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应该彰显使命与责任
作者: 雷学刚
诗是文学艺术中最为常见一种题材和表现形式,是用最简洁文字表达浓烈情感的的一种文学艺术。诗具有悠远的历史,诗词艺术是一条奔腾不息的记忆长河,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蔚蓝大海,是一个星河璀璨的灵魂星空,它让我们激情呐喊,它让我们酣畅高歌,它让我们深刻思考,它让我们奋勇向前;它让我们荡起双桨,把理想的船划向彼岸;它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秦观,飞向未来。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表达生活,反映生活,讴歌生活,高于生活。文学艺术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灵魂创造,经过生活锻造和艺术加工的诗是文学艺术的王冠,是让爱好文学,懂诗、爱诗的人激情澎湃、热情仰望的。
一切苦难、灾难、战争,乃至残缺,往往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萌发写诗的强烈欲望。因为苦难是一所大学,更是艺术情感强烈迸发的重要时节。可以断言,没有经过大爱大恨、大是大非、大喜大悲、大灾大难、生与死、血与火、聚与散、成与败、取与舍、进与退等人生考验、灵魂洗礼、心灵净化、思想冲击、人生历练、情感交织、情感撕裂、艺术沉淀,是不可能写出惊世骇俗、走心入魂、启迪人生、嵌入心扉的诗篇的。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的诗为何代代相传,让人喜欢?毛泽东、鲁迅、闻一多、艾青、贺敬之的诗为何脍炙人口?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席慕蓉、舒婷、傅天琳、海子、汪国真的诗为何影响几代人、让人爱不释手?我以为与诗人的大情怀、大格局、大视野、大抉择、大取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诗人只有心怀天下、心怀祖国、心怀人民、心怀事业、心怀艺术,才能有大手笔!所以,才有了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与豪迈!一个诗人只有用全部的赤胆忠心去爱自己的祖国、人民和他脚下的土地,他才能写出大春秋!所以才有了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个诗人只有用火山爆发和初恋般的激情去爱自己的祖国、人民和脚下的土地,才能写出感天动地的传世经典。所以才有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有了贺敬之的“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苦难、征服灾难、创造奇迹的辉煌史。在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伟大变革中,诗人从来都没有缺位。在人类战胜苦难、征服灾难的历史进程中,几代诗人心怀大爱和为后人提供精神食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铁肩担道义、丹心著华章,谱写了无数流芳千古的壮丽诗篇,这些诗篇犹如大海中的灯塔,给无数仁人志士,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些诗篇宛如那熊熊燃烧的火炬,给无数奋进的人,给予了无尽的力量!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不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的诗虽然只是精神力量,但是,我们的诗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紧相连,从不分离,数不胜数的优秀诗词激励无数的人去追求理想、真理、科学、知识、文化、艺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心灵滋养,发挥了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内化作用。
面对1976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大洪灾、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无数的作家和诗人,心怀担当、使命、责任,纷纷拿起自己的笔,用真诚和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比如原解放军报文艺部主任陈先义撰写的《致敬钟南山》,在国内诗歌界,好评如潮,给我们诗歌界树立了艺术标杆,值得我们写诗的人学习和敬仰!可是,也有一些所谓的诗人,我丝毫不怀疑他们抗击疫情英雄的崇敬和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但是看了他们关于写抗击疫情的诗,真的不敢恭维,有的诗,内容空洞,枯瘦干瘪;有的诗形式呆板,僵化老套;有的诗,不知所云,无病呻吟;有的诗,自我陶醉,孤芳自赏;有的诗,别出心裁;有的诗,既无主题,又无中心;有的诗,既无韵律,又无情感;总之,这次抗击抗击疫情过程中,诗人和文学爱好者撰写的诗,主流是好的,是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打好主动仗的,也是为全国一盘棋抗击疫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精神动力的。但是,我们不少的诗歌的质量、艺术的水准是与诗歌艺术的标准、与时代发展要求、与广大读者的要求有差距的,是不足的,是我们每一个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必须正视的,我们对此绝不能视而不见和事不关己。诗是神圣的、圣洁的、高雅的艺术高峰,要攀登诗的艺术高峰,仅仅有热情似火远远不够,仅仅有坚持不懈也不够,必须要有对诗歌艺术本生的虔诚和敬畏,必须要有对祖国和人民,对大自然和大千世界、万里江山、火热生活的强烈拥抱和全心热爱,必须严格尊重诗歌艺术发展的规律,必须坚决杜绝远离生活和闭门造车,聚焦国际大势、国内大事、社会热点、民生重点、自然生态、人民疾苦、人间美好,才能写出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和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有温度、绽花香的好诗篇。
著名诗歌评论家吕进先生最近在中诗网发表的《抗“疫”诗要守住诗的门槛》一文,我认为既是对诗人良心和责任的拷问,也是对诗人坚守诗歌艺术标准的倡导,更是对不尊重诗歌艺术规律和标准的人们的警示和自律要求。
诗人,首先是一个人。文学是人学。我们写诗的人首先要把人做好,做好人必须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和艺术底线。其次是要坚决反对低俗、庸俗、媚俗的诗作。再次是要做一个心灵、灵魂干净的人,少点急躁、多点冷静,少点功利,多点荣誉。诗人最好的荣誉就是你的作品有人爱读、爱品、爱评、爱传。这个荣誉不是追名逐利,不是诗坛桂冠。诗人的荣誉是广大读者,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的,所以,诗人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就是对广大读者和广大人民负责。一个不愿意接受广大读者和广大人民监督的诗人,是不会写出好的诗作的,一个不愿意为广大读者和广大人民负责的诗人,也是不会受到时代欢迎的诗人。
要做一个无愧于伟大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诗人,我们必须紧紧和人民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自己的命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把个人情感与国家和人民情感水乳交融,始终保持一种热情和朝气,始终肩负时代的使命和为人类提供永续发展的精神食粮,才能写出无愧于国家和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和无悔人生的壮丽诗篇。这是我们每一个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使命担当,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更是我们的美好希望和未来。
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只要有美好希望和未来,既仰望灿烂星空,又脚踏实地,更心系人民,就能面向大海,一路阳光!
作者:雷学刚,土家族,重庆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重庆市博物馆协会法人兼秘书长,教授级政工师,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