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王杰 序
文/周凤森
春情绚丽万姿翩
山水明淡钩月南
自古东缗英雄地
王杰精神万年传
王杰,五十年前曾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名字,它与雷锋、黄继光、董存瑞、罗盛教等诸多解放军英雄们一起共同谱写出一个时代的英雄赞歌。王杰牺牲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为其题词或批示等,号召人民向王杰同志学习,挖潜王杰的时代精神。毛泽东给王杰同志的题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倡和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92年1月,江泽民同志到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时,称赞“王杰是一面旗帜”,并亲笔题词:弘扬两不怕精神,培育“四有”革命军人;2005年,在王杰牺牲四十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作出批示:继续大力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2017年12月13日,中总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参观连队荣誉室和王杰班的战士们座谈,并做出重要批示:“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在全军引起强烈反响,“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官兵们纷纷表示,大力学习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带头做新时代的王杰式好战士。
王杰的事迹不仅激励着部队战士,也感动中国,感动着亿万人民。2009年9月,王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以及“山东省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同年同月,王杰的牺牲地江苏省将其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的人物”。今天,我有幸来到王杰故里山东省金乡县,踏过英雄的故土,重温英雄的成长过程,采写英雄的故事。这里不仅是英雄王杰的故乡,也是鲁西南战役的主战场之一。金乡历史悠久,自古英雄辈出,在这块人杰地灵之地,蕴藉出一个英雄的伟大灵魂!五十五年过去了,王杰作为金乡人民的优秀代表,虽然生命定格在二十三岁的青春年代!但王杰精神将在人民心目中永熠光辉。
踏入王杰故里,早已感受到金乡文化的浓厚,从诚信之乡到大蒜之乡,从曹操屯兵到鲁西南羊山血战,一方水土的风清气正也就蕴酿出这方水土的人杰地灵。动笔书写英雄王杰,是我来到金乡的一大心愿,当然又心怀忐忑,几月来,我所能搜集到的有关王杰的材料非常有限,而做为英雄既有平凡的一面,但更有其不平凡的思想铸造、伟岸形象与意志体现,能否将王杰故事、王杰事迹、王杰精神以及王杰成长历程的校园风采、乡村逸事、部队生活等栩栩如生地贯穿书中,我没有任何把握,但愿本书能够再现英雄王杰的光辉形象与峥嵘年华,若有材料让我坚持到底,我即心满意足。
作者于2020.2.28

英雄王杰 1
文/三木秉凤
第一章 水土一方
(1)
在鲁西南平原腹地有一个古县金乡县,这里东临微山泗湖,西邻菏泽平原,川河纵横,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是著名的江北水乡。金乡县古称东缗县,文化历史非常悠久,“鸡黍之约”的故事就发生于此。据记载夏朝,这里就称缗国,系舜之子季禧的封地。秦始皇统一后,全国设立三十六郡,缗邑改名为东缗县,隶属于砀郡管辖。东汉建武元年即公元25年,此地改为金乡县,这个县名由之沿用至今,可见金乡县历史非常古老,若查看金乡的县志,书载历史文化民间逸事丰富多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金乡县水系发达,灌溉便利,生活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此地农耕文化底蕴颇深,民风朴善,礼仪满乡。

在金乡县城北部几里处,有一个小村叫华堌村,村子不大,王姓居多。民国初年,华堌村有位农民叫王俊亭,他为人本分能干,纯朴善良,依赖着祖传的几十亩田地,日子过得也算无忧。王俊亭是村子里有点眼光的人,他知道子子孙孙要想发达必须读书,绝不能象自己这样靠种地混下去,虽说几十亩薄田也能养家糊口,但终归没有太大出息。一日,他将长子王廉堂叫到正屋,郑重其事地说:“廉堂啊,你们兄弟人多,家里没有能力供大家一起读书,你是长子,以后你就去私塾读书吧,若学有成,出去干点事业,也能光宗耀祖,给家添彩,即使将来回家种田,也可诗书传家,不能象我一样做睁眼瞎”,父亲把王家的未来希望就寄托在长子身上,王廉堂望着父亲沧桑黝黑的面庞,使劲地点下头,“爹,我懂”,他知道,作为长子,从小小的年龄开始,就要担负起全家的未来重托了。第二天,王廉堂随着父亲走入私塾先生家中,恭恭敬敬举行拜师大礼,开始了学堂生涯。王廉堂学成回到村里,自然而然就成为华堌村的文人,乡邻远亲碰到关于运笔、书信、地契之类的小事就找他识文断字,解释内容。王廉堂的两个弟弟王儒堂、王灿堂却没这么幸运了,两个弟弟因为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从来没有进过学堂。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鬼子全面侵华。第二年,日军向山东推进,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退,导致整个山东很快沦于日本铁蹄之下,韩复渠虽被蒋介石杀鸡儆猴,执行抢决,但败局难挽,山河变色。1938年5月,日本人攻占了金乡县城,并成立伪金乡县政府,当时日本采用“以战养战”的策略,不仅强派民工,挖城濠,修碉堡,还对占领区的百姓横征暴敛,金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段时间王俊亭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了。
在那个中华民族蒙受苦难的年代,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有多少家庭流离失所,但在敌占区的金乡农村还算平静,虽然日子越来越难过,但王家三个儿子已经长大。王家在村子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门户,儿大当婚,在王俊亭的张罗操持下,三个儿子先后都娶了媳妇,一大家子就这样和和睦睦地耕田度日,相安无事。有一天,老伴对王俊亭说,“咱老大、老二都生了闺女,王门啥时能添个孙子,留个种”,中国自古有重男轻女的习俗,男孩传宗接代是家庭延续的根本,老伴这句话正好问到王俊亭的心坎上,王俊亭抽了把旱烟,叹口气,独自坐在门前石头上默默不语。转眼间到了1942年春天,突然有一日,老伴满面喜气地告诉王俊亭,“咱老二家媳妇张淑英又怀上了”,王俊亭听后,一脸的阴忧顿时烟飞云散。

英雄王杰 2
文/周凤森
水土一方
(2)
1942年农历10月10日,秋高气爽,万里云淡,王家大院犹如往常一样安稳井然,秋收刚刚结束,院子里堆满了尚未剥皮的苞米,正堂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红红的尖椒,一条花狗安然地躺在门口,几只小鸡正草丛中追斗逐打。王俊亭抽着旱烟,站在北屋门前,心中正谋划着如何深耕土地,以备来年更获丰收,王儒堂在院里擦拭着农具。突然,正在王家大院西厢房裁衣服的张淑英感觉肚子疼痛难忍,头上渗出豆粒大的汗珠,她预感什么将要发生,大声喊着窗外的男人,“孩子他爹,快叫咱娘来,快叫娘来,象是要生娃了”,王儒堂放下手中活计,急忙跑回屋,一看媳妇双手捂着腹部,满头大汗,他先扶着媳妇上坑躺下,接着跑向北屋正堂,边跑边大声叫着,“爹,娘,淑英肚子疼的厉害,象要生娃了”,王俊亭一听,忙扔下烟袋对老伴说,“他娘,快去南邻叫接生婆”,随后又安排大儿媳准备接生用品,小儿媳闻声也快速跑向西厢,整个王家大院一下忙活起来。

一会儿,接生婆走进院子,二话没说径直随大儿媳妇进了西厢,随后里面传来了淑英的阵阵叫声以及接生婆的安慰声,大家慌乱地站在门口,眼睛盯着西厢,焦急地等待着,两袋烟的工夫,从窗户里传来了一声婴儿响天彻地的啼哭声,接生婆隔着窗户连连大声说道,“王家有种了,是个男孩,是个男孩,二媳妇身体安康”,听后王俊亭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大家悬着的心也都落了地。
王家添了男丁,自然是件喜事,消息很快传遍全村,远亲近邻南客北友前来问讯贺喜的络绎不绝。王家大院一时成了华堌村的热闹中心,连续几天,王俊亭都带着二儿子王儒堂穿梭于院里门外,迎来送往中答谢着四方来客,憨厚的王儒堂见人作揖送礼,喜不自禁,整个王家大院欢歌笑语,好不热闹。喜事渐渐平静之后,王俊亭对大儿子王廉堂说,“廉堂,咱家就数你肚子有墨,快给你小侄起个好名子”。其实,王廉堂也知责无旁贷,心中早有些盘算,他知道这事推脱不了,就主动和二弟、三弟商论了半天,最终确定了乳名叫王芳,大名叫王遵明。从此“王芳”就成了大人们呼唤王杰的乳名称谓。

转瞬即逝,1943年的春节已经临近,刚满二月的长孙小王芳自然成为这个新年的王家主角。虽说是个兵荒马乱的年头,但家里添丁,又是长孙,也就注定与往日不同,王家上上下下也显出格外喜庆。过年了,一家子十几口人欢聚一堂,二媳妇刻意给小王芳打扮一蕃,他头戴红角帽,身披绿斗蓬,脚蹬虎头鞋,手巧心细的淑英又特地在额头上给小家伙点了朵红梅,一脸可爱之气,满口稚嫩之声,令全家忍俊不禁,小王芳被大家抢来抱来,开心抖笑着,而他自己却茫茫然地环顾周围,似乎正在习惯着小主人的称谓。看着可爱淘气的长孙,王俊亭的脸上乐开了花,皱皱的眼睛始终盯着王芳,生怕漏掉每一个好玩的细节。年前,王俊亭又让王廉堂特意写了一幅对联,挂在正堂中央,与大厅八仙桌后的祖上牌位正好呼应,左联是“忠厚传家久”,右联是“诗书继世长”,横批是“翰香盈梅”,这幅左右对联源于苏轼的《三槐堂铭》,对于横批,王廉堂也是动了些脑子。王家自从王芳降生后,王俊亭对长孙更是寄于厚望,王家大院从此生机盎然。
王芳就是后来享誉天下的英雄王杰,王杰的家史与出生过程,在乡村而言再平凡不过。王杰出生的四十年代初期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所处的艰苦岁月,那个时候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中美英苏成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四大巨头。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胜利,从社会主义改造到人民公社运动,包括王杰在内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的那一代英雄们都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也许时势造英雄,也许英雄造时势,英雄本色源于思想铸造的与众不同!一个英雄的荣辱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就是高尚情操与精神内涵的凝练过程。在那个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多少热血青年带着雄心壮志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滚滚浪潮与伟大事业之中,他们耳濡目染着革命的故事,日夜哼唱着革命的小曲,时时吮吸着革命的营养,处处洋溢着革命的气息,他们也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然后前仆后继,死而后已,书写着一阙阙英雄赞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而这些代代辈出的英雄们,不恋名利,忠诚于党,忘我奉献,视死如归,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可爱的人,英雄本是铁骨铮铮的人民子弟兵。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主编简介: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