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月

中国文化史中多次出现 “四知” 这个概念。《后汉书-杨震传》载:“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谓之四知。这里的“四知”,与“密室欺心天目如电”之意略同,示谦谦君子明大义知廉耻之意。
近代学人曾国藩强调 "四知" ,包括知命、知礼、知言、知仁。即是知天命,知礼法,知圣人之教诲,知仁恕之道。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也谓之 “四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人,是再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今天我们来谈谈孔子的 “四知” 。
从学人的禀赋、态度以及效果来看,孔子将其分成四个等次。
第一等,是 “生而知之者” ,天生禀赋好,学习的主观意愿强烈。有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没有的。不可否认,有些人天生学习的禀赋好,获取知识的能力非常强,能做到过目不忘、举一反三,学习效率非常高,像我国知名大学少年班里的天才学生,十一二岁就轻松完成了别人十八九岁都难以企及的学业,早早地进入大学,接受高等级的系统教育,为社会做出了特殊贡献。这些人古今中外都会有,但占比极低,算不得主流。
第二等,是 “学而知之者” ,主动学习,不假外求,是精英阶层的特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绝大多数人通过从幼儿园到大学里的系统教育,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个人素质,是学习的主流方式。这种制度性学习方式,已为世界文明所接受,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把自己列入此等,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也求之者。”身为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集大成者,虽然是自谦之词,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效果。
第三等,是 “困而学之” ,被动学习,也有佳绩,这是对草根阶层而言。有些人对于学习,要么禀赋特别差,累学不进。要么缺乏学习源动力,墨守成规,抱持学习无用论,自暴自弃,厌学。在后天的社会工作生活中,因为遇到各方面的问题,导致工作生活产生了极大困难,迫使他不得不重新投入学习。过去社会发展缓慢,知识代化程度低,一个人只要完成大学学业,就可能终生受用不尽。现在是信息时代,结合电子技术的出现,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有可能祖孙几代人都在同时进行学习,完成知识更新,追赶世界潮流。已经就业的人,也慢慢接受了 “终身教育” 这个新式概念。这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
第四等,是 “困而不学” ,放弃自我,随波逐流,这是对愚氓而言,已经是最最下等的被动选择了。 有一句名言说,“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没有知识,没有思想,甚至于没有任何思考的人,往往只能凭借有限的感性经验而存在,成了一支不会思考的芦苇。对于这类人,头脑里永远充斥着保守、侥幸、疑惧、焦虑等负面的东西,不能感知生而为人的光荣与梦想,不能产生与时俱进的昂扬与快乐,不但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可能还会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反动势力,最终酿成个人和社会悲剧。
孔子的 “四知” ,揭示了积极学习的重要作用,让我们理解了知识和教育带来的伟大力量。从这个意义来说,前人所倡导的 “教育救国” ,实非虚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