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人开始审案。他的脸阴沉着,手边放着惊堂木不用,用手一拍这条案,大喝道:“我这次到西路大营,本来是微服私访营兵训练,没想到还真有大事发生。在西路营内,竟然也有卖官收银一说。按大清律法,此乃重罪。冯统带,”“卑职在,”“在你营里可有此事?”“张大人,我营统带一人,管带五人,帮带一十六人,全在堂上,均按招安文告实名入册,两年并无变化,请大人清点。”张大人一个一个的点名核对,还招来几个士兵让他们叫军官的名字。他问的越详细,这下面的金寿山就越慌,他一点一点的蹭到板凳边上,扭头就想溜号。张大人就是盯着金寿山那,一下喊住他:“你不是金统带吗,快快坐下,等一下我来问你。”金寿山这回可真崩溃了,还没等问话,他自己就连忙跪到地上,连声说:“张大人,我有罪。”张锡銮拍着条案,厉声说:“快讲,罪从何来?”金寿山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来:“我,···我···,”堂上张锡銮接着喊道:“白廷,凌夷上堂。”白廷凌夷两个人走到堂上,跪下来。张锡銮问他们:“你二人如实讲来,不在金营,为何到此?”白凌二人据实陈述一遍。张大人回过头来大喝一声:“金寿山,你知罪吗?”这时的金寿山那头磕的就像捣蒜一样,嘴里不停地说:“大人开恩,卑职知罪,请大人法外开恩。”张锡銮对金寿山又说:“将你贪渎之事如实讲来。”金寿山哆哆嗦嗦地交代了自己的事。你说金寿山这小子,还真敢干,卖官位和贪兵饷就搞了一万两银子。下面坐着的西路巡防营官兵个个恨得咬牙切齿。张锡銮一拍惊堂木,喝到:“将这些银两罚没入官,另外加罚两万两白银,若无银两,入狱顶罪···”金寿山连忙喊道:“三万两银子,我全上缴。”张锡銮点头:“好,念你初犯,兼有主动退银之举动,权且放过你这一回。要再有发生,定要重惩不饶。还有被你逼走的二百人马去留···,” 白,凌二人急得在堂上直叩头,喊着:“我等坚决不再返回金部,请大人定夺。”冯龄阁起身对张大人说:“大人,还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吧。”白廷和凌夷连连说:“我们愿留西路冯大人麾下。”张锡銮说道:“也好,我回盛京下一调令,这两队二百人,就留西路巡防营吧。白廷,凌夷各领原授帮带一职,望努力杀敌,勤勉效力。”两人叩首不迭:“卑职领命。”张锡銮大人又对金寿山说:“你这金统带要不要和我一道先回盛京?”金寿山吓的直喊:“不要,不要,卑职一定痛改前非,若再有贪念,提头来见。”张大人一拍惊堂木:“那好,三日内,将罚银缴到总督府,若有反心,大军即到,寸草不留。”金寿山用哭声说着:“张大人,給卑职一万个胆,也不敢造反那,咱是官军,大人放心。”金寿山的人马,跑了二百多人,也就剩下三百有余,就这几个兵,也不像以前外面有人支持,所以再給他几百个胆,也不敢闹事了。这回啊,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一旬后,当年下拨的银子就到了,冯统带笑着对效罗说:“效罗,这老天爷可是尽扶好人,咱是又得人马又领银子,人财两旺啊。”
第四章 计除魔头 秘令清匪
一九零七这年,奉天是一会儿一变,赵尔巽来奉天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调回四川。这回又派来一个进士,叫徐世昌,就是后来当上民国大总统的那个山东人。这位总督因东北情况复杂,所以还兼着钦差大臣的衔儿。徐总督来东北后,做了很多事。但第一件就是成立“督练处”,重新调整军队,训练新军,提高战斗力。
经巡防营总办张锡銮介绍,全奉天马步共四十营,分八路驻扎。其中即将北调的张作霖统带的五个营是战斗力最强的,训练也是最好的。这个可不是老爷子又吹自家干儿子,因为这支队伍除了打仗,就是训练,勇敢顽强在东北那是数一数二的。再者就是,这是一个满员的骑兵部队。在当时,军队虚编,是很普遍的事,这是当官发财的手段,叫“吃空饷”,上面也都知道。所以当知道这五个营近两千人和马匹,士兵不缺衣,不断饷,统带张作霖与士兵同住大营,还亲自到富商家为部队筹集经费,徐世昌感慨:“像此爱兵之人,我朝不多,不多。”由此对张作霖印象极其深刻,指示暂不外调,听候军令。张锡銮总办将情况写信告诉作霖,要他做好准备,一定要在总督面前露一手。
整备军力后,这位徐总督在辽宁掀起了全面的清匪安民行动。奉天所有巡防营的队伍,像狂风一样,席卷了辽宁的沟沟坎坎。一时间在军队的打击下,土匪降的降,亡的亡,保安队招安的招安,归顺的归顺。这辽宁的地面上安定多了。可也有不跟风使舵软硬不吃的,辽中的杜立三就是一个最硬的石头。
转眼就到了夏天,六月的关外,庄稼正在吐穗,到处都是翠綠翠绿的,新民知府的府衙,迎来了总督的密使殷鸿寿。张统带闻讯急忙赶来,殷鸿寿将徐总督的手谕交与张统带,只见上面写道:“辽宁大部匪患平定,仅此匪股尚未制服。经议,众推驻新民府巡防营,骠骑勇敢,将官竭力,望审慎行事,早候佳音。”张统带见总督大人亲自点名,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殷鸿寿说:“杜匪立三口出狂言,要总督大人让位与他,他才可以考虑招安。兵部大臣闻后震怒,限时提缴此贼人头。总督喻我,定要用牛刀杀此贼鸡。但要能出奇兵者,非新民巡防营张作霖统带不可。若你有何要求,我可向总督大人告请”。这徐世昌人家到底中过进士,还当过朝廷的军机大臣,消灭这股土匪,他还真的动了脑子。杜立三在日俄大战中,帮助日军战斗,背后有日本人支持,号称千余匪众,隐秘沟壑,使其有恃无恐。大张旗鼓去剿,土匪隐藏,官军扑空,无功而返,再若日军呼应,清军败阵,这钦差加三省总督的面子岂不是丢光!总督想起张作霖的五营骑兵,决定用他们来完成这项任务。
张作霖和沈知府与殷鸿寿秘使商量后,确定先掌握杜立三的实际情况,再做下一步安排。张统带快马返回大营,马上召集各营管带紧急议事,英才一边听着,一边心想,“这回,也该我们露露脸儿啦”。
提起杜立三,凶残狠毒,胆大妄为在辽西那是家喻户晓。张景慧,汤玉麟都和他打过交道。张作霖当年还狠狠地整过他的手下。后来经人说和,也为了平息 此事,张作霖还和杜立三结为金兰,意为永远互不干扰。一听要剿杜立三,因为没人去过杜立三的三界沟,几乎所有人说的都是传闻,军官们觉得无从下手。张统带决定派人前去侦查,任务就落在英才的队伍身上。
要探匪窝,这回还得好好地准备一下,英才挑了两个能哼哼二人转的弟兄,专门去和那要饭的换了几身衣服。另外给自己找了一副刮打板儿,准备路上说点莲花落什么的。张作霖嘱咐英才若需帮助,持腰牌到辽中县找衙门总捕头王林,那是他患难把兄弟,手下有快骑五十,其中枪兵三十,可做急用,英才牢牢铭记在心。从新民府到三界沟大概一百二十多里地,三个人决定先到辽中县城里再说。
这去辽中,要骑马不用半天时间,为了不打草惊蛇,三人就搭了个牛车,这车慢虱子咬,一路上,把三个人可折腾得够呛。
到了日落西山,总算看见县城了,他们跟着牛车来到一个大车店。晚上洗洗涮涮后,每人捧着一大碗高粱米饭,就着大葱大酱,在院里这么一蹲,小凉风这么一吹,别提多美了。院里蹲着一圈人,都是从周围过来的车把式,这南来北往的,话茬可就多了。
英才他们特别注意,有没有从三界沟来的人,以及谁在说着“杜立三”这个话题。聊了半天也没人提这段,英才决定引个话头出来。他向大车店的老板打着招呼:“掌柜老爷子,我唱段莲花落,你行个好,今晚的店钱就免了吧。” 店掌柜是个和善的老人,“年轻人,只要大家爱听,就行。”英才清了清嗓子,就唱开了:“咱们这关东山啊,真是不简单哪,自古出英雄啊,还说那杜立三哪。” 没想到,就听到一片嘘嘘声,全院的人都摆起了手。店掌柜压低了声音说:“我们这里都叫杜大人,这可不是能乱说的啊。”英才连连点头,又唱了起来:“要说那杜大人啊,从不怕官军哪,杀得毛子到处跑呀,乐坏咱老百姓哪。再说杜夫人啊,个个赛天仙呀,骑马打枪样样精,不让花木兰哪。”人们听完后,也不叫好,也不说话,一个个悄然回屋了,弄得英才好没趣儿。这时有一个壮汉过来和英才说:“看你们可能是落难的,何不去于家房子的老当铺看看。”说完转身就走了。英才哥儿几个心里有数了,也回大炕上挤了个地方就躺下了。
天朦朦亮,他们就被那个壮汉领着向三界沟走去。大汉并不言语,只是在前面疾行。辽中县城到于家房子大概四十里,九点左右他们就到了。只见一处大院的门上挂着大匾,上有四个大字:《天意大营》。院里立个旗杆,上挂一面大旗绣了两个字:“义招”。门口站着扛枪的杜家兵,一身黑衣,白布缠头。哥三个看着也不敢笑,都在心里说:“这不是挂孝的吗。” 原来,这于家房子的天意大营是杜立三特意用来接待綠林好汉的,也就是招兵买马的地方。自打官军扫匪以来,这杜家军倒壮大了,每天都有打散的绺子,三个两个的投奔而来。把个杜大人乐的:“这半拉月带枪的就来了几十人哪!”
英才仨人,身上就带着兵味儿,一到就被看中了。当然也要问问从哪儿来的?会什么?等等。英才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说法来回答:“俺仨是从吉林来的,给俄国人干过花膀子,在那儿呆不下去了。听说杜大人兵强马壮,江湖义气,所以就投奔杜大人来了。”这八仙桌旁坐着三个人,中间是杜家的管家,叫杜达,人们也就叫“大管家”。左边的是马队姓那的队长,是个旗人。右边是枪队的包队长,是个蒙古人。这两个带队的还都有些雄纠纠的样子,一看就是带兵打仗的料。包队长一看这三人,马上就说:“我全要了”。那队长也说:“都是我的。”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包队长身宽体胖,腰粗如鼓,头大如斗,说出话来像撞钟一样:“我让你不是一次了,这回,不行!”那队长喊不过老包,干脆拉着英才他们三人,让他们站在他身后,算是他的人了。这时大管家发话了:“你们谁也别争了,老夫人选人,先去上院看看吧。”
原来,上房老夫人一直嫌内院的保镖不是瘦高,就是矮胖,再加上半老不老的,做起事儿来又疲疲塌塌,说起话来也咕咕囔囔,总之就是不满意。 这老太太一见儿子就唠叨个没完:“你那么多的人,就找不出一个体面点的?”。杜立三野是野,可在家是个孝子。就安排管家去办,管家说:“快两年了,也没挑上一个合适的,今天看能不能交代老太太。”管家喊人来给英才他们几个换了身干净衣服,吃了碗苞米茬粥和大咸菜疙瘩,就给领进去了。
这杜立三的宅子可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它在三界沟的山上,一个叫青麻坎的里面。啥样的,一般人听也没听说过。有人过来把英才他们蒙上眼睛,先是坐着牛车,后来又走路,叫人感觉从于家房子去杜家老宅,比去沈阳还远。这洞里一阵儿山上一阵儿,云一阵雾一阵的,七沟八拐走了好半天才到,等英才他们被除去了蒙眼布,让他们大为惊叹!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