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839年~1907年),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苏利·普吕多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普吕多姆从抒情诗转而创作哲理诗又最终转向散文,他认为自己是在转向更有意义的工作。

春天的祈祷(外三首)
文/苏利.普吕多姆(法国)
你碰到什么什么就开花,
你让森林中古老的树桩
焕发青春,
你把微笑写在每一张脸上,
让心充满活力。
你让污泥变成草地,
你给所有破被烂衣
挂上金银珠宝,
你把阳光一直洒到
屠宰场门口!
春天啊,当万物相爱,
连坟墓都变得那么美,
外面绿树葱葱,
让生命崇高地回到
死者的心中!
在爱情的季节,你不会
让他们得不到滋润,
被人遗忘!
让它们的灰烬
萌发神圣的希望,
在阳光中归来!

【何澍清推导语】春天的祈祷更像是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爱情会让一切变得美好,就连屠宰场也变得不那么阴森。一旦拥有爱情,人们便无所畏惧,即便是骇人的坟墓也变得令人愉悦,枯死的心灵也会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心灵将再度沐浴阳光之中。这首诗里,春天暗喻爱情。通篇描述了爱情所带来的神奇美好以及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之情。

《银河》
有一夜,我对星星们说:
“你们看起来并不幸福;
你们在无限黑暗中闪烁,
脉脉柔情里含着痛苦。
“仰望长空,我似乎看见
一支白色的哀悼的队伍,
贞女们忧伤地络绎而行,
擎着千千万万支蜡烛。
“你们莫非永远祷告不停?
你们莫非是受伤的星星?
你们洒下的不是星光呵,
点点滴漓,是泪水晶莹。
“星星们,你们是人的先祖,
你们也是神的先祖,
为什么你们竟含着泪?……”
星星们回答道:“我们孤独……
“每一颗星都远离姐妹们,
你却以为她们都是近邻。
星星的光多么温柔、敏感,
在她的国内却没有证人。
“她的烈焰放出满腔热情,
默然消失在冷漠的太空。”
于是我说,“我懂得你们!
因为你们就像心灵。
“每颗心发光,离姐妹很远,
尽管看起来近在身边。
而她——永恒孤独的她
在夜的寂静中默默自燃。”

【何澍清推导语】 诗人通过对星星的观察以及想像中与星星的对话,说出了星星的孤独,实则也是诗人自身乃至人类的孤独。这种孤独是实实在在的,是诗人透过表象透视本质所感悟的,通过这几句便可以看出“每一颗星都远离姐妹们/你却以为她们都是近邻”“每颗星发光,离姐妹很远/尽管看起来近在身边”,其实世人何尝不是如此,看似人与人之间离得很近,实则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人格,真正能走到彼此内心的能有几人?这不仅是指家庭之外的人,其实就是连手足同胞也无法改变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孤独是毋庸置疑的,人格越独立,思想越深刻的人,就越发孤独。在这里星星之间看似离得很近是表象,实则很远是本质,诗人的哲学思维跃然纸上。诗人借星星喻人类,题目银河暗喻世界,通篇充满惺惺相惜之情。“她的烈焰放出满腔热情/漠然消失在冷漠的太空”颇有弦断有谁听的感觉,然而,诗人听懂了,因为诗人就是那些星星中的一颗。

《天空》
当人们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天显得更高远,更晴朗壮丽;
人们喜欢,忘却微弱的呼吸,
看轻云逃逸在辉煌的空中。
那儿应有尽有:雪白的果园,
长长的披巾,飘飞的天使,
或滚沸的奶,杯满而溢,
只见天千姿百态却没发觉它在变幻。
然后,一片云慢慢游离、消逝,
接着又是一片,蓝天纯净明亮,
更为灿烂,犹如散去水汽的钢。
我的生命也这样随年龄不断变幻,
我只是一声拂动云雾的叹息,
我将在永恒中飘散、消失。

【何澍清推导语】第一小节写了诗人躺在地上仰望天空时,对天空的喜爱以及忘我的陶醉之情;第二小节,写天空的千变万化,溢满人们的想象,但是人们沉浸在自己的意识里却并未意识到天空此时正处于变化之中;第三小节写一片又一片云的不断消逝,然而天空却并不因云的离去而黯淡,反而更加纯净明亮;第四小节写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自己的生命也如这天空和云朵一般,从不知不觉的年龄变换到像云朵一般飘散——永远逝去。诗人通过对天空的观察感悟自己的生命从有到无的过程,可谓十分贴切,其中第二小节的描写,在某种程度上也暗指其人生所拥有的辉煌又或者说,为理想拼搏和奋斗,以及随着拼搏奋斗有所收获的充实的过程。第三小节则暗示生命就是这样新老更替、生生不息,不会因为有生命逝去让世界黯淡,反而会因为淘汰旧的事物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最后一小节是诗人对自己生命的喟叹,当然生命对于每一位读者乃至所有的人也都是一样的,从而达到与读者共情。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敏锐洞察力、丰富的联想力以及深邃的哲学思辨,凡此种种,读者难免不被其打动,并为其横溢的才华所折服。更何况诗人是1839年诞生的。

《眼睛》
天蓝、乌黑,都被爱,都美,
无数的眼睛见过了晨光;
它们在坟墓深处沉睡,
而朝阳依旧把世界照亮。
比白昼更温存的黑夜
用魔术迷住了无数眼睛;
星星永远闪耀不歇,
跟晴却盛满了无边阴影。
难道它们的眼神已经熄灭?
不,不可能,这是错觉!
它们只是转向了他方——
那被称为不可见的世界。
西斜的星辰辞别了我们
但仍漂游在茫茫天宇,
眼珠虽也像星星般西沉,
但它们并没有真的死去。
天蓝、乌黑,都被爱,都美,
开启眼帘, 面向无限的晨光;
在坟墓的另一面,在他方,
阖上的眼睛仍在眺望。

【何澍清推导语】 这首诗是对人类死亡以后是否彻底消逝的探讨,又或者说是对灵魂是否一直存在的探讨。在诗人看来,死亡不过是星星西沉,并不是真正的消亡。肉身消亡的人,他们仍活在另一个世界,依然可以享受晨光。这首诗里的“白昼”与“黑夜”暗喻“生"与“死”。而“眼睛”在这里则暗指人的灵魂。与其说这首诗是对生命终极的思考,不如说是诗人的一种希望和期盼,又或者说是对逝去的生命的不舍与祝福。
评论嘉宾:何澍清 主编:大漠孤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