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伴随着新年后第一声春雷的响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也迈着骄健的步伐,昂首来到我们面前,给人类带来了平安,送来了希望。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的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日一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阳气回升,气温渐暖。春雷始鸣,雨水增多。万物生机勃发,春意盎然。冬眠之虫藏入土中,不饮不食,称之为"蛰"。而"惊蛰"则为,上天以打雷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虫子。
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这个说法,只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手法而已。虫子当然是听不见雷声的,之所以醒来是温度变化促成的结果。
惊蛰,古时又名"启蛰"。本意为蛰虫已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至此,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但因为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序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的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随着历史脚步的延续,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关紧要,没必要忌讳。"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习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惊蛰"一词,一直延续使用到至今……
惊蛰的到来,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伊始的节令。农谚:"惊蛰节临到,锄头不停歇。农家几日闲,耕种从此火"。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备播的农忙时节。小麦开始返青,茁壮速长。各种树芽开始萌动,生机勃发。正是果农修剪嫁接,施肥浇水,为丰收奠定基础的大好时机。及时犁耙秋地,减少田地水分的蒸发,以确保春耕备播的墒情,以促进秋天的大丰收。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乍暖还寒。大家不仅要保暖,还要防寒。同时,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渴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相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吃梨既可止咳润肺。生津止渴。又能助消养脾,令五脏和平。增強体质,抵御自然环境病菌的侵袭。万物经历的早春的懵懂,随着春雷声声节奏的响动,使仲春也焕发了激情,描上了艳妆。春景愈浓了起来。春意盎然,焕然一新。此情此景,迷了俊男,醉了佳人……真可谓:严冬过后倒春寒,万物复苏挺艰难。惊蛰欣闻春雷声,驱散阴霾暖阳升。万物复苏新颜焕,催睡蛰虫离眠冬。汗水播下新希望,笑迎丰收乐众生。
雨过花开渐繁盛,雷鸣春醒万物生。惊蛰时节,春意渐浓,在这最美的时光里,愿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作者简介:马红军,男,四十七岁,初中文化,洛宁县河底镇城头村人。平时爱好写作和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