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诗词的物景,情景和意境创作》
意境是是指诗词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词作者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意境之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如藉物直抒胸臆,例如:
①、曹植的《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②、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③、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等。
诗词都包含了一种典雅含蓄美,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
又如:
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等等。
表达的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
上面说的是写景,意境可以参考绘画这种相通的艺术形式。
意境,不仅仅是实景,还有一些需要靠联想的虚景,即写境与造境的不同。
在景物的后面还有情感,有的感情清晰,有的感情隐晦,这种隐晦的情感,所谓“言外之意”。物象加入情感,即意境,诗人通过对于意象的选择与组合,营造出诗词中的意境。
怎样才能把诗词意境写得深远?
深远”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人的作品中,在老子《道德经》中就可以见到:“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深”,深浅的深;“远”,远近的远。深且远,在诗词中的简单理解可以是:意味深长。
苏轼评价王维诗作,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在诗词意境的表达上,可以先借鉴一下绘画中的“三远”是什么意思。
北宋的画家郭熙是宋神宗时期的宫廷画师,他在《林泉高致》中介绍到“山有三远”:
1、三远
①、"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林泉高致》
郭熙对于绘画中的远,作了区分,站在山下仰望山峰是高远。如果这样说的话,祖咏《终南望余雪 》应该算是高远。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②、其次,“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站在山上望向山的后面是深远。我记得当年爬到泰山顶上,居高临下,俯视山的背后,是深邃遥远的峡谷 。
③、然后,自近山望远山是平远。宋代杨万里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爬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这是高度不够。如果居高望远,一览无余,就会发现山外有山,这可能就是平远了吧。
2、三远的区别是: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三远视角不同,其颜色也有不同,低处望向高出清楚明了,高处俯视低处隐晦幽深,平平看出去,则有明有暗。
诗词的创作中,诗人常采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法,利用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这种写景之法其实很像画画,或者说完全可以靠画笔把诗的意境描绘下来。
例如:
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低处望向高处,清楚明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杜甫《望岳》虽然题目是“望”岳,其实杜甫想象自己站在“岳”顶望向远方,众山青未了,有明有晦,这是平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③、深远之色重晦,杜甫《登高》颔联写景有此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从绘画的角度来理解三远,可以品味诗词中写景的区别。
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意象有山水之景、有鸟兽草木之形、有人物、有器具、有建筑........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要考虑是否符合主题和情感。
另外有的意象本身就有一定的含义。例如“树叶”与“落叶”、“春叶”不同,“初日”与“斜阳”不同、“秋风”与“春风、“西风”、“北风”、“寒风”与“凉风”不同、“老翁”与“钓翁”、“渔翁”不同、“桃花”与“菊花”、“飞花”不同,等等。
还有八句(包括八句)以上的诗,中调以上的词,大多要使用典故,典故的使用极大增加了诗词的内容含义。
例如“街道”与“乌衣巷”不同、“石桥”与“谢桥”不同、“宫殿”与“阿房宫”、“昭阳殿”不同。
例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团扇不是普通的意象,其本身就有寓意,代表了“失宠”。又例如《昭明文选》卷二十七,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乌鸦用的是“寒鸦",打入冷宫的失宠之人,虽然见到带有日影的乌鸦,但还是写作”寒鸦“而不是”暖鸦“。这是诗人之眼所看到并提炼出的意象。
而昭阳殿,即汉成帝刘骜宠幸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和她妹妹所居之地。诗中用团扇、昭阳这种意象暗藏班婕妤失宠的典故,用”寒鸦“暗示心情与境遇。
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历史修养,这类作品并不能一下子看明白。另外,古人又常常用失宠表示怀才不遇,如同上面举例的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这又是更深一层的寄托了。
好的词作,情景交融、含蓄深远,有眼前景,有言外意。有时候需要读者深入思考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