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20年前,广众幸福来潮,个体经济突飞猛进,贫穷阴影已经褪去,时空弥漫着熙熙攘攘的淘金热流。然而,酒色财气熏醒了某些龌龊,朋贝金龟涌动了某些私欲,优良传统或遭挑战,良序功德或遇泥泞。
作为一名普通教育者,位卑不敢忘忧国,因而苦其心志,草撰《为人》一章,以期引起共鸣。当时,网络尚不发达,只能成册传阅。今得宽余,特制电子文本,愿与同志者共勉。
《为人》
瀛洲居士
【续四】二 处世
(二)要“明哲”
明哲是说“既明智而又通达事理”。也只有明哲在先,才能建立起个人的处世哲学。《诗》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人也只能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才能对社会、对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怎样才算“明哲”呢?
一是要有自知之明。人,一般只注重去研究了解别人,却很少研究分析自己,这是做人的一种缺失。人在社会之中,在知识与学问之中,在个人修养与化育后辈之中,究竟处干什么位置、什么水平、什么境界等,不可不知,不可不晓。否则,就难以确定实观自我价值的坐标点。当然这个坐标点也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身程度的增深而改变的。但无论是此一时,彼一时,都要能够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之后才能有效地开展各种社会活动。
“子使漆雕开仕。对日:‘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论语》。那么,孔子高兴的是什么?并非漆雕开对做官尚缺乏信心一事,而是悦于其有自知之明。在漆看来,自认为对做官还不太有把握,离胜任还有一段距离。他不会因老师的举荐而急功近利,走马上任,混一混了事。可以想象,一旦漆雕开觉得胜任了,为官一任,肯定会造福一方,青史留名,有所建树。
眼下,跑官要官的比比皆是,卖官鬻爵的间或有之。这些人的德行何如,才能何如,连他们自己都不可能清楚,何谈为人民办事、办好事!败名败绩,昭然若揭,偶然避于国法,亦是党和人民的宽恕使其侥幸。
鲁迅先生文笔犀利,敢于鞭挞和解剖别人,然更为可贵的是善于解剖自己。因此才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毕生追求。
二是要正直。正直是人的高贵品质。现在有人把“明哲”看作谙于时事,奉迎潮流,甚至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其实不然。自古以来,善于投机钻营、投机取巧者有几人成就大业,令世人景仰?“明哲”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明智”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坚持原则,“死守善道”。“哲”不是模棱两可,而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精通和真知灼见。
子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就岳飞与秦桧而言,虽然岳飞被“莫须有”的屈死风波亭,秦桧享受着高官厚禄,但最终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正直的人流芳干古,不正直的人遗臭万年。再如《邹忌讽齐王讷谏》,邹忌的正直无私,成为千古美谈。
三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人缺乏位置观念,就不能做到“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和“知其所止”。
齐景公向孔子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君主要像个君主,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按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话说:“自已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呆;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事实的确如此,上司不像上司,下级不像下级,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教师卖大饼,文盲来教书,屠夫来治病,医生去杀猪;或者“党政工青妇,一齐来出书,工农商学兵,都去做生意,那岂不乱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曾头脑发胀,四体发烧,居然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饱含社会学、政治学内容的至理名言要批倒批臭!幸亏有“拨乱反正”的历史壮举,否则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现在提倡的“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等,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和处置。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前些年,“下海”之风风靡全国。从政的、从军的、从教的、从医的,纷纷赤膊上阵。后来国家不得不颁布相关政策,以期人们回归自然,做好本职工作。 党政军等部门纷纷与企业摘了钩,一些个人也回到岸上。否则溺海者不在少数,经济局面也会是一派乱哄哄的景象。
圣人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丢掉非分之想,安于现状,安于本职工作,并追求本职工作的最高成就,这就是君子的风度和修养。那些“行险以侥幸的小人,会深深地陷入良心不安或勾心斗角的无尽烦恼之中,迷失本性,迷失自我。
人有了自知之明和正直的品性以及素位而行的观念,也就基本上达到了“明哲”的高度。

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