苑合梦境身置其中。

稻作之兴,辟为经省之举,主政者视为要务;稻作开发,自是富民之道,营农者奉为根基。设施修造,重水利灌溉之通畅;细作精耕,促稻产稻质之提高。稻田面积之拓展,单位产量之大增,当是传承久远之法;科学技术以挖潜,良种良法倡利用,实为推动进步之方。乡村改革,加速推动现有土地之流转;惠农政策,着力扶持种粮大户之勃兴。城乡反哺,精准扶贫;农民减负,农税免征。美丽乡村,创造营农优越环境;保护耕地,建设稻作肥沃士壤。财力支撑,可谓湘稻发展之切实保障;民心奋起,实乃发展湘稻之动力源泉。
筑梦强国之路,冲决险阻艰难;时代进步之机,推动百业发展。农业农村振兴有望,湖南稻作恰逢其时。放眼三湘大地,一派勃勃生机。经营多种繁茂,尤重稻作一支。遂辟高档优质稻于洞庭湖区,生态种养,创新模式;又推杂交双季稻于三湘盆地,水旱轮作,承继传统。吨粮田开发,为湘稻繁荣之重大举措;超级稻研究,乃湘稻鼎盛之活力生机。稻作奇人,袁隆平率湘军劲旅蹈砺艰难,开辟水稻增产新领域,引领绿色革命新潮流;湖南志士,崇科技以决胜豪情殚精竭虑,创造稻米优质新品牌,链接产业发展新天地。谚有“湖南熟,天下足”,可窥湘稻风采之一斑;人言“湖南米,市场大”,可预湘稻潜力之深广。香粳糯籼,品种繁富;食饲酿造,用值多途。湘人勤劳智慧耐苦耕耘,造就湘稻欣荣之景象;湘地风调雨顺连绵滋润,谱写湘稻兴盛之华章。古来为漕运重镇⑨,今则是华夏粮仓。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人要吃饭,身矫体健。农业基础为历来所秉,粮食安全靠国策维系。政策扶持粮农心中有底,科技支撑粮业发展有望。改革以来,政通人和齐抓共管兴粮业;开放之后,货畅其流产销加工创市场。湘人重传承以经世致用理念雄视天下;湘稻靠巧作便顺风扬帆昂首走向世界。全球经济,大势所趋,一带一路,齐头奋进,湘稻雄姿,傲立潮头。以历史积淀之厚重,发天宝物华之灵光。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稻作兴隆,富足三湘,稻之璀璨,誉滿华夏,浩歌奔涌,一路辉煌。

注:①1997年第7期《考古》杂志和1998年第24期《作物学报》载: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距今12000--10000年的古栽培稻遗存,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稻作遗存之一。
②王应章《嘉禾县学记》:“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日嘉禾县”。
③《汉书·魏相传》:“南方之神农,乘离执衡而治夏”。古藉记炎帝族进入湖南,直达湘南九疑苍梧,有“神农氏教民种五谷”之说。《路史·后记三》:“(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日茶陵,所谓天子墓者”。
④《湘衡传闻》:神农氏之裔“赤制氏,做耒耜于郴州之未山”,耒阳县以此称名。
⑤《浏阳县志》记县境内有赤松山,赤松子修炼之地,流传有雨师“赤松子制服旱神”的故事。
⑥茶陵、炎陵等县有炎帝遣天狗上天宫盗稻返还人间的传说,史籍载有古稻种群痕迹。2001年15期《中国水稻科学》载文称湖南茶陵独岭坳发现距今6800-6500年谷壳印痕。
⑦原始农业初兴时的耕作技术。王充《论衡》“苍梧多象之地,会稽众鸟所居,……象自蹈土,鸟自食萍,土蹶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
⑧古代一种粗放的耕作技术,其特点是以火烧草,不用牛耕,不用插秧,直接栽培。以水淹草,不用中耕。
⑨《旧唐书,刘晏传》:“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沧波挂席,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北宋时《梦溪笔谈》载:当时650万石的东南漕粮中,湖南65万石,占其十分之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