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文/范彧

母亲汗涔涔的从地里干活回来,湿漉漉的汗水把头发冲得一绺绺的粘脸上。母亲放下手中的锄头,从衣兜里掏出一个手绢包着的甜甜果递给我。那一粒粒熟透的甜甜果晶莹剔透,紫的赛玛瑙,黄的像金玉,让我的口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当我伸出双手去接的时候,母亲的身影不见了,眼前是一片明亮的天光,太阳已顺着窗棂爬上了我的脸上。
很久很久没有回家去看母亲了,不知道母亲的身体是否一如从前一样的硬朗;不知养育我长大成人的茅草屋几经风雨是否依然温暖坚固;不知道家乡的甜甜果是否依然香甜如醇。
在我们乡下,男人是不下灶间的,母亲就得付出双倍的劳动。母亲在灶间烧着柴禾生火为我们做饭,顺着灶膛倒回来的浓烟总是呛得母亲双眼直流眼泪。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母亲的双眼总是红红的像哭过似的。
母亲白天一样的和别人下地干活挣工分,回到家来还要烧火做饭,洗衣喂猪。到了晚上,又得为全家的生计而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编织苇席。
说起编苇席,人们就会想起孙犁《荷花淀》里那美好的描述。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我喜欢孙犁的文章,但是不喜欢《荷花淀》。因为苇席编起来不是那样的美好,他是隔岸看花是欣赏,要是让他编苇席,他绝不会写下这样优美文字的。
所以,不要相信孙犁对编苇席的那种描写,其实,苇席编织起来是非常单调枯燥劳累的。我目睹了母亲编苇席的全过程,有时间我也帮着母亲编苇席。先是编简单的席边子,就是简单的撩四压四,苇席的毛刺时常是扎得双手出血,那单调的编席过程就炼狱般的痛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认为人生中最苦最累的活就是编苇席。看到那么细的苇眉子要变成那么大的一张苇席,我就觉得没有尽头、没有希望,就恐惧编苇席。母亲总是抽空就编,晚上要熬到很晚才能睡觉。还总是告诫我,眼睛是懒蛋子,手是好汉子,事情只要去做,就没有做不完的。多年以后,再想到母亲的这些教导时,我就领悟了很多的人生哲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脚踏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我们家住的地方不产苇子,只有长不高长不大的芦苇,不能编席只能苫房子,要编席就要到离家里好几十里的河西去买。每年苇子一割完,母亲就要拉一个手推车到河西去买苇子。一车苇子要好几百斤,就要靠母亲一个人走几十里地拉回来。当时我们都小,不能帮上母亲什么忙,就只能帮母亲在家里看家。我们到河西要过一条小河,平时河水不深,就在膝盖附近,河里没有桥,就要趟水过河。
记得有一年,河水长了很多。母亲到河西拉苇子,天黑了很久,也没见母亲回来。我和姐姐着急,就到村西头等母亲。远远就望见河里有一个人影在来回晃动,等我们走进近前,见母亲正一捆一捆的往下抱苇子往河岸上搬。没膝深的水中,母亲艰难的抱着苇子捆在往返。车子深陷在河里,怎么拉也拉不动。每年,水不深的时候,河里是沙子底,很硬实就不陷车子。今年的河水涨了,母亲以为还能拉过来就直接进了河里,没想到就陷进去了。车子在水中越陷越深,母亲越用力拉车子,车子就陷得越深。后来苇子都被水浸湿了,车子更沉重了,就再也拉不动了。当时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天已经黑下来了,周围没有人可以帮忙,母亲没有办法,只好把苇子一捆捆地卸下来,往岸上搬。我们帮着母亲一捆捆地往岸上搬苇子,不知道搬了多久,总算搬完了,又装在手推车子里。我们帮母亲捆好车子,就帮着母亲往家拉车子。
我们拉着车子,觉得车子有千斤重,脚下的步子就越迈越软。远远看见村子的大柳树,车子就是一时半会儿也到不了,我就想起了母亲破苇眉子。每年的苇子拉到家后,都要等苇子干了以后,就用破苇子的工具我们叫苇串子的把苇子破成几瓣就是苇眉子。然后用大石磙子把铺在地上的苇眉子上反复的碾压,直到苇眉子被压得很柔软才可以编苇席。母亲的手经常在苇眉子和苇席之间穿梭,母亲的一双手就总是被苇子拉得像是木锉一样的粗糙。
好久没有回家了,想起母亲在黄昏的暮霭中唤我归家时声声唤我的乳名,那绵长的尾音就不绝如缕在薄雾中久久回荡,我的耳畔就仿佛听到了母亲那熟悉的声音。想到粗糙难咽的玉米面经过母亲的手就变成滑溜溜的面片,脆生生的煎饼,吃起来就香甜满口,我的食欲就突然大增就要流口水了。想到母亲倚在门框上凝望着远方,等待我在外边玩耍游荡后的归来,我仿佛看见母亲灰白的头发在晚风中微微的颤动,因烟熏火燎的双眼正生长着对远方游子殷殷的渴盼。我再也抑制不住对母亲的眷恋和思念,一种强烈的归乡愿望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我要回家,回家去,回家去看看母亲。

远远的就望见家门前的那几棵大柳树了,那绿荫掩映下的茅草屋就令我心中发热嗓子发干。家,我又回到家了。家的屋顶上正袅袅着淡淡的炊烟,那如丝如缕的炊烟就像母亲声声唤我乳名的声音时时萦绕在我的心田,让我浑身的热血沸腾不已。家门口,我看到一个苍老的身影正依在门框上眺望着远方,那灰白的头发在晚风中丝丝

作者简介:

范 彧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3感动鞍山网络人物,鞍山萌芽公益教育特聘讲师。2012年1月被鞍山艺术研究所聘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城喇叭戏”“鞍山评书”项目组成员,《海城春晚》歌曲撰稿人,为《少年中国梦》2014全国青少年CCTV春晚撰稿,事迹多次被海城电视台,海城广播电台,《海城市报》报道。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山东文学》《西藏文学》《佛山文艺》《短篇小说》等国内数十家报刊,2008年出版个人专辑《心港泊舟》,与北京海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约五部数字作品集。曾获全国网络作家杯大奖赛二等奖,书赢天下书稿征文优秀奖,北京鲁迅文学院优秀作品奖,省红诗大赛一等奖,首届盛京网络文学大赛散文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