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雪域探客,本名杨晰,一个行走雪域高原的流浪女人…… 早已习惯独自步入荒凉,饮水充饥……诗歌是灵魂的容器。《中华山诗刊》执行主编,《湖北诗歌》总编。

文/雪域探客
冰山尘封太久
那种透凉的生活
即便破开,也不能找回原来的样子
我一直在等待死亡
似乎对生不再产生欲望
也许是宿命
我从不相信死亡是一种不幸
真正的不幸,像我一样有着人类丰富的思想
既不能生,也不能死
脚下滔滔江水怒吼着
望着对面河堤、牧田和炊烟
我很孤独,也很痛苦
为什么我是一粒没有声音的种子
为什么出生不是对岸
为什不能像那棵杨柳一样自由摆动
为什么没有适合我生长的土壤
我躺在冰的缝隙中
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生与死

灵魂的呐喊
——赏析《一粒尘封的种子》
文/刘军华
曾经听过惠州的一位老作家杨诚老师说过:“愤怒出诗人!”正如《毛诗序》中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郭沫若说过:“诗专职抒情。”所以,写诗,首先得“情动于中”。生活之中必有酸甜苦辣,人生既有坦途也有坎坷,主客观相作用的结果,必然产生喜怒哀乐。这是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创作)的原动力。作者经历十分坎坷,自然会感到命运的不公,感到悲伤、愤怒、痛苦。
内心有了种种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如何生动、传神、巧妙地传达出来,这就需要创作的技巧,需要语言的艺术,这便是文学(包括诗歌)创造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到大千世界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对应物,将自己的悲伤、愤怒、痛苦、无奈,对命运的不屈服寄托在这个对应物上,形成意象,从而得以形象地艺术地加以表现。这首诗中,作者就以一颗尘封的种子作为自己的代言。种子中包含着生命,要发芽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土壤,然而这颗尘封的种子躺在冰隙里,没有温暖和阳光,没有适合的土壤,没有水分。这些极其恶劣的条件,不正是作者所经历的及面临的各种困境的写照?“为什么我是一粒没有声音的种子/为什么出生不是对岸/为什不能像那棵杨柳一样自由摆动/为什么没有适合我生长的土壤/”,一连串的质问,不正是作者对不公命运的无声的抗议和不屈的呐喊?
光有中心意象是不够的,还得有其它的意象来烘托,需要多个意象构成一个整体——意境,才能赋予这个中心意象丰富的内涵。系统论告诉我们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地球属于太阳系这个系统。树枝、树叶、树干、树根组成一棵树的系统。一颗尘封的种子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冰山代表苛严的生存环境,河堤、牧田、炊烟代表美好的生活环境,自由摆动的杨柳则代表幸福的人们,怒吼的江水代表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难以克服的巨大的困难。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画面,一个艺术的境界,不但赋予中心意象——一颗尘封的种子以孤独、痛苦、悲愤,而且成为作者整体生活的象征(意),从而构成了主客观结合、情感与画面融合的意境。
作者到生活中去经历,产生内心的体验感受,再从大千世界中选取对应物将体验感受灌注其中形成意象,最后由诸多意象形成意境,这便是意象诗的创作方法。
一颗尘封的种子,面对不公的命运,发出不屈的抗议和呐喊,这本身是一种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只要遇到合适的机遇和土壤,我们有理由坚信这颗尘封的种子必将爆发出自己的生命力,开成一朵冰山上的雪莲花。


刘军华,笔名白帆,70后,教师,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学福建分社诗评员,《当代诗歌地理》编辑,作品见《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东江文学》《惠州文艺》《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山东诗歌》《中华山诗歌》,出版诗集《白色的河》。诗观: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去表现生活中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