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立三和英才欲比高低,最关键的时候,一匹马飞驰而来,高喊“老夫人有话,住手。”气氛一下缓和过来。就在这个时候,杜立三掏出他的第三把枪,可英才也甩出了他仅有的那支银针。
这杜大人本来从旅顺回来心情挺好,可这八姨太没完没了地夸老夫人房里的保镖,什么枪法,骑马,救人。这本是他自己的拿手活,杜立三从那话语里听出了点别的意思,他这心里也像沾了酸东西一样,怎么也不舒服。杜立三倒要看看英才是个什么模样,在老太太屋里他见到了这个叫八姨太上心的人。杜立三是谁,哪里容得这样的人在家里呆着。他向母亲提出撵走这小子,母亲坚决不同意。那好,我就自己来解决。没想到,今天还真碰了个硬茬,在众人面前栽了个跟斗,那个憋气憋得,肚子都快炸了。不过杜立三到底是辽西赫赫有名的人物,什么时候都给自己留条路,他带枪从来就是三把,以备不测之用。刚才他发现英才用的飞镖是杜老太太的,他就知道六支后,一准儿用完。这时,可以放心地消灭这个小瘪犊子了。可他的枪刚掏出来,只见一道银光一闪,心想不好,拿枪的左手已被一枚银针穿透,那支德国手枪也不知飞向哪了。
英才此时也是浑身大汗,当他看到击中杜立三左手后,心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此时不动,更待何时!正好老夫人派来的骑手离他不远,英才飞身几步,把马上的人一把揪下来,策马疾驰而去。
英才骑马奔入庄内,老夫人也在门口张望,看到英才回来,才长长地出了口气。进到屋里后,老夫人说:“这三儿的脾气秉性,我最了解,这口气出不了,他可是没完,更别说你又伤了他。” 英才向老太太解释着:“老夫人,我并不想打伤他,可他是要我的命哪。” 老夫人说:“孩子,我没责怪你,看来这青麻坎你是待不下去了。”正说着,屋外喧闹起来,杜立三带人抓英才来了。杜老夫人对英才说:“孩子,有我在,不要怕。”杜立三把人都留在院里,自己进到母亲的上屋来。他左手包着布,右手提着枪,显得有些狼狈。 杜立三举着受伤的左手喊着:“妈,今天我必须把这个小兔崽子带走,你看,你看。”杜老夫人看着杜立三说道:“三儿,不可胡来,这个孩子,我昨天已收为义子,他就是你的异姓兄弟,本来我要告诉你,可你昨天根本不听。”杜立三举着的手一下僵在空中,愣在那儿了。而英才也觉得特别突然,不过他躲在老夫人的背后,假装害怕的样子,心里却盘算着脱身的办法。“妈,你···!”杜立三吭哧了几句,扭身带着人走了。
“英才,若我真收你···你愿意吗?” 杜老夫人看着英才问,英才此时真是百感交集,老夫人对他是真心的好,像母亲也像奶奶。英才三年没有见到父母了,常年的奔波苦战,他也愿意有杜夫人这样能关心自己的亲人。英才给老夫人跪下,口中说道:“母亲在上,请受孩儿一拜!”杜老夫人高兴地直拍手:“好,好,我的好孩子。”
老夫人安排了一桌饭菜,谁都没叫,只是和英才两人对酌。今天老太太话特别多,回忆了好多年轻时在亲王府里的生活,那样子真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代。饭后,老夫人叫丫环们回避,“儿啊,不是为母亲的狠心,今天你必须离开这青麻坎,因为明天你连我这个门都出不去,他们兄弟三个会想法害你的。”说罢,老夫人包了一个布包,递给英才,随后叫丫环去叫上院的保镖队长和英才的两个同伴。
杜老夫人领他们走进内室,打开一个黑色的大柜门,陡然出现了一个用砖砌的阶梯,老太太用手一指,回头对英才说:“这就是我家的逃生地道,这里面一共六道门,三道在地下,三道在沟里,开门口诀他都知道。”杜老夫人指着上院保镖队长,又对他说:“你把他们送到第二门,把这个交给二门的哨长就行了。”说完拿出一个龙头拐杖,交给保镖队长。这龙头拐是杜老太太的,庄里的下人一看拐就知是老夫人的安排。这时英才跪在地上给老夫人磕了三个响头,说道:“母亲在上,孩儿不孝,您多多原谅吧。”说完泪流满面,老夫人眼睛红红的,搂着英才的脑袋,掏出手帕帮他擦泪,又理了理英才的头发:“孩子,走吧,只要有缘,我们还会见面的。”
魔窟脱险
保镖队长在前面打头,举着地道里准备好的火把,后面的人紧跟着。这个地道修建得还真好,有两人多高,三米多宽,大概考虑到马匹的出入。这实际上是在山里掏的洞,应该是山里的巷道。这儿隔几十米就摆着个油灯,要用就可以去点。大约走了半个时辰,他们拐到一个大巷子里,这里有两人高四米宽,里面还刮着不知是从哪边吹来的风。保镖队长姓杜,是老夫人的远房亲戚。这老杜边走边讲:“这个通道,洞里是六里地,外面三里地,一共是九里长。有六道门,地下三道,地上三道,每一个门的形状都不一样,开门的秘诀也不一样。这是专门请来日本的工程师给设计的,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建成。” 说着就到了第一道门。
这第一道门是个圆形的月亮门,直径大约是四米,和巷道宽窄差不多。门芯是用铁皮包着木板,猛一看大大的门钉满面都是,仔细端详正面,那门的中间用凸釘拼了一个大大的了字。门前还铺了两米见方的木板。“千万别乱动这个门,否则就会掉进门前的洞里。”老杜告戒说。只见他从右边的门框里,横着抽出一根大木杠,像我们家院里大门的门栓,大概有三米长,架在门钉上,一个人抬还显得很轻。再看这门上的了字拖出个腰带,变成了子字。这时,就听到“卡答”一声,两扇门芯向两边的墙縫里缩去,大门慢慢打开了。老杜在开门时,英才一直在琢磨这门的诀窍,他拿出那队长给的图,发现杜家老宅到巷道共有六个入口,分别是:上院,东院,西院,下院和老宅外侧东西沟里的两个兵营。不走通道,整个青麻坎和外界是隔绝的。老杜回头说,“这个通道除了杜家老宅的人,其他的人是不能走的,就是杜家兵在通过第五门后,就有环形山路直通兵营,兵营到东门是另有地道,再往前他们也是进不来的。整个通道只有在地上门那儿,才有杜家兵守卫。”人们继续向前走,感觉风越来越大,火把都快灭了,忽然前面有拉枪栓的声音,接着问口令的喊声也听到了。“口令?猪肉” “回令,炖粉条”。几个人不由得大笑起来,这还是从新民大营出来后,第一次这么放松。
第二道门,是个山洞的出口,在出口处做了个迷魂阵,全用一人多高的石板砌成,而且都是斜面,如果走不对,你永远也找不到下一个入口。老杜看来对路特别熟,三拐两绕就出来了。门外有个山洞,里面住着一哨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住了一个班。老杜把龙头拐交给姓高的哨长,就和英才几人告别了。临走想说些什么,又摇了摇头,只是念叨了几句:“第六门不好走啊,千万注意。” 然后,就头也不回地扭身走了。
第二门其实是两个出入口,也是巷道的通风口,第二门的高哨长领着大家,又开始了钻山洞的行程。
英才一直琢磨这个进出口的路线,那队长的图只是标了向左几步再向上向下等等,是他自己的土办法。英才想:“这里一定是有规律的,是有设计思路的。”他忽然想起第一个门的子字,那是无意中看到的,“如果是按天干地支排的话,那就是子丑寅卯···,那第二门的出和入应该是走丑字,等到了第三门咱们再试试看。”这个高哨长,像个哑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闷头在前面带路。大家感觉好像在下山,因为走起路来轻飘飘的,高哨长提醒大家注意:“到门啦。”英才举着火把,特别注意高哨长如何开门。
第三门是个长方的高门,门框是用石块砌成的,门芯是选用整棵榆木拼接而成,边包和筋带都是用扁钢加固的。门上有七根长短不齐的横梁,只见高哨长嘴里“左一竖,右二斜”地念叨,一会就将横梁摆成个寅字,巨大的门轻轻的向里打开了。英才高兴的快跳起来,看来自己的猜测是对的。英才问老高:“你摆布横梁有顺序吗,”老高苦着脸说:“有一次计错了顺序,掉进水窖差点淹死。”英才不敢大意:“顺序好记吗?”高哨长告诉他:“从上往下,先短后长。”英才牢牢地记住了。
出了第三门,前面的巷道又向上拐去,英才和同伴们尽量把沿途能记住的特征,在心里默记几遍,以备回去绘图之用。高哨长在前面不断地吹哨,提示已接近第四门。
第四门是个双吊桥,洞口的地上有一个三米多宽的裂缝,从上往下看,黑幽幽的,很是幓人。 哥几个相互示意:“不知道路的人,掉下去保证活不了。”高哨长站在洞口又吹了一声哨,洞外叫起口令声,又是猪肉炖粉条那一套。英才问“你们每天问这个,不馋吗?”老高这才笑了:“十天一换,反正尽捡好吃的念叨。”
第四门,是在一个山嘴上,本来可以打通直行,但是设计者为了利用这个地缝,特意在此拐了个急弯儿,所以这一出一进,都得跨越这个深渊,等于又设置了两道障碍。英才东张西望地想看出这里的卯是怎么表示的?“奇怪吧,”第四门的哨长是个爱聊的人,他告诉英才:“这一出一进,看是两个桥,实际是一根绳,用绞盘绞起来。进起出下,一个拽着另一个,你看···”,几个人顺着他的手指看,原来桥板下垂着一个一人多高的竖梁,下面吊着滑轮,滑轮槽内碗口粗的麻绳盘在上面,一边桥起,拽动另一边桥下,这麻绳是延着地缝的边,通过六个大滑轮连着另一座桥的。“哦,可这桥是如何起来呢?” 哨长指着门口:“你看那墙上,不是有一个英国钟吗,”英才扭过头来,看到墙上挂着一个英国摆钟,大大的表盘,就是一个小房子,尖尖的房顶有一个钟楼,挂着一个铃铛,钟楼的下面有两扇小门。表盘用罗马数字排列着十二个时辰,在表盘的下面做了一个立体花园,有牛,羊,和花草,右面站着一个姑娘手里拽着一根绳子,那绳子是拽着钟楼上面的小铃铛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英才默念着,“卯即为四,试试。”英才把盘盖打开,用钥匙插进去为发条上好了劲,把指针拨到四点,只听到钟声敲了四响,那钟上的姑娘手上的绳子也拽了四下,当她第四下拽绳子时,那两扇小门打开了,出来一个小鸟,叫着清脆悦耳的“咕咕,咕咕,”的声音,到了第四声响起时,只听到绞盘转动了,那吊桥也“呼窿,呼窿”地放了下来。英才豁然开朗,总算又解开一个谜团。
进了通向第五门的巷道,曲里拐弯的再没有直路。“这第四门往里,我们谁也没走过,我那哨位后面就是去步枪队和骑兵队的路,”这哨长还在不断地介绍情况,“你说东洋人脑子怪不怪,这六道门全整得怪了八样的。”这人口音是营口的,还带点山东味。“听说暗道机关可多了,真怕人哪。”英才他们哼哼丫丫,也算是回答了他。很快就到了第五门, 四门哨长有些卖弄地说:“这是一个大铁门,是两扇对合的。你看,你看,”他指着门边的辘碌,“这左三右四的,没个好脑子还真不行。”英才看着他开始操作,也记不住这人后来怎么弄的,反正门是打开了。这儿的风刮得实在是大,应该是走出山了。到现在这第五门还没找到诀窍,英才有点泄气。他顶着风,举着火把再一次观察:看这右边的辘碌,也就是现在的绞盘,那卷绳索的滚筒侧面,英才看到在摇把的那头打着很多眼,他拿手一摸,“好,原来如此。”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