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酒
文/刘德庆
我是一个不能喝酒的人,所以也不大懂喝酒。
我们家从爷爷算起就是与酒不结缘的人;父亲呢?怎么说呢,从我记事起,没见过老人家喝过酒。我呢,所以在成家之前,在家中很少有过酒场。偶尔来了不见外的客人,也多见是客人自斟自饮。
我第一次喝酒是参加工作后了,单位要迎接领导检查工作,要求全体老师作陪。那是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办公桌合并起来做酒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每个老师要开始向领导敬酒了。只见大家说说笑笑,推杯换盏,能喝的,一扬脖,一干二净;不能喝的,多是抿上一小口,算是表示表示;女同志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以茶代酒,表达心情;该我了,他们不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喝酒哦!端起眼前不大的酒杯,如似千斤,特别是闻着阵阵酒精味道,眼睛发涩,头已经发晕了,酒杯虽放在嘴边许久,也难以喝下去了。此时,我的脸涨的通红,手开始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我一边嘟嘟囔囔着“我没喝过酒啊!”这时就有同事叫着我的名字打圆场了:“喝一点吧,闭上眼,就当是饮料,胆子大一点……”我无可奈何,放在嘴边,犟着鼻子,抿了一小口,趁大家吃菜的空挡,我又跑到屋外,赶紧把喝到嘴里的小口酒,吐在了外边,然后悄悄的坐下来。没想到第一次喝酒,我是如此狼狈不堪。
再后来喝酒的机会就多了。成了亲后,每次去媳妇家吃饭,岳母都是做上满满一桌饭菜,然后还要给我倒上一杯白酒。我深知对酒的感受,每次都是再三推辞。岳父往往是一锤定音,“先倒上吧,不喝也不碍事。”这样,我才会如释重负。喝酒时,我也会象征性的端一端酒杯,放到嘴边,再迅速放下。到了最后,我那杯酒,仍是原汁原味。要吃饭了,杯中酒是要喝掉的,不喝是不礼貌的,最后往往都会让夫人代劳了。
单位的应酬和亲朋的走动逐渐频繁起来,喝酒的次数也就多了起来。或者在大排档,露天而坐,享受着大自然风景;或是仨五朋友找个小酒馆,随性而为;或是定个包间,提升下规格,增加些私密性。喝酒的时候,我会把我的酒文化宣传一番。我的一个口头禅就是“我喜欢高度的”。不知道的,开始感觉很是惊诧,以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我,没想到我这人的酒量如此惊人;知道的,就会早早的给我准备一壶白开水,让我独自享用。“你们喝酒是我最大的快乐!” 也是我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人们听了一笑了之。再后来喝酒时,他们看到我了,会说“那个别人喝酒是他的快乐的人来了”!就这样,一杯白开水,让我在酒场上,从上海喝到青岛,又从郑州喝到北京,如鱼得水,最后看着一个个“酒兴正浓,面色通红”,尴尬的坐在那里,或醉话连篇,东倒西歪,蒙头大睡起来,我这儿还是谈笑风生,岿然不动。由此,他们很是欣赏我的定力。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有的人爱喝酒,喝成了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中眠”;有的人爱喝酒,“三碗不过冈”成就了一位鼎鼎大名的打虎英雄。山东也是喝酒大省,自古就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酒文化。地方名酒就有“九龙春”、“漫川特曲”、“宋楼老窖”、“夏王龙”、“古贝春”、“德州特曲”、“洛北春”、“禹王亭”等等。人们除了春节等重大节日,洞房花烛,喜得贵子,孩子生日,老人祝寿,青年入伍,金榜题名,盖房修屋,乔迁新居等等重要的日子里,也都是大摆酒席,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中,增进感情,凝聚力量。
想想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算是“酒精”考验出来的人了。一般情况下,我多是故技重演,低调行事;但在“二般”情况下,不得不委屈求全,着装上阵了。酒桌上碰到比较德高望重的长辈,多年不见的亲人,话题比较投机的知己,三种情况之下,我会兴致所至,完全放开,释放一下自己。对长辈,要喝出自己的虔诚,应该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对朋友,要喝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真诚;对知己,要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荡。开始先喝个“鸟叫声”适应一下气氛;然后创造个小高潮,趁机喝他个“望星空”渐入佳境;你来我往,架不住一番单打独斗时,就来个“探照灯”增加些情趣;余兴未艾只能乘胜追击喝个“倒栽葱”也不失风度。
酒桌上,我是力争成为一个会造“肴”的人,“多吃菜,少喝酒,听老婆的话,跟党走”。不贪杯,做一名不因酒的质量而改变酒量的人,做一名不因喝酒的对象而变得毫无底线的人,做一名不因别人的三寸不烂之舌而失去分寸的人,酒桌上不说大话,不说狂话,不失态。借酒乱性的人,脑子最清楚。出门开车了,绝对不沾酒。都说喝酒时要小心四种人:“扎小辫的”,因为有的女性酒量惊人,小心被对方灌倒;还有“吃药片的”, 吃着药片呢!往往是不喝酒最好的借口;“带老伴的”,这能给自己找到最可靠的联邦;“红脸蛋的”,脸红不是验证酒量大小凭据。“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喝酒的最佳境界,但很多时候,人们忽视了那些恭维之词有多少水分,分不清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喝酒时最怕“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需要不自我,不自大,不揭短,不借酒挑事。
关于喝酒,啰啰嗦嗦,也只能谈这么多了。
202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