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不可夺志
(一)
《论语·子罕》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
这里的“夺”字如何解?
王力《古代汉语》里的注释说:“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等于说是现代汉语“抢夺”的“夺”。
这么解是不妥的。三军人多,将帅也会被夺走,说不定抢者是武林高手,于百万军中抢人家的主帅,如探囊取物耳,权且算可通,然而,一个人的志向,该怎么“抢夺”?“志”这种非物质的东西,干嘛要抢人家的?难道夫子的“不可夺”是说“志”看不见摸不着,没法抢?
(三)
解“夺”为“抢夺”不妥,是不难看出的。时永乐在《王力〈古代汉语〉再补正》里说:言主将被夺走,殊为牵强,盖囿于“夺”之常用义,不晓“夺”字古义之故也。“夺”古有强行改变、改换之义。《广雅·释诂三下》:“变、夺,敡也。”变、夺、敡三字同义,皆为变易、改变之义。《玉篇·奞部》:“夺,易也。”然后举了很多例子论证。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注曰:“舅夺母志:舅父逼母改嫁。夺志,使人改易本志。最后说:《汉语大字典》“夺”字“改变,更改”义项下,以北大中文系老师为主体编纂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 4 版) “夺”字“强行改变”义项下,皆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例证。王世舜等编《论语孟子词典》释本句中之“夺志”为“迫使改变志向”,皆可证这里的“夺”当为“更换、改变”之义。此句言三军可以更换主帅,而匹夫不可强行改变其志向。

(四)
解“夺”为“更换、改变”,应该说改进了很多,但从词义语义的侧重点上来,恐怕还不是最佳的。
比如说,“夺”字里有“强行”义,但若移来解释这句,说“匹夫不可强行改变其志向”,言下之意,志向可以改变,只是不能强行。比较一下,“不可改变”与“不可强行改变”,就能清楚的看出,“强行”一词改变了句子的侧重。
“更换”里有“由一个到另一个”“去旧换新”的意思。“夺帅”就是把原来的将帅撤了,另换一个的。“夺志”也就是“改变志向”“把旧志换成新志”。
这样的“夺”不是孔子话的原意。
李密《陈情表》里的“舅夺母志”的“夺”字是“使……失去”,即舅舅让母亲改嫁。《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是说“石可打碎,其坚硬依旧;丹可研磨,其红色不变。”——应该不是说“改成其它颜色”。
孔子说的“夺帅”“夺志”里应该无意“新”“旧”并举,而只是说“帅”“志”可失或不可失。“失”指由“有”变“无”,但不涉“它者”或“新旧”。换句话说,“夺”的侧重不在于“换新”,而在于“失去”,“失去”的结果就是“无”,因此,“夺帅” 其实不是“更换主帅”而是“丧失/没有主帅”;“不可夺志”并非“不可改变志向”,而是“志不可失”“ 志不可无”。
(五)
潘富恩、温少霞译:The Master said, “The commander of the army may be carried off, but the will of the even a common man cannot be taken from him.”
辜鸿铭译:Confucius remarked, “The general of an army may be carried off, but a man of the common people cannot be robbed of his free will.”
韦利译: The Master said, You may rob the Three Armies of their commander-in-chief, but you cannot deprive the humbles peasant of his opinion. 首先,“三军”如何译?尽管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也不必真的译成“三个军”,“三军”言其多,何况后来用“三军”作军队通称呢。其次,“匹夫”指任意一个人,不必译成“peasant”,“农夫”的“农”,“乡下人”的“乡下”都是多余的。另外,汉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里尽管没有被动形式,其被动意思是很明显而确定的。英译用被动即可,换成主动就滋生出了其它问题。比如,“你不能夺人志”与“一个人志不可夺”是不同的,甚至“志坚不可夺”与“志不可失”也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