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汉疫区的这些日子(二) 文/陈祥建

无论当学生、知青、在工作单位、还是退休,我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突然爆发的疫情,让我一下成为亲朋好友们热心关注的人物。电话、微信里天天有人关心我,今天怎么样?生活有困难吗?特别是巜中国知青卓越群》里的知友们,还点名捐款捐物给武汉知青,巜湖北知青一家人》、《建小同学群》等更是热闹,每天早晚互相问候、相互鼓励。朋友圈里有位网名叫"帅的被追杀"网友,要寄钱寄物给我,一位网名叫"鹅鹅鹅"的看了我的小文后,转了500元红包。他们的心意我全收下了,但钱、物我都没有要。
在人人自危的武汉,每天看到好友们,一遍遍晒着社区、居委会上门送菜、送口罩等。我常为没有人打扰我的清静生活而感到高兴,但没有高兴多久,又被新上任的官员给搅乱了:所有的超市、商场,一律不许接待个人。政令一出,意味着我必须依靠组织才能买得到菜、才能有饭吃。在吃了二天的腐乳、找了几家超市、商场碰壁后,我不得不麻烦我所在的居委会,当天下午从居委会那里花60元买了一袋己包装好的蔬菜,解了燃眉之急。我常想作为一名有单位、有组织退休的公民,所有生活用品必须由社区、居委会按计划(一周二次)管控,那些无人管的流浪者们,在所有商店餐厅关门情况下,怎么生存?有人管吗?

宅在家里,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全部:新闻、信息、生活、旅游、健康等等,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有互联网、有手机陪伴,天天过的神仙般日子。这天正欣赏精彩节目时,手机突然黑屏了,特殊时期无处修理,急得毛焦火辣而又无可奈何,是不是每天用机时间过长,它也太累了?插上电源让它边充电边休息吧。没有了手机,一下不知所措,坐不住、躺着不安,书看不进、茶饭不香,心里空空的,眼睛时不时情不自禁的瞟一眼安安静静的手机,突然觉得时间那么难熬,好像找回失恋的感觉。
2月26日,网上又热闹起来:一是黄姓刑满释放女子,在感染新冠肺炎后,从铜墙铁壁的武汉一路过关穿卡,到达警戒森严的北京,引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连串的追问和热心网民们推波助澜的大讨论。10多天前湖北退休司法厅官罢房事末了,"奔跑"事又引起公众的联想,省司法厅又上了"热搜"。第二件事是世卫考察组专家、曾来过武汉的布鲁斯,在世界新闻会上说:世界欠武汉、中国欠武汉....,感动得我一位年过70、名叫大年的武汉知青热泪盈眶,挥笔写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诗:
大年(武汉66届知青罗联生):
《世界欠你们的》
世界欠你们的
这不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
是武汉人用热血
向世界交出的合格答卷
是九百万江城人用生命
铸就的壮烈篇章
世界欠你们的
这不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
是四万多名白衣天使的逆行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
驰骋沙场
是各级政府强有力的领导
众志成城,死守严防
筑起的万里城墙
世界欠你们的
但我们并不需要世界的亏欠
不久的将来
将还给世界一个全新的武汉
让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
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大年(武汉66届知青罗联生
下午到居委会买菜,看到几位自愿者正忙忙碌碌,有的登记、有的帮年龄大的拿菜送菜、有的维护秩序等。今天又没有鱼、猪肉买,一个多星期没吃到肉了,一位姓黄的女士把菜递给我时,我问道:你们每天这么辛苦,有没有工资?她边往超市里走边说:我们都没有工资,因为我们是自愿者。


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货车
一直禁止货车通行的巷子里,迎来了全国各地的一辆辆大货车:车厢里有的装的蔬菜、有的是水果,车前都贴有一块红布上写着醒目的:灾急送,几个大字。
拎着菜,路过一家熟悉的仍然关着门的水果店时,问坐在门前的女摊主:有水果卖么?有、有,才进的货,你要什么?她热情的接着又说:现在水果有点贵,苹果、香蕉8元...贵也没有办法,要吃,我说,来几根香蕉吧,她马上冲门内喊:称5、6根香蕉。

连着几天阴雨,今天(29号)天晴了,上午在微信里给居委会李主任留言:今天是否能买菜?一直没有回音。中午,到己停了一个多月的江汉路雨花斋店时,几位义工正在忙碌,老义工姜美清说:近几天接到任务:给定点的志愿者、医护人员提供素食。由于各小区封了,公交停了,远处志愿者无法前来,只有住在附近的几个人帮忙,由于人少任务重,他(她)们早上5点赶到店里,开始工作,一直忙到下午5点多才能回家..,话还没有说完,厨房传来:快、快来帮忙。
手机响了:喂,你是陈师傅吧,上午你给我留言没有菜了,我现在你家门口,请你来拿菜。气嘘嘘赶回来,李主任和一位中年男子正站在宿舍大门口,地上放着几袋蔬菜,我连忙说:辛苦你们了。他们说:没事,我们是做这行工作的,你看需要么菜,自己选,迭好后我们帮你送到家,我说谢谢了,你们忙我自己来吧。想到网上流传的太婆"汉骂"、大叔的"汉咵",真想来句:相互理解,都不容易!

附近路口围栏越围越多,进出大门的检查越来越严,但我没有感觉到不自由。这天趁天气好,我又出门了,路过市中心医院看到门诊外的凉棚里,呆呆的站着一位没戴口罩的壮实中年男子,我习惯性的掏出了手机,他立即朝我吼道:不拍!我赶紧收起手机笑着回答:好,不拍、不拍,并问道:师傅,看你精神这么好,身体健康,怎么不找个事做?也许一个人呆着无聊,他笑了,说:是的,我身体棒棒,可脑子受过伤。我问道你每天就在这里睡?吃饭怎么办?他说:是的,吃饭靠捡垃圾桶里的,医院里有个清洁工常帮助给吃的。你不怕得病?发热门诊、急诊都在这里,他说从去年底来到这里到现在,你看我什么都好好的,能吃能睡精神好。我竖起拇指夸他时又问道:这里其他人呢?就你一个人?他说前几天收容所来人把他们带走了。你怎么不跟着去?收容所有吃有喝有住?他说那几个人行动不方便年纪大,我好脚好手凭什么跟他们走,收容所不是人呆的地方,我宁愿在外流浪也不进那个鬼地方...。师傅听口音你是外地的?广西人,来武汉20多年了,他说。师傅,你说你脑子受伤过?我觉得你脑子很好,身体又好还是找份事做吧,他沉默不语。

我突然想起江汉路雨花斋,便说:师傅,告诉你个免费吃饭的地方,他马上一脸期待的望着我:去雨花斋,刚说完,他叹口气道:以前一直在雨花斋吃饭,现在那儿已经停了。我告诉他最近开门了,但暂不对外,只为素食的医护人员、自愿者服务,你可以去试试。正说着,凉棚里走进来一位干瘦、约70多岁手提个红塑料袋的婆婆,来到壮汉旁,立即问我雨花斋在哪里?我知道、我知道,壮汉连忙抢着说。我问壮汉这位婆婆是你一起的?他一边用手指着头、一边对我说:她脑子有病。婆婆背对着我,走到石凳旁打开了红塑料袋,他走过去看着袋子里的东西,俩人说着话,由于离他们3-4米,听不清说什么,我又拿出手机准备拍照。他立即转身再次冲我喊:不准拍照!并说就是因为有人拍照发网上了,一起的那几个人才被带走的。
我终于知道了这些真正的流浪者,为什么不让我拍照了。我走在仍然安静的步行街上,街两边楼道里没有看到一个流浪者。当来到中山大道江汉路平安大厦对面的公交车站旁,看到一位没有戴口罩的婆婆正睡在路边的板凳上。
夜里,躺在床上,脑海里不断浮现那些长期生活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流浪者身影,他们没有保护措施、吃的尽是残汤剩饭、垃圾食物,睡在公园、桥下、楼角,却很少有报道这些人感染病毒?还有那些日夜奋战在第一线,与垃圾、尿屎痰打交道的环卫工们,难道他(她)们都有特殊免疫功能?!或者没有人重视?被社会遗忘了?!
一觉睡到莺飞草长的三月,天,又阴了,时不时喷点小雨。在中国疫情逐渐好转时,世界各地感染人数却快速增长起来。正当全世界科学家们苦苦探索新冠病源、寻找治疗对策,传出武汉的李XX治愈了十多个确诊患者,特别是治好了不进普通病房的厅官,又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李XX趁火打铁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上,有说李XX"神医"、有说"神棍"....好多外地的网友纷纷问我:你在武汉,知道此人吗?是不是治好了厅官和来一个治好一个?我如实回答:本人孤陋寡闻,最近才从网上知道此事,他说治疗厅官的那段时间,据报道厅官正在医院隔离。我只知道在十来万医护人员、志愿者共同努力下,到如今才治愈出院二万来人...。又有人拉我加入支持李XX群,要为其摇旗呐喊,我回答:绝不敢把生命交给这样的人。
今天是武汉封城的40天(3月3日),十多天没吃鱼和肉了,也不知道在㖿里能买到鱼和肉,给李主任留言几次,一直没有回复。无意中看到视频里武汉市女付市长中气十足的说:各超市鱼肉供应充足,价格便宜...但我只能望而兴叹,这些地方不对个人,何时能吃到肉?是由居委会说了才能算数。
下午,才看完单位退休办的问候短信,又接到《湖北知青群》群主、年己70的李峰的电话,他说后天(3月5日)是学习雷锋的日子,并告诉我,他64年小学毕业时,为了牢记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把自己名字由李家树改为李峰。50多年了,他一直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学生时代他是学雷锋积极分子、在部队里是学雷锋标兵,到单位是学雷锋模范。退休后在街道社区还在学雷锋,自费办起了:老顽童服务站,为群众提供方便。他的举动受到市、区、街道的多次鼓励与表扬。当他讲到为了帮助几位困难家庭儿童上学,拿出部分工资资助,遭到家人的不解而闹得不欢时,电话里传来他沧桑的哭泣声。那一刻,我的心突然触动了,仿佛又回到50多年前学雷锋的情景中...



3月5日上午,春色初露,阳光明媚,江城仍然静悄悄,街上空荡荡。一阵熟悉的歌声从窗外飘来: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今天是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7周年,也是武汉封城的42天,一直都感到"雷锋"就在自己身边:那些活跃在社区、居委会、小区、宿舍大门、超市、商场等地的自愿者; 逆行而上的医护人员、我先上、有困难找我、四面八方涌来的爱心菜等等....





李峰又打来电话说:往年的今天,老顽童服务站是最热闹了,理发的、修家电的.补自行车胎的...。我问今天宅在家里,你怎么学雷锋?他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整理了雷锋的一些资料和图片,早上全部转发出去...
我也在学雷锋,把在武汉疫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实事求是的写出来; 您也在学习雷锋,动动手指把正能量传播、转发出去....
陈祥建
2020年3月5日
作者简介:
陈祥建,男,1957年7月出生,长航退休工人。1980年开始在《海员文艺》巜长江日报》巜武汉晚报》巜中国交通报》《中国河运报》《长江航运报》巜深圳特区报》《乌鲁木齐晚报》《荆州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小小说、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等。90年代弃笔从商,2018年7月同学聚会,发现网络平台,一年多来发表了近一百来篇文章,现在笔耕不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