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无疑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四处肆虐的疫情,搅乱了人们远行的脚步,割舍了骨肉之间相聚的亲情,前方白衣战士义无反顾与疫魔殊死搏斗,全国的资源和力量都集聚一起,为了同一目标,对付冠状病毒的侵害。
我本来要回宝鸡过年,母亲和岳父家都在宝鸡,每年都要回家团聚,晚上五点多的高铁,妻和儿子正在收拾所带的物品,午饭后,手机上许多关于疫情发展的最新消息接踵而来,武汉已封城,部分列车和航班被迫取消,各地已陆续进入防疫紧急时期,气氛骤然紧张,我沉思了一会就和妻商量,不行就不回了,妻感到很意外,我给她分析了目前全国的防疫形势,权威专家都建议少出门,最好不要出门,自己封闭在家里比较安全,妻同意了,然后就分头通知宝鸡的亲人,告知他们今年我们不回了,母亲的回话我能听出来她很遗憾,说我爱吃的家乡的小吃都准备好了,不回来吃就都放坏了,我给她解释了半天她也就没说什么。
大年三十的晚上格外清净,外面没有了喧嚣和嬉闹声,过年的气氛荡然无存,年夜饭也删繁就简,只做了四个菜,边吃边看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各处传来的不利消息冲淡了年味,看着柜子里特意准备的一瓶白酒,也没有心思品尝,妻和儿子每人喝了几口红酒就匆匆收拾碗筷了,屏幕上播放的晚会貌似热闹异常,也没有心情瞄上几眼,吃完饭后给母亲和岳父各打了个拜年电话,叮嘱他们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
初五过后,每天在电视上看着各类疫情新闻,数据在不断变化,疫情在蔓延,让人揪心不已,家里的生活物资也快没了,我交待妻赶紧看一下需要买什么,妻把所需物品列了一个清单,我俩即刻去离家最近的超市去采购,超市和药店等都要登记人员信息和测量体温,超市里人满为患,人人都在带着口罩,没有平时的人声沸腾,大家都默不作声,行色匆匆地选购着物品,为防不测,排队时大家前后自觉地隔开一段距离,我们采购了所需的米面油及菜品,沉甸甸的几大包带回了家。
为了彻底切断传染源,各项防控措施越来越严,街上的宣传车在不停地播放着政府的最新防疫政策,所在小区因为住户不多,平时管理很松懈,但今天却大不一样,已经凭证件出入,而且限人限时出入,我看见有几个保安站在门口查验证件,不合规定的一律不让进出,非常时期已是人人为战,以“宅家”为主的日子真的要来临了。
家里物资置办全了,也不用出门了,每天就是吃饭睡觉上网三件事,宅在家里刚开始几天还能适应,第四天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感觉身上的肉在飞长,体重在不断增加,因为平时都是早晚锻炼,不是打羽毛球就是跑步,再忙的日子最起码也要散步半个小时;家里空间有限,时间长了感觉到头晕,多想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由不适应又变得慢慢适应了,鞭策自己早起早睡,一大早泡了一壶普洱茶,把书房们一关,在里面静静地读书写字,前几年买的书很多,齐刷刷摆满书柜,有的都没时间启封,有历史、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类别,五花八门,阳光透过窗户落下来洒满书桌,自己清心静气,眼睛随着文字跳跃着,读优美的散文,如汩汩清泉滋润心灵,读深邃的历史,仿佛与古人对话,就这样,在书屋一呆就是一天,品茗读书,也许就是当下最好的享受吧,干了三十多年工作,常常夜以继日,辛劳奔波,何尝享受过如此多的休闲与宁静,打开电脑,把自己这几天的所思所想慢慢打成文字,就权当是笔记吧,数年后回过头再来看这些文字,虽然不是很有文采,但也能体现自己在此时的人生轨迹和点滴记忆。
“宅”在家里的日子,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下事,这段时间网络上振奋人心的消息不断,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亲赴疫区指导疫情防控,人们军队医疗队伍精锐尽出,星夜驰援武汉,全国人民都在竭尽全力支援湖北疫区;更为感人的是拾荒的老人、留守儿童都倾其所有,积极捐助疫区,这些暖心的消息常使人热泪盈眶,当然也有不和谐的消息,有少数商家囤货涨价发不义之财,有不法分子兜售医用假货,有居民不服有关部门疫情防控管理,现场撒泼打人等,这些消息令人气愤不已……
晚上依然是万籁俱寂,在阳台上无意中注视着对面的楼房,平时略显空旷的楼宇,现在每晚都是灯火辉煌,每个人都过着“宅“家的日子;从这几天的朋友圈来看,有在屋里学习做菜的,朋友圈晒出自己亲手做的饭菜,看着很诱人,有的在屋里锻炼身体,有一位还在屋里习武,一招一式颇有点架势,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我们都在等着疫情解禁的消息,在历史上,我们的民族虽久经磨难,却愈挫愈勇,在危机时刻都能浴火重生;“非典”和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力量空前凝聚,最后都能度过难关,重铸国家荣耀和民族辉煌,这次在疫情防控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透过阳台的窗户,忽然看见了不知名的植物正在绽放新的生命,枯干上的小枝已探出新绿。它已经来了,那就是春天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