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的洒脱
○【我来赏析】
土是树木、青草及五谷生存成长的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诗人通过父辈对土的依恋、热爱,感受到了父亲的踏实和厚重。撒下种子,播下希望,种子也在诗人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给了诗人生命成长的希望和动力。
(慢性子急脾气)
【比葫芦画瓢】
墒
文/慢性子急脾气
爷爷带着跟屁孩的我,去视察庄稼
讲水与土的经历
水土是兄弟
水给土解渴
土让水歇息
五谷才有了希冀
爷爷怕
土撑着,成了泥
水逃跑,成了汽
攥攥土,心知,墒宜
种子播下去
学着爷爷的样子,抓一把土
墒宜?成迷
种子露出头,看着屁孩
笑我好奇
若干年后
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土地
没有弄明白墒的含义
不知什么墒情种瓜
什么墒情种稷
○【我来赏析】
诗人以其丰厚的农村生活积淀和细致的具象感悟,把土、种子、农民的联系,通过我”与“父亲”对土地的感情变成细微处生发出来的感动和反思。(刘鸣利)
【比葫芦画瓢】
那些水
文/刘鸣利
那些水
曾经在河渠欢快地流过
我童年的夏日
为了去水里嬉戏
无数个午觉都给了河渠
那些水从河渠流到田里
就成了一片片绿
水到哪里都生长欢喜
像河渠里我的童年夏日
水流进河渠
对田野是多么高兴的事情
水流进河渠
对我是多么高兴的事情
我的孩子面对河渠
他们找不到我的感觉
○【我来赏析】
土里刨食的父亲把土看得特别重要,土里撒下种子就是种下了希望,而做为孩子的我没有这个概念,抓起一把土没有任何感觉。我看到土却想起了我的故乡,唤醒年少的记忆。(岳建华)
【比葫芦画瓢】
土
诗/岳建华
灶台,是土垒的,
土炕、土墙、土屋
就连小孩子们打仗,
手里投的,也是土坷垃。
记忆里的土,
比雨后的指甲花,
还要清香。
总觉得,它就是故乡。
依稀年少的我,
扛着锄头,跟在母亲身后,
开心得,走在田埂上。
○【我来赏析】
此诗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特有感情,而自已年幼无知,不理解父亲的情感。土地是无私的,乐于奉献,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生命都是土地哺育的。(高山峻岭)
【比葫芦画瓢】
一盆土的战争
文/高山峻岭
身居高楼
方寸阳台是块宝地
开春老伴在盆中种辣椒
辣椒还没有出苗
儿子种上了花草
花草还未发芽
孙子用小铲子挖土
和泥
泥塑八大金刚
一盆花土
祖孙三代轮番争夺
最后胜利者是我
秋天收获了一盆花生
○【我来赏析】
一粒尘土是那么样的微不足道,可它凝聚成了土壤,就成了万物生长的依赖。当它连成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支撑人类繁衍生息的平台。
一旦他成为我们的疆土,就更富有了神圣使命。(刘国从)
【比葫芦画瓢】
空气
诗/刘国从
我们站在山巅,
自然壮景,
无垠无边。
高楼林立,
百花璀璨。
然而,
对于它,
我们却视而不见。
它不计报酬,
无私奉献,
人们却享之泰然。
只有当你带上呼吸机的时候,
才想起它的珍贵,
缺少了它,
我们就命悬一线。
春天里微风送暖,
夏天里凉风似扇,
秋天里风扫残云,
冬天里风卷雪花飘满天。
这时候你才看到了它的化身
明白了,它的重要。
现在我们期盼纯净清新的空气,
助我们身强体健!
○【我来赏析】
诗以土喻人,平凡的土,平凡的人,生活中最忽略的都是生命里重要的,随着年纪增长,却来越懂得人离不了故土的道理。(小陈)
【比葫芦画瓢】
故乡
文/小陈
小时候的春天
土很忙
土里长着各种花草
连车辙都奉献芳香
人也很忙
把土装上车 把土捧进筐
村南村北
忙了南台的山药再忙种棉的沙岗
那时人们写信
都是彼此叮嘱要好好建设家乡
我觉得家乡是花的原乡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都该回去一趟
土老了 和山一样沧桑
人老了 像蹒跚的夕阳
不知道是谁那么健忘
竟然把家乡叫成了故乡
○【我来赏析】
赖以生存的土地,抓一把,落下希望,落下依存,落下所有的寄予。(朱杰溧)
【比葫芦画瓢】
那片云
文/朱杰溧
小时候
静静的看父亲和那片云比脚力
或前或后或快或慢不相上下
那片云停在山间小憩
父亲也不愿
停息片刻
如今
那片云依然健步如飞
岁月蹉跎了曾经那丝粗壮的力气
父亲再也无力追赶了
只能在后面
默默的凝视那片
依旧年轻的云
一盯
就是半天
○【我来赏析】
庆国的短诗《那些土》意象不多,但诗味很浓。土与种子、“我”与“父亲”交错,彼此重复一些动作和语言,实则是写播种中人与土地,种子与土地,我与父亲两代人对土地的关系。语言节奏舒缓,语气沉郁,有田园气息和泥土的味道。(陈 晔 )
【比葫芦画瓢】
那些石头
文/陈晔
泥河湾的石头
有时被羊倌拣起来
羊倌只是浏览一下
那些石头就从他们手上猴急蹦走
好像怕被羊倌当盐喂了羊
那些石头重新回归泥土
转瞬你就找不见它们
那些石头猫在石头里,一群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石头
等着考古学家
用旧石器来定义
石头走向羊倌
对石头来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石头走出泥河湾
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件多么好的遇见啊
很多时候,我也站在泥河湾和凤凰山
学着考古学家的样子拿起一些石头
可我一块也没分辨出哪个是旧石器
○【我来赏析】
白老师的诗质朴、含蓄、韵味十足。一捧土因为父亲的抚摸而充满了爱意,一捧土因为种子的到来而迎来了希望。因土地而来的耕耘这件事变得充满了喜悦,父子相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杜晓飞)
【比葫芦画瓢】
那一渠水
文/杜晓飞
一渠水
从东头到西头
父亲的铁锹忽左忽右
指挥一渠水到达指定的庄稼
返青的小麦总是迫不及待
那一渠水流入
土地顿时变得丰满
吸足水的小麦给父亲跳起欢快的舞
那一年的丰收
被父亲烟卷忽明忽暗的火光点燃
我总是负责
在水来之前拔光地里的杂草
分不清谷子和莠草,总要连根拔起真正的谷苗
有时候,我也曾装模作样举起铁锹
土和水抱团取暖
依旧压疼我此时粗壮了的臂膀
○【我来赏析】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为什么“那些土”如此震撼人心,因为它饱含了父亲对土地深沉的爱,同样也饱含了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盈露)
【比葫芦画瓢】
剩在碗中的米粒
文/盈露
我是农民的女儿
小时候常跟着母亲去地里
盼着生产队早些分下一点粮米
熬的米饭能照见人影
母亲说最爱喝汤
却总是把我和弟弟剩在碗中的米粒捡起
承包了责任田
终于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母亲碗中也盛满大米
旧样吃的干干净净
不允许我们碗中剩下一粒
现在生活日新月异
母亲却已离我而去
每当女儿剩饭
我会跟母亲一样
把她剩在碗中的米粒捡起
再给她讲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我来赏析】
从《那些土》这首诗里,让人感觉到农民父亲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从父亲抓土的一个动作为切入点,把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幸福地写在脸上。(王敬德)
【比葫芦画瓢】
文字是诗的土壤
诗/王敬德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我在文字的土壤里
种上诗的种子
让春雨在润物细无声中
把种子变成绚丽多彩的诗行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种上诗的种子
请来陶渊明帮忙
让田园风光的诗
在悠然见南山中芬芳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在杜甫草堂前
让现实主义诗发芽成长
使黄鹂白鹭在蓝天碧水飞翔
使路有冻死骨的穷人
在俱欢颜中把温饱变成希望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种下李白浪漫主义的想象
让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丈
让黄河之水天上来怒吼合唱
用看到床前的月光如霜
让游子思念故乡的诗声朗朗
○【我来赏析】
“那些土从指间慌乱地滑下去”,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那些土”以生命与灵性。语言朴素简洁,抒写了作者父亲对于土地的深深热爱与希冀丰收的心情。(郁冰)
【比葫芦画瓢】
那些花儿
文/郁冰
那些花儿,有时被风吹一下
面颊便倏然红了起来
那些花儿,紧紧依住枝桠
生怕被风儿吹落天涯
那些花儿,有的依然绽放在枝头
有的被风吹落轻覆地下
对风来说,能不停地吹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花来说,能开在枝头是多么重要啊
风息风又起,风吹枝桠
花总会落,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来赏析】
本诗语言朴实,构图简洁明了,却有意蕴深长,让人在回忆中慨叹。土为载体,人和种子都是依靠土地才能活命,另外,人还分着父子,也是传承。(赵洪伟)
【比葫芦画瓢 】
河水
文/赵洪伟
河边的水映入我的眼
轻轻的捧起
看到的却是我的晃动的容颜
扭头,河里还有我的脸
鱼儿在水中一晃而过
仿佛就是水的精华
都说水才是鱼儿的命
其实,水因为鱼而活力无限
白帆入水
翻开的浪花在高歌猛进
白帆入水
我的心在白帆上一起向前
喝一口甘甜的河水
那满满的陶醉
变成
腮边一滴晶莹的泪
○【我来赏析】
土是树木、青草及五谷生存成长的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诗人通过父辈对土的依恋、热爱,感受到了父亲的踏实和厚重。撒下种子,播下希望,种子也在诗人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给了诗人生命成长的希望和动力。
(慢性子急脾气)
【比葫芦画瓢】
墒
文/慢性子急脾气
爷爷带着跟屁孩的我,去视察庄稼
讲水与土的经历
水土是兄弟
水给土解渴
土让水歇息
五谷才有了希冀
爷爷怕
土撑着,成了泥
水逃跑,成了汽
攥攥土,心知,墒宜
种子播下去
学着爷爷的样子,抓一把土
墒宜?成迷
种子露出头,看着屁孩
笑我好奇
若干年后
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土地
没有弄明白墒的含义
不知什么墒情种瓜
什么墒情种稷
○【我来赏析】
诗人以其丰厚的农村生活积淀和细致的具象感悟,把土、种子、农民的联系,通过我”与“父亲”对土地的感情变成细微处生发出来的感动和反思。(刘鸣利)
【比葫芦画瓢】
那些水
文/刘鸣利
那些水
曾经在河渠欢快地流过
我童年的夏日
为了去水里嬉戏
无数个午觉都给了河渠
那些水从河渠流到田里
就成了一片片绿
水到哪里都生长欢喜
像河渠里我的童年夏日
水流进河渠
对田野是多么高兴的事情
水流进河渠
对我是多么高兴的事情
我的孩子面对河渠
他们找不到我的感觉
○【我来赏析】
土里刨食的父亲把土看得特别重要,土里撒下种子就是种下了希望,而做为孩子的我没有这个概念,抓起一把土没有任何感觉。我看到土却想起了我的故乡,唤醒年少的记忆。(岳建华)
【比葫芦画瓢】
土
诗/岳建华
灶台,是土垒的,
土炕、土墙、土屋
就连小孩子们打仗,
手里投的,也是土坷垃。
记忆里的土,
比雨后的指甲花,
还要清香。
总觉得,它就是故乡。
依稀年少的我,
扛着锄头,跟在母亲身后,
开心得,走在田埂上。
○【我来赏析】
此诗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特有感情,而自已年幼无知,不理解父亲的情感。土地是无私的,乐于奉献,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生命都是土地哺育的。(高山峻岭)
【比葫芦画瓢】
一盆土的战争
文/高山峻岭
身居高楼
方寸阳台是块宝地
开春老伴在盆中种辣椒
辣椒还没有出苗
儿子种上了花草
花草还未发芽
孙子用小铲子挖土
和泥
泥塑八大金刚
一盆花土
祖孙三代轮番争夺
最后胜利者是我
秋天收获了一盆花生
○【我来赏析】
一粒尘土是那么样的微不足道,可它凝聚成了土壤,就成了万物生长的依赖。当它连成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支撑人类繁衍生息的平台。
一旦他成为我们的疆土,就更富有了神圣使命。(刘国从)
【比葫芦画瓢】
空气
诗/刘国从
我们站在山巅,
自然壮景,
无垠无边。
高楼林立,
百花璀璨。
然而,
对于它,
我们却视而不见。
它不计报酬,
无私奉献,
人们却享之泰然。
只有当你带上呼吸机的时候,
才想起它的珍贵,
缺少了它,
我们就命悬一线。
春天里微风送暖,
夏天里凉风似扇,
秋天里风扫残云,
冬天里风卷雪花飘满天。
这时候你才看到了它的化身
明白了,它的重要。
现在我们期盼纯净清新的空气,
助我们身强体健!
○【我来赏析】
诗以土喻人,平凡的土,平凡的人,生活中最忽略的都是生命里重要的,随着年纪增长,却来越懂得人离不了故土的道理。(小陈)
【比葫芦画瓢】
故乡
文/小陈
小时候的春天
土很忙
土里长着各种花草
连车辙都奉献芳香
人也很忙
把土装上车 把土捧进筐
村南村北
忙了南台的山药再忙种棉的沙岗
那时人们写信
都是彼此叮嘱要好好建设家乡
我觉得家乡是花的原乡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都该回去一趟
土老了 和山一样沧桑
人老了 像蹒跚的夕阳
不知道是谁那么健忘
竟然把家乡叫成了故乡
○【我来赏析】
赖以生存的土地,抓一把,落下希望,落下依存,落下所有的寄予。(朱杰溧)
【比葫芦画瓢】
那片云
文/朱杰溧
小时候
静静的看父亲和那片云比脚力
或前或后或快或慢不相上下
那片云停在山间小憩
父亲也不愿
停息片刻
如今
那片云依然健步如飞
岁月蹉跎了曾经那丝粗壮的力气
父亲再也无力追赶了
只能在后面
默默的凝视那片
依旧年轻的云
一盯
就是半天
○【我来赏析】
庆国的短诗《那些土》意象不多,但诗味很浓。土与种子、“我”与“父亲”交错,彼此重复一些动作和语言,实则是写播种中人与土地,种子与土地,我与父亲两代人对土地的关系。语言节奏舒缓,语气沉郁,有田园气息和泥土的味道。(陈 晔 )
【比葫芦画瓢】
那些石头
文/陈晔
泥河湾的石头
有时被羊倌拣起来
羊倌只是浏览一下
那些石头就从他们手上猴急蹦走
好像怕被羊倌当盐喂了羊
那些石头重新回归泥土
转瞬你就找不见它们
那些石头猫在石头里,一群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石头
等着考古学家
用旧石器来定义
石头走向羊倌
对石头来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石头走出泥河湾
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件多么好的遇见啊
很多时候,我也站在泥河湾和凤凰山
学着考古学家的样子拿起一些石头
可我一块也没分辨出哪个是旧石器
○【我来赏析】
白老师的诗质朴、含蓄、韵味十足。一捧土因为父亲的抚摸而充满了爱意,一捧土因为种子的到来而迎来了希望。因土地而来的耕耘这件事变得充满了喜悦,父子相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杜晓飞)
【比葫芦画瓢】
那一渠水
文/杜晓飞
一渠水
从东头到西头
父亲的铁锹忽左忽右
指挥一渠水到达指定的庄稼
返青的小麦总是迫不及待
那一渠水流入
土地顿时变得丰满
吸足水的小麦给父亲跳起欢快的舞
那一年的丰收
被父亲烟卷忽明忽暗的火光点燃
我总是负责
在水来之前拔光地里的杂草
分不清谷子和莠草,总要连根拔起真正的谷苗
有时候,我也曾装模作样举起铁锹
土和水抱团取暖
依旧压疼我此时粗壮了的臂膀
○【我来赏析】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为什么“那些土”如此震撼人心,因为它饱含了父亲对土地深沉的爱,同样也饱含了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盈露)
【比葫芦画瓢】
剩在碗中的米粒
文/盈露
我是农民的女儿
小时候常跟着母亲去地里
盼着生产队早些分下一点粮米
熬的米饭能照见人影
母亲说最爱喝汤
却总是把我和弟弟剩在碗中的米粒捡起
承包了责任田
终于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母亲碗中也盛满大米
旧样吃的干干净净
不允许我们碗中剩下一粒
现在生活日新月异
母亲却已离我而去
每当女儿剩饭
我会跟母亲一样
把她剩在碗中的米粒捡起
再给她讲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我来赏析】
从《那些土》这首诗里,让人感觉到农民父亲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从父亲抓土的一个动作为切入点,把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幸福地写在脸上。(王敬德)
【比葫芦画瓢】
文字是诗的土壤
诗/王敬德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我在文字的土壤里
种上诗的种子
让春雨在润物细无声中
把种子变成绚丽多彩的诗行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种上诗的种子
请来陶渊明帮忙
让田园风光的诗
在悠然见南山中芬芳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在杜甫草堂前
让现实主义诗发芽成长
使黄鹂白鹭在蓝天碧水飞翔
使路有冻死骨的穷人
在俱欢颜中把温饱变成希望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种下李白浪漫主义的想象
让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丈
让黄河之水天上来怒吼合唱
用看到床前的月光如霜
让游子思念故乡的诗声朗朗
○【我来赏析】
“那些土从指间慌乱地滑下去”,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那些土”以生命与灵性。语言朴素简洁,抒写了作者父亲对于土地的深深热爱与希冀丰收的心情。(郁冰)
【比葫芦画瓢】
那些花儿
文/郁冰
那些花儿,有时被风吹一下
面颊便倏然红了起来
那些花儿,紧紧依住枝桠
生怕被风儿吹落天涯
那些花儿,有的依然绽放在枝头
有的被风吹落轻覆地下
对风来说,能不停地吹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花来说,能开在枝头是多么重要啊
风息风又起,风吹枝桠
花总会落,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来赏析】
本诗语言朴实,构图简洁明了,却有意蕴深长,让人在回忆中慨叹。土为载体,人和种子都是依靠土地才能活命,另外,人还分着父子,也是传承。(赵洪伟)
【比葫芦画瓢 】
河水
文/赵洪伟
河边的水映入我的眼
轻轻的捧起
看到的却是我的晃动的容颜
扭头,河里还有我的脸
鱼儿在水中一晃而过
仿佛就是水的精华
都说水才是鱼儿的命
其实,水因为鱼而活力无限
白帆入水
翻开的浪花在高歌猛进
白帆入水
我的心在白帆上一起向前
喝一口甘甜的河水
那满满的陶醉
变成
腮边一滴晶莹的泪
○【我来赏析】
土是树木、青草及五谷生存成长的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诗人通过父辈对土的依恋、热爱,感受到了父亲的踏实和厚重。撒下种子,播下希望,种子也在诗人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给了诗人生命成长的希望和动力。
(慢性子急脾气)
【比葫芦画瓢】
墒
文/慢性子急脾气
爷爷带着跟屁孩的我,去视察庄稼
讲水与土的经历
水土是兄弟
水给土解渴
土让水歇息
五谷才有了希冀
爷爷怕
土撑着,成了泥
水逃跑,成了汽
攥攥土,心知,墒宜
种子播下去
学着爷爷的样子,抓一把土
墒宜?成迷
种子露出头,看着屁孩
笑我好奇
若干年后
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土地
没有弄明白墒的含义
不知什么墒情种瓜
什么墒情种稷
○【我来赏析】
诗人以其丰厚的农村生活积淀和细致的具象感悟,把土、种子、农民的联系,通过我”与“父亲”对土地的感情变成细微处生发出来的感动和反思。(刘鸣利)
【比葫芦画瓢】
那些水
文/刘鸣利
那些水
曾经在河渠欢快地流过
我童年的夏日
为了去水里嬉戏
无数个午觉都给了河渠
那些水从河渠流到田里
就成了一片片绿
水到哪里都生长欢喜
像河渠里我的童年夏日
水流进河渠
对田野是多么高兴的事情
水流进河渠
对我是多么高兴的事情
我的孩子面对河渠
他们找不到我的感觉
○【我来赏析】
土里刨食的父亲把土看得特别重要,土里撒下种子就是种下了希望,而做为孩子的我没有这个概念,抓起一把土没有任何感觉。我看到土却想起了我的故乡,唤醒年少的记忆。(岳建华)
【比葫芦画瓢】
土
诗/岳建华
灶台,是土垒的,
土炕、土墙、土屋
就连小孩子们打仗,
手里投的,也是土坷垃。
记忆里的土,
比雨后的指甲花,
还要清香。
总觉得,它就是故乡。
依稀年少的我,
扛着锄头,跟在母亲身后,
开心得,走在田埂上。
○【我来赏析】
此诗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特有感情,而自已年幼无知,不理解父亲的情感。土地是无私的,乐于奉献,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生命都是土地哺育的。(高山峻岭)
【比葫芦画瓢】
一盆土的战争
文/高山峻岭
身居高楼
方寸阳台是块宝地
开春老伴在盆中种辣椒
辣椒还没有出苗
儿子种上了花草
花草还未发芽
孙子用小铲子挖土
和泥
泥塑八大金刚
一盆花土
祖孙三代轮番争夺
最后胜利者是我
秋天收获了一盆花生
○【我来赏析】
一粒尘土是那么样的微不足道,可它凝聚成了土壤,就成了万物生长的依赖。当它连成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支撑人类繁衍生息的平台。
一旦他成为我们的疆土,就更富有了神圣使命。(刘国从)
【比葫芦画瓢】
空气
诗/刘国从
我们站在山巅,
自然壮景,
无垠无边。
高楼林立,
百花璀璨。
然而,
对于它,
我们却视而不见。
它不计报酬,
无私奉献,
人们却享之泰然。
只有当你带上呼吸机的时候,
才想起它的珍贵,
缺少了它,
我们就命悬一线。
春天里微风送暖,
夏天里凉风似扇,
秋天里风扫残云,
冬天里风卷雪花飘满天。
这时候你才看到了它的化身
明白了,它的重要。
现在我们期盼纯净清新的空气,
助我们身强体健!
○【我来赏析】
诗以土喻人,平凡的土,平凡的人,生活中最忽略的都是生命里重要的,随着年纪增长,却来越懂得人离不了故土的道理。(小陈)
【比葫芦画瓢】
故乡
文/小陈
小时候的春天
土很忙
土里长着各种花草
连车辙都奉献芳香
人也很忙
把土装上车 把土捧进筐
村南村北
忙了南台的山药再忙种棉的沙岗
那时人们写信
都是彼此叮嘱要好好建设家乡
我觉得家乡是花的原乡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都该回去一趟
土老了 和山一样沧桑
人老了 像蹒跚的夕阳
不知道是谁那么健忘
竟然把家乡叫成了故乡
○【我来赏析】
赖以生存的土地,抓一把,落下希望,落下依存,落下所有的寄予。(朱杰溧)
【比葫芦画瓢】
那片云
文/朱杰溧
小时候
静静的看父亲和那片云比脚力
或前或后或快或慢不相上下
那片云停在山间小憩
父亲也不愿
停息片刻
如今
那片云依然健步如飞
岁月蹉跎了曾经那丝粗壮的力气
父亲再也无力追赶了
只能在后面
默默的凝视那片
依旧年轻的云
一盯
就是半天
○【我来赏析】
庆国的短诗《那些土》意象不多,但诗味很浓。土与种子、“我”与“父亲”交错,彼此重复一些动作和语言,实则是写播种中人与土地,种子与土地,我与父亲两代人对土地的关系。语言节奏舒缓,语气沉郁,有田园气息和泥土的味道。(陈 晔 )
【比葫芦画瓢】
那些石头
文/陈晔
泥河湾的石头
有时被羊倌拣起来
羊倌只是浏览一下
那些石头就从他们手上猴急蹦走
好像怕被羊倌当盐喂了羊
那些石头重新回归泥土
转瞬你就找不见它们
那些石头猫在石头里,一群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石头
等着考古学家
用旧石器来定义
石头走向羊倌
对石头来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石头走出泥河湾
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件多么好的遇见啊
很多时候,我也站在泥河湾和凤凰山
学着考古学家的样子拿起一些石头
可我一块也没分辨出哪个是旧石器
○【我来赏析】
白老师的诗质朴、含蓄、韵味十足。一捧土因为父亲的抚摸而充满了爱意,一捧土因为种子的到来而迎来了希望。因土地而来的耕耘这件事变得充满了喜悦,父子相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杜晓飞)
【比葫芦画瓢】
那一渠水
文/杜晓飞
一渠水
从东头到西头
父亲的铁锹忽左忽右
指挥一渠水到达指定的庄稼
返青的小麦总是迫不及待
那一渠水流入
土地顿时变得丰满
吸足水的小麦给父亲跳起欢快的舞
那一年的丰收
被父亲烟卷忽明忽暗的火光点燃
我总是负责
在水来之前拔光地里的杂草
分不清谷子和莠草,总要连根拔起真正的谷苗
有时候,我也曾装模作样举起铁锹
土和水抱团取暖
依旧压疼我此时粗壮了的臂膀
○【我来赏析】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为什么“那些土”如此震撼人心,因为它饱含了父亲对土地深沉的爱,同样也饱含了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盈露)
【比葫芦画瓢】
剩在碗中的米粒
文/盈露
我是农民的女儿
小时候常跟着母亲去地里
盼着生产队早些分下一点粮米
熬的米饭能照见人影
母亲说最爱喝汤
却总是把我和弟弟剩在碗中的米粒捡起
承包了责任田
终于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母亲碗中也盛满大米
旧样吃的干干净净
不允许我们碗中剩下一粒
现在生活日新月异
母亲却已离我而去
每当女儿剩饭
我会跟母亲一样
把她剩在碗中的米粒捡起
再给她讲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我来赏析】
从《那些土》这首诗里,让人感觉到农民父亲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从父亲抓土的一个动作为切入点,把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幸福地写在脸上。(王敬德)
【比葫芦画瓢】
文字是诗的土壤
诗/王敬德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我在文字的土壤里
种上诗的种子
让春雨在润物细无声中
把种子变成绚丽多彩的诗行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种上诗的种子
请来陶渊明帮忙
让田园风光的诗
在悠然见南山中芬芳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在杜甫草堂前
让现实主义诗发芽成长
使黄鹂白鹭在蓝天碧水飞翔
使路有冻死骨的穷人
在俱欢颜中把温饱变成希望
我喜欢文字的土壤
种下李白浪漫主义的想象
让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丈
让黄河之水天上来怒吼合唱
用看到床前的月光如霜
让游子思念故乡的诗声朗朗
○【我来赏析】
“那些土从指间慌乱地滑下去”,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那些土”以生命与灵性。语言朴素简洁,抒写了作者父亲对于土地的深深热爱与希冀丰收的心情。(郁冰)
【比葫芦画瓢】
那些花儿
文/郁冰
那些花儿,有时被风吹一下
面颊便倏然红了起来
那些花儿,紧紧依住枝桠
生怕被风儿吹落天涯
那些花儿,有的依然绽放在枝头
有的被风吹落轻覆地下
对风来说,能不停地吹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花来说,能开在枝头是多么重要啊
风息风又起,风吹枝桠
花总会落,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来赏析】
本诗语言朴实,构图简洁明了,却有意蕴深长,让人在回忆中慨叹。土为载体,人和种子都是依靠土地才能活命,另外,人还分着父子,也是传承。(赵洪伟)
【比葫芦画瓢 】
河水
文/赵洪伟
河边的水映入我的眼
轻轻的捧起
看到的却是我的晃动的容颜
扭头,河里还有我的脸
鱼儿在水中一晃而过
仿佛就是水的精华
都说水才是鱼儿的命
其实,水因为鱼而活力无限
白帆入水
翻开的浪花在高歌猛进
白帆入水
我的心在白帆上一起向前
喝一口甘甜的河水
那满满的陶醉
变成
腮边一滴晶莹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