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青天陈希亮·序》
文//赵文碧
陈希亮(999-1063),字公弼,进士,其先祖为京兆(西安)人,广明年间随唐僖宗避祸入蜀,居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兴河社区(原河坝子镇),陈希亮遂为北宋青神县东山河坝子镇人,历任大理寺评事,长沙、临津知县,滑州、房州知州,凤翔知府、开封府判官,京西、京东转运史,太常寺少卿,追赠工部侍郎,中国古代桥梁专家,虹桥的发明者,与当时的包拯并称为黑、白青天。
陈希亮在家乡河坝子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他烧债券的事,陈希亮自幼好学,但父母早亡,跟随其兄生活,其兄是个性情偏执、心胸狭窄的人。陈希亮16岁时,决定到成都拜师,其兄乘机侵吞了父母临终前分给陈希亮的家产,只将乡邻们向陈家借款的账单共三十万贯钱交给陈希亮。陈希亮将乡邻们找来,当面将借账单全部烧毁,意为不让乡邻们还钱了。然后,背起行囊,毅然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
陈希亮为官后家居洛阳,育有四子,长子陈忱,进士,官至景东转运使。次子陈恪,官至武城军节度判官。三子陈恂,官至大理寺评事。四子陈慥,字季常,人称方山子,隐居黄州,与苏东坡交往颇深,他怕老婆,苏东坡戏称他老婆柳氏为河东狮子吼,因此陈季常是中国第一位耙耳朵。
《宋史》称陈希亮“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吏”。
苏轼评论陈希亮:“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
陈希亮去世后,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苏东坡因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陈希亮一生主要著述有《辩钩隐图》57篇,《制器尚象论》12篇,《陈公弼文集》10卷等。
陈希亮如何照顾同乡宋辅的老母遗孀和幼子宋端平、如何成就“陈氏三俊”?如何惩治有国师身份的恶僧海印?如何屡难苏东坡,让苏东坡既忏悔又崇敬?……
笔者拟作《白脸青天陈希亮》,初拟22个故事:
1、火烧债券。
2、巧治曹腼。
3、竹场雪冤。
4、惩治海印。
5、禁止“春斋”。
6、停建福胜塔。
7、为赵禹鸣冤。
8、惩治沈元吉。
9、河北增粮价。
10、黄河鱼池防洪。
11、创建虹桥。
12、侍奉哥哥。
13、照顾宋辅家人。
14、屡难苏轼。
15、体恤盐民。
16、借发官粮。
17、释放张元亲属。
18、免除拆役米。
19、石塘河平叛。
20、正法党军子。
21、缉拿“截道虎”。
22、弹劾自己。
欢迎喜欢、熟知陈希亮的老师们补充陈希亮的故事,让陈希亮全面、丰富的呈现在世人面前,笔者将不胜感激。
赵文碧,笔名中岩,四川省青神县高台镇兴河社区(原河坝子镇)人,眉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三苏文学社社长,《三苏文学》公众号主编,《都市头条》里《三苏文学》《眉山诗人》《青神头条》《陈希亮》四个专题主编,有多篇作品发《江山文学网》、《三苏文学》等网络平台,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新人新诗选》、《全国精短文学优秀作品集》、《走进河坝子》、《眉山古村落故事》等书籍,在《乐山日报》、《青神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过作品,平时喜欢搜集各地民间传说,擅长古风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