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地岁月
文/刘德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种田模式,还近似于原始的农耕模式。想想,教学之余、周末时间、寒暑假期,还能有跟土地亲密接触的一段岁月,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开始成家时,我们年年要养上一到两头肥猪,除了能挣上一笔小钱,还能让猪蹅上一圈好农家肥。耕地之前就要从猪圈里头用铁锨清理出来,均匀的撒在田地里。我体格弱,一猪圈粪要干上好几气儿;我时间少,只好挤用放学后的时间。清理完了,就用星期天的时间,装上车,送到田地里。
开始的时候,就用父亲喂的一头毛驴,套上小拉车,吱吱扭扭、慢慢吞吞的走在坑坑洼洼的乡间路上。毛驴拉着满车农家肥料,一般舍不得再坐到车上去。再后来用机动三轮车了,加快了劳动进度。拉到地里,再依次分成小粪堆,均匀的把大粪送给每一寸土地。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季节到了,人们都忙碌起来。耕地前,每亩地再撒上几十斤“磷酸钾二铵”或“复合肥”一类的化学肥料,就要准备耕地了。耕地用两头壮牛干活是很顺利的,曾经找上邻居家的两头黄牛。同时还要带好耕地用的各类工具:犁、犁牵、犁钩、牛套、小肚、套搭、牛梭子、扬绳、鞭子、撇绳、笼嘴、二牛杆、吊盘等等。这些工具少一样都不行,否则都无法完成耕地任务。
耕地怕的是忘记带全工具,或者工具搭配不合适,或者半路上把工具丢掉,甚至是工具损坏没法干活,耽误时间;还怕老牛捣蛋不配合,窜套、趴窝、牴人。曾经借用五叔家喂过的一头黄牛犍子,性情暴躁,就把我牴到地下两次,差点牴折肋骨,想想心有余悸,非常后怕。
耕地先是撇墒,因为没墒沟,需要人牵一下牲口,耕上一个来回。右手扶犁掌握着耕地的深度和宽度;左手扬鞭,吆喝着,指挥着牲畜行走的方向和进度。牲畜很聪明,多年的劳作,也听懂了人们的呼唤,“驾——”是指向前出发,“一——”是指往里圈行走,“哇噢——”是指外圈行。耕上几个来回还要歇一歇,以免牲畜劳累过度。为防止耕完得地水分流失,俗称跑墒,为了保墒,就要及时把地耙上两遍。耙地时,站在木耙上面,两脚不停的交换重心。半天下来,连耕带耙,也只能完成二亩地的任务。
后来,购置了一辆二手农用三轮车,运输肥料和耕地的效率大大增加,因此还承包了亲戚家的一块儿洼地,因为盐碱的原因,所以到了秋天棉柴收拾完后,就要完成耕地的任务。耕完了的土地,经过一个冬季的冰天雪地,寒风肆虐,地下的害虫也消灭殆尽;春节过后春暖花开,气温回升,阳光充足,土地每天享受着太阳的炙烤,也把更多的养料储备起来。倘若年景风调雨顺,再来一场春雨,土地也不用翻耕了,只用木耙平整一下,就只等插耧播种了。
如今的农村,基本看不到使唤牛驴耕地的田园风景了,大型农机具开始大显身手,农耕的现代化已经在不经意间实现了。
2020.3.8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