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今天,给大家讲几个有关王守仁的小故事。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真正的“牛人”。
王守仁,别号阳明,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一生成就卓著,被誉为明代第一人。
五百年来,他的经历和学说,激励了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不计其数的人。
当然,也包括我。
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今天要讲的这几个故事,可以说非常地“不励志”。
但这些故事,却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启发。
1
夜深了。
忙了一整天,有些疲惫的王华终于放松下来,走到床边打算躺下。
这时,他似乎突然想到什么事情,于是转身向外走,打开房门,走了出去。
王华走到另一个房间的门口,朝里面仔细看了看。确认房间里没有了光亮,王华才放心地掉头回了自己房间。
“这小子终于睡下了。”
王华舒了一口气躺了下来,闭上眼睛,沉沉地睡了过去。
不久,另一个房间里亮起微弱的烛光。
烛光下,一名清瘦的青年摊开书本,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
这样的夜读,对王守仁来说已不知道是第多少次。
这些深夜里,他读过的古书已不知道有多少卷。
效果也非常地明显。
弘治六年(1493年),才华满溢的王守仁在京城参加会试。
然后,落榜了……
当时的王守仁,已经是一个很受人瞩目的青年天才。所以,他的落榜让不少人觉得诧异。
才高八斗的王守仁同学,怎么也考挂了呢?
但我估计,他自己应该不会对这个结果感到太意外。
毕竟,他深夜苦读的那些书,考试大纲里都没有啊……
那一个个深夜,当同学们都在认真阅读四书五经的时候;王守仁同学,却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诸子百家、文学历史的浩瀚世界里。
他看的这些书包罗万象、各有千秋,唯一相同的一点就是:考试不考。
虽然王同学白天的时候也会读四书五经,但大考当前,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我天天熬夜,聚精会神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你每晚躲在被窝里,六神无主读金庸……不挂你挂谁啊。
经过一个又一个深夜废寝忘食的努力,王守仁终于成功地,把自己的学习搞砸了。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有点担心儿子受到精神打击。
毕竟,生在我王家,考试落榜了还是会有不小的压力吧。
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第一人,也就是:状元。
明朝的状元比现在的高考状元要稀有的多,3年、全国、才出一个。
状元的天才儿子竟然落榜了。王华的不少官员朋友也来他家宽慰他们。
其中一位朋友,就是当时的主考官李东阳。
看着年轻的王守仁,李东阳开玩笑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这一科没有考中,但是来科肯定能够高中状元。这样,你不如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吧。(所谓“这一科”、“来科”,大概相当于应届和复读)
让一个落榜生写《来科状元赋》,真是头一回听说,也不怕人家原地崩溃给你看。不知道李东阳考官是真心来宽慰的,还是真心来搞笑的……
但不得不说,王守仁同学也真是心大。人家让他写,他还真就写了。
据记载,当时,王守仁挥毫泼墨、提笔立就。他父亲的朋友们在一旁围观,纷纷惊叹:天才!天才!
但很显然,有人看到王守仁如此高调,也免不了心怀忌恨。
狂,你就接着狂吧。
三年后,又到会试时,天才王守仁终于等到了他的第二次机会。
只不过,等待这个“来科状元”的,是又一次落榜的无情消息。
据说,他落榜的原因,就是遭到了忌恨者的压制。
而这一次,王守仁又发出了惊人之论。
他宽慰同样落榜的考生,这样说道:世人以不得第为耻,而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人们都以落榜为耻,而我呢,以因为落榜而影响心态为耻。
我估计,被他宽慰的考生应该非常无语:
忽悠,你就接着忽悠吧。
2
但事实证明,王守仁同学真的不是一个大忽悠(打仗时除外)。
相反,他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
这份较真,在另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守仁早年间,也对程朱理学产生过不小的兴趣。
毕竟他从小就想成为圣贤,而程朱理学,是当时教人学做圣贤的官方门径。
他和好朋友钱氏也一致认为,要成为圣贤,必须像朱熹说的那样,先学会“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穷究其理(格物穷理)。
于是,王守仁和钱氏这两个不安分的青年,干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格竹。
王华的官署中,种了不少竹子。
于是,两个青年便决定,从竹子开始“格”。他们面对竹子,不分昼夜,沉思冥想,希望从中“格”出道理来。
效果同样非常明显。
三天之后,钱同学就积劳成疾,病倒了。
王守仁没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因为钱同学精力不足。
事实证明,王守仁的精力确实要比钱氏旺盛不少。
具体来说:是旺盛四天。
七天之后,王守仁同样不出意外地病倒,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典故。
经过一个又一个日夜废寝忘食的努力,王守仁又终于成功地,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
此时的王守仁,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做圣贤太费精力了……看来我们没有这个精力,这个圣贤,不做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