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佛寺造像与济南佛教历史
何青友
济南大佛寺石刻造像位于历城区锦绣川老庄村北青铜山南麓悬崖上。石窟位于悬崖的中间位置,目测高约60米。石窟高9.5米,宽5.4米,深5.1米。石窟内共有历代造像11尊(含菩萨头冠化佛)。
造像的建造年代,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石窟西壁上方的两尊造像,高约1米,中间有造像题记。年代是唐天宝七载(748),像主是"上座僧元志"。这明显是石窟第三期造像的记载,并无法说明二期造像东壁菩萨比丘及一期大佛的雕刻时间。大佛的雕刻年代才是我们的关注点所在。因为大佛是山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石刻佛造像,有"齐鲁第一大佛"之称,其镌刻艺术一直受到赞叹。
我生长在大佛石窟所在老庄村,或出于对家乡景物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关注大佛建造年代问题。既然古人把宝贵的精美的文化遗产留给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弄清楚其来历和蕴藏的历史文化,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再把谜团留给我们的后人。这是我的初衷,并无将其年代刻意前推的商业意图。
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庄大佛寺石刻造像"入列。这是我多年的梦想,得知之时,我欣喜若狂,第一时间把信息发在了家乡微信群里。这是国家对大佛历史文化价值的最高认可。造像备注的年代是"隋唐"。隋朝建立于581年,至唐天宝七年(748),这段时间是167年。在167年时间里完成东壁菩萨比丘像和开窟镌刻大佛的可能性并不大。天宝七年(748)题记中的"上座僧元志",明显应该是大佛寺寺院的上座僧,这应是大佛寺寺院的鼎盛时期。大佛寺寺院位于大佛石窟南五里处,从遗址地形和遗留文物看,规模不小,但称不上“宏大”。寺院是依托大佛建立,并以大佛命名的。从开凿石窟镌刻大佛到寺院的建立兴盛,需要相对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但这个时期不会是仅仅167年。
柳埠神通寺位于大佛寺正南,直线距离最多二十里。千佛崖造像中,唐南平长公主和驸马刘玄意及赵王福为太宗李世民祈福所造佛像高度仅可与大佛石窟菩萨比丘相当,与大佛无法比拟。若大佛建于唐代,那会是哪位皇亲国戚呢?是太宗、高宗还是武曌皇帝?再说隋代,隋初文帝确有在济南大兴佛寺和佛像镌刻的记载,但此时应主要集中于城东南佛慧山一带。同时在青铜山开窟建佛的必要性也没有。大佛建于隋末唐初的推测没有历史记载,也经不起推敲。
大佛在《历城县志》等地方史志中,有记载但无年代和出处记载。在山水考,青铜山中有"有洞三,曰李密,曰三仙,曰大佛,内石佛高二丈许"的记载。日本学者关野贞在其考查记中称"大佛洞",应是依据历城县志来找寻考查的。明代,1404年诗人晏璧做的七十二泉诗,其中关于南甘露泉的诗云"佛顶巍巍青插天,滴来甘露为流泉。南风六月为霖雨,远借恩波溉井田"。甘露泉在大佛造像东南山阴崖壁间。此诗也是描写佛顶青铜山的巍峨,也有佛的"恩波"。这是关于大佛最早的文献记载。其实,在再早的关于济南"白花泉"的记载中有"白花泉,大佛山西"文字记录。白花泉,位于青铜山主峰西侧斗母泉村东。从这个记载看,青铜山在元明时期,被文人学者称之为"大佛山",也是"山以大佛名"。
这里提到了大佛山,大佛山明清时期多是"大佛头山"的简称。佛慧山大佛头建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这是依据佛头东侧双塔题记来确证的。其原文开头是"齐州大佛寺"(一说大佛山寺)。从此可见,大佛寺或大佛山寺是宋景祐二年已经现实存在的寺院,此寺院并不在佛慧山上,也不是佛慧寺。此寺无疑就是青铜山大佛寺,历城县一县之境,不会有第二个"大佛寺"。佛慧山当时还没有"大佛头",和"大佛山"也无关联。从这一点,我认为大胆推测,佛慧山应该是大佛寺的下院,镌刻佛头也是一个完整过程,有人说没有雕刻完佛身是不对的。之所以设计雕刻佛头,佛头即佛首,"大佛寺之首"之意也。这是宋代对"大佛寺"的文字记载。
昨天从网上看到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也就是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关野贞考查大佛寺石窟的相关记载。原本我没有见到,但相关记录是真实的。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二位学者的考查把大佛寺漏掉了,没有出现在考查记中。现在看,是我们大意了。日本学者的考查记中,是以"大佛洞"的名称记录大佛石窟的。来源于历城县志山水考青铜山的记载。其文"大佛洞,历史久远,曾一度被山石淹没,明嘉靖十五年村妇耕作时,偶然发现 ,经重修,再次呈现世人面前"。此表述,依据是大佛石窟东壁的明嘉靖十五年(1536)碑记,但文字理解有很大偏差,其原文记录的是商家庄闫氏发起重修窟门事迹,中有"历代以远土垫,淤埋门阁",是说石窟前的平台是历代村民从远地方挑土垫起来的,泥土淤到窟门前。关野贞先生的"山石淹没"也太过夸张,村妇"偶然发现"也与事实不符。题记有"晃山岩下,大石佛一阁,昔述古也"。晃山岩,指石窟所在悬崖。在此132年前的明代初期,1404年晏璧的南甘露泉诗中也提到了"佛顶巍巍"。可见大佛一直在世人面前,只是窟门年久失修罢了,"山石淹没",错讹的理解有些离谱了。
明代,大佛周边土地多为商家庄村民耕种,大佛的维护自然也是以他们为主。因为大佛寺寺院在元代已经没落了,或者其僧人已经迁居千佛山等近郊寺院。清代,陆续有县境内居民迁到大佛寺寺院附近居住,耕种寺院遗留的土地,逐步形成大佛寺庄。清光绪十年(1884),大佛寺庄民与商家庄、大泉庄,河圈庄等民众,捐资重修窟门,更新佛像,恢复香火。至今有《善人公立》碑为证。
前面日本学者关于大佛的表述中赞叹"佛像严而不威,兼具慈悲智慧二德,面相端庄,无与伦比……"。日文的原文表述翻译成中文如此,但中日文字渊源相近,表述更为真实贴切。四个字"无与伦比",真实体现了大佛的国宝之蕴。
现在,以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在国内还有哪一个佛像雕刻如此精美,保存如此完整?也只能用"无与伦比"形容美的感受。日本学者也以"历史久远",表述大佛年代,并无隋唐一说。但近年,有学者称其有"北朝遗风",有古印度"犍陀罗"造像风格。也有学者说大佛是六朝时期重要佛像。六朝时期,即三国、东晋至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六朝。此说更加吻合了我的曹魏说新论点。
我依据"像主徐晃母王"考证认为,大佛应建于曹魏黄初年间(220-226),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此说提出已经有十几年了,这些年来我也与考古专家们沟通过。他们可能觉得东汉三国时期,雕刻水平雕刻不出如此高大精美的佛像。但我想,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也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马俑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吧!我们能怀疑秦代人的智慧吗?大佛寺石窟的始建年代,到底是哪个年代?我想,已经或者很快有答案。因为大佛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得到国家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大佛,我们会用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和挖掘其文化底蕴。我们要“文化自信”。
有感于日本学者的赞叹"无与伦比"和大佛寺造像升格国保单位。何青友2020年3月于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