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美学对艺术形式的认识:
一,表现主义美学。审美和艺术只在于形式,这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这句话的含义。形式不等于技巧,而是表现本身的存在形态。表现就是以形象的方式起念头。一切印象、对象等,只是没有形式的内容,只是一堆杂乱的感受,只是与审美无关的自然事实或概念,是审美形式将它们综合起来,将其转化为艺术形象。单纯的物质对心灵来说并不存在。这里,艺术形式,近似于艺术形象。艺术就是表现,就是把心理上的那个“形象”呈现出来。
二,存在主义美学。人与世界的接触,是肉体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是我们知觉中的存在,就像贝克莱说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知觉是一种“感觉的综合活动”。它不是发现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把不明晰的感觉材料,显现为较明晰的形象。艺术使不可见的东西部分地变为可见。于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对事物的变形和再现。萨特特别强调了语言,他说,诗是“为语言而语言”,使自己的感受流入语言中,使它变成物。 这个物,就是艺术形象。语言从工具中跳了出来,工具成为目的。客观世界是我们知觉中的存在,它给我们带来肉体上的感受,它表现为形象。
三,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极为平常的东西,它们源自现实,它们构成艺术的材料。艺术家要对材料下意识地夸大或缩小,使它们在性质、形状、色彩和大小上发生变化,赋予它们最大的表现力。不仅不需要忠于现实,恰恰相反,正是通过与现实的不同,才鲜明地突出自己的艺术性。自然事实、社会事件、人类的心理、情感等等,只是一团杂乱零碎的乱麻,只有纳入形式,做变形和陌生化处理,艺术才得以实现。艺术形式是产生新艺术的源泉,新形式的产生,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强调内容,以为内容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且以为形式就是器皿,把内容视为可以脱离形式单独存在,并处于决定地位的东西,把形式理解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其后果就是把艺术表现等同于自然事实。形式的存在及其演变,不仅不取决于内容,相反,内容被形式消灭,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形式成分意味着审美成分。艺术中所有的内容事实上也都成为了形式的现象。内容不可能成作品中独立出来,成为决定和支配内容的东西。艺术的作用,就是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让人们带着惊奇和诗意的感觉看待事物,由实用状态转为审美状态,偏离“现实”。
四,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艺术只是凭借形式,才使其内容获得那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形式就是在艺术中把艺术作品从所给定的现实中转移分离和异化出来,并使之进入艺术的领域。形式使艺术能以其固有的方式给人以享受。由形式所规定的艺术是与现实保持距离的另一个世界,它尽管来源于现实,从现实中提取材料,但它最终造成的却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艺术是主观的。它的主观性表现在,艺术只服从自己的规律,它违反现实,才能保持其真实。创造一个与社会生活相离异的世界。艺术对现实的超越、升华,就是形式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五,符号论美学。审美的艺术的愉快,实质上是一种创造形式的愉快。艺术是显现人的内在生命的直观结构。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合形式的创造。要达到艺术抽象,就必须断绝某物与现实的一切关系,使之与自然相脱离,创造一种幻象。形式不是外形,而是结构。艺术的这个形式世界是一个活的世界,但不是活生生的事物的世界,而是“活生生的形式”的世界。艺术并非照搬客和抄袭观事实,不一定要和真实的事物、事件、人物、或经验的外观等同,它根本上就是虚构之物。它具有有机体的结构,和生命的节奏。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新的解释,因而也是一个新世界,新发现,新创造。
六,结构主义美学。语言结构,接近人的心灵结构。人类先验地具有创造和理解语言的深层结构的能力,因而人们能不自觉地按照语言深层结构生成各种句子。语言艺术具有自我意识,它首先关心的是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音响格式、措辞、句法等上面来,而不是先指出外在的现实。诗,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
七,实用主义美学。真正的事实是经验,既非客体,也非主体。人类的全部经验,都可以成为审美经验的对象。经验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形式是美的生命,形式就是艺术。但形式是人在经验过程中所创造的,随着经验的发展,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与形式相对的质料则是不合理的,混乱的,变动的,它有待于形式的规范。一旦经验具有了审美性质,它就从无尽的经验之流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整体。
八,现象学美学。我们所谓的客观事实,不过是意向活动的组成部分,即意向的对象,它并不是客观之物。文学作品是一个分层图式化的结构,它有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等等。艺术的价值包括对称和谐节奏平衡比例以及多样性的统一表现出来的形式上的协调性所具有的价值。
九,新批评派美学。研究语言结构,才是文学批评的王道。兰塞姆说,结构上,文学作品分为架构和肌质。架构,逻辑线索,那是可以用散文转述的,而肌质,那是散文无法转述的东西,它是非逻辑部分,是精华,诗意的所在。
十,形式主义美学。美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它具有完美的形式,而艺术的唯一任务就在于表现艺术的形式之美。美与功利无关。毫无用处才是美的。艺术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恰恰归结于无关现实的形式之美。克莱夫.贝尔认为,美在形式。尽量删掉那些意在提供信息和知识的,与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相一致的再现成分,即使要保留再现因素,也要加以改造,使之具有意味。罗列事实,那是艺术的脂肪性病变。
十一,自然主义美学。一切表现中都含有两项,第一项是实际中出现的事物,第二项是它所暗示的事物,或被唤醒的形象。第一项来自我们熟知的世界,它是刺激源,它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波动的拍子。如此一来,外在的事物就具有了形式美,也就有了典型的范本。典型的价值在于,它以积存在心底的多种形式感来观照对象,赋予对象以某种形式。作品如果与典型的节奏或形式和谐,那么就是美的,会给人以快感。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一些本身平淡无奇的感性因素,一经组合,就会获得不同成分美构成的形式美,就赏心悦目,就会产生一种更神秘更特殊的效果。对象的作用,在于它印入人们的感官,刺激并唤醒心灵中类似的形式,在人们心中呈现一种形式美。
关于现代诗,诗的形式,当代美学家提出了许多问题:一,形式和材料(内容)之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二,所谓的客观事实,如何才能转换成审美材料?三,什么是诗的形式?四,形式从哪里来?
当下“口语”热,有些口语诗,就是日记体流水账,谈不上现代,更不是什么先锋。口语,没有问题, 是不是诗,那就另当别论了。
大友
2020.3.8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