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十一)
作者/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二十一)

第十位请法的菩萨是普觉菩萨。
他的请法语气,从经典上来看,显得有点迫不及待。他说:“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因为菩萨担心到了将来,“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到了那时,众生该如何是好?
菩萨的大悲心委实令我们感动,因为很显然,他是为我们这些末世众生着想才请法的。
他提出的问题是,到了佛离去之后,那时贤圣难求,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般时候,一是依止于何等人,即谁堪称善知识?二是依何等法,行持何等行门?三是除去何等病?四是如何发菩提心?普觉菩萨认为,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也就是说,才能令彼——今天我们这一大阵瞎子,不堕邪见。
佛说:末世众生,发心要发大心,即要发无比殊胜的菩提心。另外,欲修行清净圆觉者,求善知识时,当求一切具备正知正见者。所谓正知见者,他们心不住相,不着声闻圆觉境界,虽然示现于尘劳之中,但心却保持着清净,虽然也示现有种种过患,却时常赞叹梵行,不会教导众生有不合律仪的行为,求这样的人,依止这样的人修行,就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见了这样的善知识,应当不惜身命地予以供养。那些善知识,于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侨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我们不能由于看到了善知识的一些过患而心生侨慢。
佛的这些开示,给我们描述了何为善知识。为了便于观察,我们进行一下解读。
何为善知识?一是他必须是正知见人。二是他心不住相,既不住人我相,也不住法相。三是他发了菩提心,行大乘道,不趋于小乘。四是他虽示现于万丈红尘,心却保持清净。五是他虽然会示现种种过患,比如挣钱求财、结婚生育、养育眷属等等,但他能常常赞叹三宝,随喜功德,称扬梵行。六是他能教导众生坚守清净律仪。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若我们对于善知识身上所显种种过患,比如搏财、婚育眷属诸事,看到了而不起恶念,不因此而予以轻视,为什么呢?他能教导我们成佛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净圆觉,心体放光一派明澈,智慧圆照周遍法界。
上面,佛给我们开示了什么是善知识,教理是朴实生动的、是最具现实意义的。这样一来,会使我们不至于跟善知识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而悔之晚也;也能使我们更加严于律己,克服我慢习气,不至于在善友面前不知天高地厚。
接下来,佛又给我们提供了如何识别善法的原则,就是看他所言所证之法,有没有存在四种病,即四种过失。实际上也是对善知识的进一步考察,如果善知识的教法中多具四种病患,恐怕就要考虑我们是不是眼光不济了。那么,云何四病?
什么是四种病呢?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假如有人这样教导我们,我在自我身心方面作各种修行,这样修出一个圆满自性出来。这就是作病,即造作的过患。那个圆满清净的觉性,本自具足,本不生灭,不会因为造作而生,也不会因为不去造作而灭,那个圆觉自性,不是由于造作而能得到的,所以说称之为病。我们何曾不是如此盲修瞎练甚至如是教导他人呢?这种情形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很普遍的现象。好在佛知道,很早以前就提醒我们了,给予了我们“将来眼”和“慧眼法眼”,能令我们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第二种情形是任病。若另有一些人,假如这样教我们:我们是不需要断生死的,也无须去求涅槃,反正涅槃也好,生死也罢,都是无所谓生灭的,任由这一切随着自有的法性去进行,反正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何须修行求证。如果这样放任,任由生灭轮回,欲求圆觉,必然属于过患了。因为那个圆觉性,并不是由于放任而成就是,因此说,它是病,是过失。众生就是由于放任自流了千万劫,任由生灭轮回不能自拔,难道还要继续放任下去吗?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如果有人这样认为,这样说,我们要永远止一切念头,熄灭一切念头,这就是寂然平等,这样求证圆觉。禅宗叫作枯木寒禅,不是强调观照参悟,而是空寂断灭。要知道所谓圆觉性,并不是与这个止息念头能够和合的,而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因此说,这无疑也是一种过失。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灭病,指有人这样认为,我今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连身心都没有了,那里还有虚妄的六根六尘十八界等虚妄境界呢,一切都是永远寂灭的。这样来求证圆觉。(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二十二)
实际上,圆觉性,并不是空寂断灭相,彼圆觉性,它不但不是空寂断灭的,而且有着恒沙妙用,是可以大用现前的。因此说名为病。
佛说:“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能远离上述四种过患者,则可以证明这个善知识所教之法是清净的,名为正观,否则,名为邪观。
佛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讲了何人堪称善知识,比如说他必须有正知见,并且所教所行之法,远离四种病患等等。佛又给我们强调了如何依止的问题。
佛说的大意是,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就是倾尽所有乃至身家性命来供养善知识,事奉善知识。当善知识欲来亲近我们时,不能由于善知识主动亲近而显示侨慢,即贡高我慢;若善知识远离我们而去,不愿意教导我们,也不能生起嗔恨心。在依止善知识修行时,不论何种境界,或顺或逆,都把它看作虚空幻花是不实的,要能经得起各种境缘的考验。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一切众生同体无异,也就是说与所有众生没有任何差别。“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佛说:“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末世众生不得成道,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有无始劫来自他分别、憎爱分别等诸多无明种子还存在,故未能解脱。如果有人,观那些怨家,观那些仇家,就像见到自己的父母一样,不作分别,即除诸病。于各种行持法门之间,自己所修法门、他人所修法门,自己依止的寺院或上师、他人依止的道场和僧人之间,亦复如是,都平等对待,心无有二,不作分别。这就是佛对普觉菩萨如何除去诸病问题的回答。
那么,如何发心呢?
佛说:“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这里的“我皆令入究竟圆觉”正是《金刚经》中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两个“皆”,指的是“尽于虚空,一切众生”,在令其皆入究竟圆觉之后,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一样,实在是既没有一个我令其圆觉,也没有一个众生得到救度,更没有一个可以令众生究竟圆觉的所谓陀罗尼门,以此除去我人众生寿命诸相乃至一切法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至此,佛就普觉菩萨所请之法的开示就算圆满了。
接下来,圆觉菩萨在大众中,起座请法。他说:“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首先,圆觉菩萨说明,与会的菩萨们圆觉会上已得开悟,因此,他是代替将来佛灭度后那些末世众生们请法的。他所请问的内容,一是如何安居?二是何为修习三种净观的初首方便?
佛说:“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说的是一切众生,不论是在正法、像法、末法等任何时候,有具足大乘根性者,能信守诵持修行《圆觉经》、信持清净圆觉陀罗尼门者,当在伽蓝安处徒众,按照所缘事故,比如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欲求明心见性等不同目标愿望的事,有重点地思维、观察、自省、反照,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
佛不但开示原则,还开示细节。佛说,如果没有其他事由因缘,即修建道场,要订立建道场的期限,若期限长一点的话,可用一百二十天,中期百日,相对短一点的话,可定八十日,让大家有一个清净的修行居住处。
若佛住世时,就以佛的开示,依法修行,思维观照;若佛灭后,可以设置佛龛置办佛的形象,心目中存有佛的形象,忆佛想佛,生正意念,就跟如来住世时一样依止修行。在道场悬挂各种幡幢华盖,经三七二十一日,稽首顶礼称念十方诸佛名号,求哀忏悔自己的业障过患。遇到善的境界,如种种瑞相,心里可以得到寂静轻安或大悲轻安。二十一天后,继续通过止观摄持念头。若从夏天之初开始,用三个月结夏安居,当依止大乘菩萨而安住,从心里远离声闻缘觉诸小乘行门,当然,要另外安处好徒众,不能依靠徒众的任何外缘,要自修自悟。
除此之外,结夏安居时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呢?
要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某甲,专修菩萨乘,修寂灭行,与诸上善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等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因为涅槃自性本自清净了无挂碍。今我敬请,不依止于小乘,当与十方如来和诸菩萨摩诃萨们一同,结夏安居。为了修学菩萨无上妙觉这一大事因缘而不领徒众。
佛说:“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这就是菩萨们所示现的结夏安居。只要于此三个月中,身心寂灭清净,摒弃四相,修持三种妙清净观,就可以随往无碍,得大自在。但是,要注意的是,末世众生,在求菩萨道进入结夏安居三个月者,对期间出现的各种境界,都不能执着。
以上,就是佛对如何安居问题的开示,相对于整个大圆满清净觉地法门来说,这段开示是最为具体的,因为直接指导到了细节问题上,可见如何安居的问题,不论是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还是末法时代,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末法时期,离佛渐远,邪法炽盛,如果没有方向性的开示和细节性的指导,我们是很难深得要领的。(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