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奶奶那支长烟袋】?xml:namespace>
——茶墨人生

又见奶奶那支长烟袋
说到烟,我们并不陌生。虽然政府提倡和宣传全民禁烟控烟,但是,光大烟民还是前赴后继……
长烟袋,是我们民间封建社会的产物。它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代表着主人的权势和家教家风。
旧时封建社会,有些世俗的礼仪,也伤害了许多人。“君让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让子亡,子不亡不孝”这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一面镜子。有绝对的权势,就有相当的弱势!孔、孟夫子和曾参先贤,他们开创和推广的“礼、义、忠、孝、善”,绝非封建社会的“代言人”。这样的谬论,只是演变了《诗经》和《孝经》,得以讹传。也给几代先贤背上了“黑锅”!
长烟袋的诞生,也在那个时期。当时,儿媳是要受到公公婆婆管制的。“教做人”、“学处事”,真正做到了“从我开始”
。当时在民间还流传一句经典的话“多年的媳妇熬婆婆”!可见这句话是怎样的历史背景。
那时候,儿媳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以外,侍奉婆婆起居饮食,更是分内之事。特别是给婆婆洗脚,水温不能太烫或太凉;
搓揉更不能太用力。否则,婆婆便会伸手就打,儿媳本能的躲闪,婆婆够不到,“三寸金莲”又泡在洗脚盆里下不了地,随手用烟袋去打,只可惜“鞭短莫及”。聪明的婆婆,偷偷让儿子把自己的烟袋加长,再加长……长烟袋,也就问世了!权势自然至高无上,犹如当年佘老太君手中的御赐龙头拐杖!
其实,真正聪明的婆婆,看到儿媳的缺点后,也会当面批评的。事后还要说给儿子,让儿子背地里去教育。随后也就又演变出了“打怕的媳妇揉好的面”,大不了,便是一封休书……
奶奶的长烟袋,碧玉烟嘴,纹路清晰,并有雕刻图案;烟袋窝由红铜铸制,颇有分量;烟袋的整体长度二尺有余。竿上系着用黑粗布做底,
五彩丝线刺绣着喜鹊梅花的烟包。做工之精致,也渗透着当时那个年代的手工艺刺绣水平。
奶奶的长烟袋,应有的权势和力量没有发挥过一次。因为奶奶从来不抽烟。太奶奶临终时留给她,只不过是相应的接受而已。再就是,我的两位大娘、母亲和婶子,她们做的也好,奶奶对她们批评教育也有过。在我的记忆中,奶奶从未对她们发过脾气,更不要说打骂了。
所以,这支长烟袋,对于奶奶来说,也就没什么概念了。后来便成为我们弟兄几人的玩具。
奶奶去世时九十二岁,距今已有二十多年了。 现在,我也经常拿出这支长烟袋来看看。看着它,我读到了对老人们的深切怀念;看着它,我读到了并不遥远的历史变革;看着它,我读到了中华五千年的民间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