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有师说,所以有三师说。
唐宋八大家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师,是指原洛阳三师,曾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学堂和摇篮,也是洛宁史上后不见来者的最高学府,依我看来,三人为众,三师也可谓之为众人之师,众人之师者,成大师者必不乏其人。斋号为三师堂者,王也是也,是三师之师,更是书家之师,尤是洛土大地鼎鼎大名、屈指可数的书法大家,故三师说,实为三师堂说。

古圣贤者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王也老师居师堂数十载,其学子三千盈余,成才者不胜枚举,可谓之桃李天下、誉满师坛。好师者好为人师,也必是有弟子亲传,自然他也是有记名弟子的,不管他初始是不是认可,但受其指点增益见进者总乐于自甘为弟子,一来二去,老师尽其责、弟子敬其师,为师冶学严谨、弟子巧学精进,所以称王也老师为王师,取王姓尊义,含师者道意,更是发自内心佩服其书法大家风范的技之所长!

生活是简单的,但真正能为人师表不易。王师性格文雅,处事低调,常常显学究气,也时而会有羞扭之态,对于有人对他可圈可点的大道至简之词和大气磅礴书作大加赞誉时,他往往脸红,也往往辞谢,自然之态不矫揉,本性使然不造作,这是修养之礼性,也是谦虚的特质。相对于有些或者仅仅能偶然创作出几幅上得台面的作品,却不遑多让、毫不谦虚的人来说,王师是榜样,是表率,更是一个合格师者,自然王师必当为人师。










书法是有灵性的,也会让人快活。我于书法,自然不看门道,完全按照我的眼界和喜性而凑热闹。王师浸润书法年久,多于藏书室习二王、米芾,品茶临董其昌,读书摹诸遂良,博采众家意形,取舍融合创意,深于研而精于习,在乎意而工于形,笔法规矩,疏密相间,质朴古意,拙而藏灵。常常有幸观之,其必先比纸试墨,上下伸张,待及心中有数、胸中有墨,然后运笔端庄,笔力遒劲,曲笔逢源,横竖圆融,落笔收则扶精存妙、玄机暗藏,放则直出飘逸、静逸无尘,及至落款述印,左右思量、瞻前顾后,间或稍有遗憾必当即毁,求善尽美之严谨作风鲜有其右,所以其作品,往往以古人为师但不泥古、平和有独到之处、自然而气韵不减,入得了名家法眼,入得了国家大展,争相私藏者众,洛阳纸贵也是必然。



有感恩之心的人是善良的,能放下的人是智慧的。王师既善良,也智慧,求禅、随缘。《心经》是启迪人灵性、增强人睿智、明心见性的清静经,佛求缘也讲缘,书求品也求味,创作《心经》蕴含佛性、道法,常常能引人向善、修心养性,而他往往能有一气呵成令人拍案叫绝的此上乘佳作,行楷清朗柔美、隶楷朴实洒脱,是功夫也是水平,显禅心、善意,着静性、慧根。求王师大作为人祝寿者时常有之,也善写寿联,常常举手投足间收放自如、浑然喜成,至若中堂大寿,更是有神来之笔,拙劲脱俗,自成家法,此复比拟,满意方兴,严谨的个性必然成就严谨的佳作,为人师者必然师长于技。



往往大师者皆有异于常人之癖好笑谈。齐白石风流但不喜小脚女人,也特讨厌“寻师母请安问好者”,王师有酒缘但不喝杜康,也对那曾经使他不舒服的洋河青瓷嗤之以鼻。古今一同,酒离不开名家,名家亦离不开酒,王师自然也是洛宁很多人想以其为附庸的名人,因为与他就是风雅,酒是媒介也不可或缺。王师的酒品一如人品般本性谦虚,往往欲罢还休、半推半就,但奈何盛情难却、礼数难辞,初饮礼尚往来但仍把度有节、浅尝辄止,但恭维和赞誉常常使人受用而兴高,必当吆五喝六痛快,觥筹往来、渐入佳境,更或遇到了对的人和快意事则一发不收、敢拼总应,喝酒不醉非性情,杯杯见底,瓶复有瓶,醉酒自然也是有的,但骨子里的傲气、不甘人后的思量、刚直不阿的心性窥斑见豹、坦荡如一。量小非君子应因人而异,恰到好处自然妙不可言,虽然我也深以为然,但常常是总也能遇到对的人而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我非圣贤是难也,王师近圣却亦难!

洛宁素有文庙,保存完好,翻修如新,应复其兴、盛其制、辟其所,聚文人圣贤,畅书风学风,记达人轶事,弘大道国昌,实乃承先启后之理、流芳延代之德,如果尚有思想,当让名家们挥其长记之、书之、刻之,以续青史,以让大师们不留青史、亦留芳名!

作者简介:曲学军,七零后,洛宁县小界乡卡村人,喜欢书法,爱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