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洛宁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兵甫、县文物办副主任王丽玲等一行5人来到河㡳镇牛渠村,对该村新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进行现场考察。县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周流宗、孔治辉、吴电智等陪同考察。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华夏文明的沧桑遗存——距今5000到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洛宁县文化遗址数量多,分布广。迄今为止,洛宁县仅仰韶文化遗址就有20多处,其中西王村遗址己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原始人类利用自身肢体如手指、手掌,以及採拾周边的树枝、树叶、竹管、草茎、兽皮、羽毛管等作为绘画工具。6000年前,开始用毛笔作工具,彩陶表面黑色纹饰绘制精美,清晰流畅,粗细得宜,线条连贯,色彩饱和,浓缩了几千年前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仅是仰韶文化的独特标志,更是华夏文明的灿烂瑰宝。

县文物办对孔治辉从牛渠村和杨坡敬老院捡到的尖底瓶(人用来盛水或者到河边取水的器具)、钵(洗涤或盛放饭、菜、茶水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大碗、鼎(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腿、鬲(煮饭用的炊器)等标本进行记录、拍照、分析,认定其中有很多遗物是应包含两个文化类型即仰韶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时期各种类型的制陶业,在近二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非常稳定。总的趋势是泥质红陶和彩绘陶器逐渐减少,灰陶、黑陶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到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时期。这两个类型相差一二千年。


随后,考察人员一行来到牛渠村北勾机挖掘现场,该遗址座落在村北的一个台地上,看到勾机铲过的崖壁上有几个灰坑,考察人员推断它可能是古代人们利用废弃的窖穴、水井或建筑取土后的凹坑倾倒垃圾,垃圾中的土壤变成灰色而形成的。灰坑中的土一般较文化层的土松软、色深,包含物更为丰富。但不排除祭祀活动时打碎的大量的陶片、残陶器、石器以及动物化石残片等文化遗物。

文物办通过对黑色堆积层推断,该遗址很可能是从黄土高原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泥沙形成文化层深埋于地下而形成。

从现场发现的骨针、刮削器(用以刮削和切割的工具)等标本,可以推断当时已经正常使用生产、生活工具。
经县文物办证实,牛渠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价值,遗址文化内涵丰富,遗物众多,丰富的文化遗存及独特的文化面貌,对于研究豫西地区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