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王杰 9
文/周凤森
(9)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转眼间王杰似乎长大成熟了,十几岁的他浑身已经透射出一种男人的刚毅与秀气。由于从小受到四书五经等文化熏陶,文人的神韵已经镌刻在脸上,浓郁的眉毛,深邃的眼神,冷俊的面孔,还有稳键从容的步伐,这一切都让王杰在芸芸大众之中犹如金龙跃水般卓尔不凡。再加上王杰学习勤奋的精神,温文尔雅气质,助人为乐的风格,这一切更是深得老师与同学们的喜爱。
1955年暑假开学后的第二天,正好轮到王杰与同学辛庆文打扫卫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王杰总是不甘落后一马当先。一大早,王杰拿着大扫帚从教室门前一直扫到学校门口,然后准备将垃圾用小簸箕倒走,刚站起身,王杰发现马路对面上有件东西,他立即小跑过去,原来是一件大信封。王杰没有动,而是对着来往行人大声喊,“这是谁的信封,谁丢信封了”,许久,周围没人回应。王杰就捡起信封,掏出一看,里面是一沓钱和粮票。王杰急忙对辛庆文挥了挥手,大声喊,“辛庆文同学,辛庆文同学,快过来,快过来呀”,“什么事啊,这么着急”,辛庆文一边问一边快速跑过马路,王杰说:“我捡到一个信封,里面有钱和粮票”,辛庆文说:“快数下,有多少?”二人仔细清点了几遍,一共三十元人民币,另有二十六斤粮票。在五十年代,这就是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辛庆文看着王杰说:“丢了这么多钱,这个失主一定很着急”,王杰来回转头看了看远方说:“是的,我们在这等一下失主,也许他发现钱丢了,一定就回来寻找”。两人在原地坐了很久,希望见到失主走来,但直到上课铃声响了,也没人前来寻问。王杰只好将装着钱和粮票的大信封交给了学校,然后回教室上课。后来,王杰捡金不昧的事迹,老师在全校大会上进行了表扬。

王杰的成长过程也与新中国的成长历程相伴。早在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就发布《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其后农业合作社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合作社开始是初级社,最后转入高级社。到了1954年,全国农业社已经发展到十万多个,据当时资料统计,其中初级社11.4万个、高级社200个。1955年,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并号召大量初级社转为高级社,这样许多互助组和个体农民就直接并入了高级社。1955年秋天,济宁金乡也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很快合作社浪潮就波及到华堌村,村里根据上级精神也由互助组、初级社并入高级社。高级社的一切财务由村里集中管理使用,牲畜集中喂养,社员集体劳动。当时,金乡县农业大力开展挖河、打井、整地等各项活动,华堌村很多社员被抽调到外地从事劳动,村里的劳动力顿时紧张。这些情况,王杰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天,十三岁的王杰主动找到了村书记王恩地,“王书记,现在放学后也没多少事,我想帮咱们生产队干些活,您吩咐我就行”,王恩地抚摸着王杰深情地说,“你这孩子,觉悟很高。但你年龄小些,推车挑担的重活你还干不了,咱村里当下正缺人手,这样吧,放学后你去牲畜棚帮着喂喂牲口,收收青草。另外,你有文化,晚上,就帮着生产队记下工分好了”。

从此放学之后,王杰一有空闲,就到牲口棚中给牛马添料,加水,出粪。连续多少天,王杰从不说累,也从未嫌脏,一块小方巾撘在脖子上,累了,就不时擦擦汗,俨然像个正式社员,这里的饲养员连连夸奖王杰好。几天后,王杰与饲养员成了好朋友,闲暇之余,王杰还缠着饲养员,询问些关于饲养牲口的常识怎么唤牲口,怎么分辨牲口发出的不同声音,怎么与牲口交流等等。日久天长王杰和棚里的牲口也有了感情,每当他提着水拿着饲料来喂养它们时,牛马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和王杰打招呼,王杰无限深情地抚摸着牛马,心中特别高兴。有一次,王杰牵着一只老黄牛走到万福河畔吃草,王杰就坐在河边读书,天快黑了,老牛吃饱了,似乎想回家,王杰就抚摸着牛背对它说:“老牛呀,老牛,我把你喂饱了,你要好好干活,不准偷懒!”老黄牛似乎听懂了王杰的话,深情地用眼睛看着他,摇着尾巴发出“哞哞”的叫声。
黄昏风起,王杰牵着吃饱的老黄牛哼着小曲回到棚中,栓好牛回到家时,全家人正等着王杰回来吃饭呢。王杰一进门就大声说,“我先去喂饱牲口,才回家吃饭”,奶奶对王杰说:“现在呀,棚里的牲口比俺家孙子还重要呢”,一家人哈哈大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