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王杰 8
文/周凤森
(8)
1950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又面临一次重大考验与选择,这就是应对朝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二战后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划分南北两个国家,即社会主义北朝鲜与资本主义韩国,当时北朝鲜为了统一朝鲜半岛于6月25日发动了朝鲜战争。战争初期北朝鲜军队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南下,仅二个月时间就将南朝鲜军压缩在以釜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然而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仁川登陆,直接切断了北朝鲜军的后方军援及补给线,导致北朝鲜兵败如山倒,然后美军一路北上攻占平壤,并向中国边境鸭绿江推进,整个北朝鲜处于岌岌可危之中。中共中央对国际形势作出正确评估与研判后,果断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朝鲜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内反动势力尚未完全肃清的情况下被迫参与的一场对外战争!10月19日志愿军进入朝鲜半岛,一只“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歌》也很快唱遍中华大地。这时,朝鲜战场的战地消息与志愿军故事也连续不断地传到华堌村小学,“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王杰和同学们放学路上就唱起志愿军战歌,而当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以及志愿军的英勇杀敌的故事时,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纷纷表示:好好学习,增强体质,长大后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中,保卫毛主席,保卫新中国,保卫社会主义。
1952年冬天,华堌村开办夜校,开展农民扫盲活动,为不识字的农民开班识字,提高文化修养,王廉堂被聘为村义务教员。每天晚饭后,刚满十岁王杰都主动请缨,协助王廉堂在夜校工作,王廉堂也非常欣赏这位小助手。有一天晚饭后,王廉堂又喊王杰出发,“王杰,今天夜黑,早些点上汽灯,随我去夜校”,“嗯”,王杰爽快地答应着。王杰背好书包,提着汽灯走在前面,二人一起来到学校。王廉堂将汽灯挂在教室高处,擦净黑板,王杰则整理桌椅,打扫卫生,又招呼参加夜班的农民入座,王杰忙前忙后,似乎他就是这里的小主人。王廉堂上课时,王杰就站在门口清点人数,谁若缺课了,他就记下来,第二天王杰就上门补课,俨然成了学校助教,农民们都亲切地称他是“小王老师”。
1954年秋天,王杰和同村的王伟川、周文福三人一起考上金乡县城第一完小(现为金乡附小)。这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孩子,又成为完小同窗。每天早上他们一起上学,又一起下课回家。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天气阴沉,秋风怒号,王伟川和周文福正在学校门口等王杰一起回家,细密的小雨滴打在他们脸上,周文福说:“王杰每次都准时来,今天怎么迟到了”,王伟川说:“是啊,要不我们去教室找他,看王杰到底在干什么?”二人一起走进教室,只见王杰一人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关窗户。王伟川带着怨气说,“王杰,你还不快走,马上就下大雨了,走慢了我们都跟着你挨雨淋”,王杰不急不躁地笑着说:“对不起,我刚离开教室,一看天不好,要下雨了,就又返回教室。我想要是关不好窗户,雨会把大家的课本都潲湿的,咱人淋透了,没事,书本要湿了,明天就没法读书了。”
几天后,放学路上,三人又冒秋雨回家。在雨中他们看到一位老农民,正吃力地用地排车拉着地瓜艰难行走。王杰见状对大家说:“来,我们帮他推推车吧”,周文福、王伟川都不愿意冒雨推车。王杰说:“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前线志愿军的故事,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邱少云宁被烧死也不暴露志愿军的目标,他们死都不怕,我们还怕淋这点雨吗?”王伟川犹豫了一下,对周文福说:“凡正我们顺路,听王杰的,那就推吧”。于是三人一起走上前帮助推车,王杰问:“老人家,您是哪村的”,“我是前边大孙庄村的”,老人回答,三人就一直帮老人推车到大孙庄,当王杰他们回到家时,全身早已湿透湿透了。
孔子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勤奋好学,与人为善,王杰就是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个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是由点点滴滴的善良故事垒彻的,这些故事看似平凡,但汇集起来却足以感动中国。王杰生前写下的日子犹如雷锋日记一样也曾感动过一个时代,王杰在日记中写到:“什么是理想,革命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为人民服务,这体现出王杰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当王杰成为了天下的学习榜样,当王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当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传遍神州大地时,一个伟岸的英雄形象早已跃然纸上,光照神州,而英雄王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体现在平常生命的润物无声之中。

英雄王杰 9
文/周凤森
(9)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转眼间王杰似乎长大成熟了,十几岁的他浑身已经透射出一种男人的刚毅与秀气。由于从小受到四书五经等文化熏陶,文人的神韵已经镌刻在脸上,浓郁的眉毛,深邃的眼神,冷俊的面孔,还有稳键从容的步伐,这一切都让王杰在芸芸大众之中犹如金龙跃水般卓尔不凡。再加上王杰学习勤奋的精神,温文尔雅气质,助人为乐的风格,这一切更是深得老师与同学们的喜爱。
1955年暑假开学后的第二天,正好轮到王杰与同学辛庆文打扫卫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王杰总是不甘落后一马当先。一大早,王杰拿着大扫帚从教室门前一直扫到学校门口,然后准备将垃圾用小簸箕倒走,刚站起身,王杰发现马路对面上有件东西躺在地上,他立即小跑过去,原来是一件大信封。王杰没有动,而是对着来往行人大声喊,“这是谁的信封,谁丢信封了”,许久,周围没人回应。王杰就捡起信封,掏出一看,里面是一沓钱和粮票。王杰急忙对辛庆文挥了挥手,大声喊,“辛庆文同学,辛庆文同学,快过来,快过来呀”,“什么事啊,这么着急”,辛庆文一边问一边快速跑过马路,王杰说:“我捡到一件信封,里面有钱和粮票”,辛庆文说:“快数下,有多少?”二人仔细清点了几遍,一共三十元人民币,另有二十六斤粮票。在五十年代,这就是一家人的月口粮,辛庆文看着王杰说:“丢了这么多钱,这个失主一定很着急”,王杰来回转头看了看远方说:“是的,我们在这等一下失主,也许他发现钱丢了,不多时候就回来寻找”。两人在原地坐了很久,希望见到失主走来,但直到上课铃声响了,也没人前来寻问。王杰只好将装着钱和粮票的大信封交给了学校,然后回教室上课。后来,王杰捡金不昧的事迹,老师在全校大会上对王杰进行了表扬。
王杰的成长过程也与新中国的成长历程相伴。早在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就发布《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其后农业合作社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合作社开始是初基社,最后转入高级社。到了1954年,全国农业社已经发展到十万多个,据当时资料统计,其中初级社11.4万个、高级社200个。1955年,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并号召大量初级社转为高级社,这样许多互助组和个体农民就直接并入了高级社。1955年秋天,济宁金乡也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很快合作社浪潮就波及到华堌村,村里根据上级精神也由互助组、初级社并入高级社。高级社的一切财务由村里集中管理使用,牲畜集中喂养,社员集体劳动。当时,金乡县农业大力开展挖河、打井、整地等各项活动,华堌村很多社员被抽调到外地从事劳动,村里的劳动力顿时紧张。这些情况,王杰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天,十三岁的王杰主动找到了村书记王恩地,“王书记,现在放学后也没多少事,我想帮咱们生产队干些活,您吩咐我就行”,王恩地抚摸着王杰深情地说,“你这孩子,觉悟很高。但你年龄小些,推车挑担的重活你还干不了,咱村里当下正缺人手,这样吧,放学后你去牲畜棚帮着喂喂牲口,收收青草。另外,你有文化,晚上,就帮着生产队记下工分”。
从此放学之后,王杰一有空闲,就到牲口棚中给牛马添料,加水,出粪。连续多少天,王杰从不说累,也从未嫌脏,一块小方巾缠在脖子上,累了,就不时擦擦汗,俨然像个正式社员,这里的饲养员连连夸奖王杰好。几天后,王杰与饲养员成了好朋友,闲暇之余,王杰还缠着饲养员,询问些关于饲养牲口的常识问题,怎么唤牲口,怎么分辨牲口发出的不同声音,怎么与牲口交流等等。日久天长王杰和棚里的牲口也有了感情,每当他提着水拿着饲料来喂养它们时,牛马都发出异样的声音,似乎用感谢的声音欢迎他,王杰无限深情地抚摸着牛马,心中特别高兴。有一次,王杰牵着一只老黄牛走到万福河畔吃草,王杰就坐在河边读书,天快黑了,老牛吃饱了,似乎想回家,王杰就抚摸着牛背对它说:“老牛呀,老牛,我把你喂饱了,你要好好干活,不准偷懒!”老黄牛似乎听懂了王杰的话,深情地用眼睛看着他,摇着尾巴发出“哞哞”的长音,牛声隆隆一直在河畔中回荡。
黄昏风起,王杰牵着吃饱的老黄牛哼着小曲回到棚中,然后栓好牛回到家时,全家人正等着王杰回来吃饭呢。王杰一进门就大声说,“我先去喂饱牲畜,再回家吃饭,又来迟了”,奶奶对王杰说:“现在呀,棚里的牲口比俺家孙子还重要呢”,说着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主编简介: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