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十)
作者/ 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九)
接下来的经文就什么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给予了定义。虽然关于四相的经论我们在修学中时常学到,尤其以《金刚经》给我们的影响最深。然而佛在《圆觉经》中关于四相的论述堪称别开生面,从身心感受的层面上揭示进而定义,缜密而微细,这就需要我们也作缜密而微细的观照,当知这对于我们的修行进程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来看佛对我、人、众生、寿命这四相的定义。
云何我相?什么是我相呢?“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说的是众生能用自心感觉到的,能用自己的感受证明的。虽然说四大假合的身体和六尘缘聚的心这所谓的身心是虚幻不实的,但作为无明的体现形态它存在于现象界。我的身心和别人的身心都是身心,但作用于别人身心的一些东西我的身心是感受不到的,所以他是别人,只有我心通过觉受所能证明的,才是我,叫作我相。佛举例说,譬如有的人,百骸调适,四大调和,身体舒泰,会一时忘记身体的存在,而一旦四肢无力,全身不适时,尤其是施于针灸治疗时,就知道我的存在了,因此说,通过觉受的证明方能显出我的身体来。另外,我们不是在修行吗?我们由于不堪娑婆世界的苦空无常而修道,即厌世修道,乃至欲证于如来境界,这中间就有一个我在修行,有一个我可以成就,还能了知有一个清净涅槃的存在,这个能感知的我及心,依旧属于我相。
什么是人相呢?“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心所证者,是我相。由我相展开延伸出去,由于体悟、体会而能证者,就是人相。比如在他人身上针灸,我感觉不到疼痛,但我能感悟到别人的疼痛,不是感觉而是感悟,不是身受如同身受,这就是人相跟我相的区别。“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到了有另一个我的存在,因此不再认为色身的我是真实的;但所悟到的那个所谓真我也是虚幻不实的,是唯识的作用,就连这个悟本身也是一样虚幻不实的。悟已超过一切证者,这都是人相。在此,佛还对我相和人相作出了界定:“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认为有所证乃至证得了圆满涅槃境界,只要有所证这一念存在,都是我相;心有所悟,穷通教理,遍学三藏十二部,道贯一切经法,但只要有所悟的念头,皆名人相。
什么是众生相呢?“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心所证者是我相,心悟证者是人相,而证和悟都不能达到的、不可企及的就是众生相。为什么呢?众生相是千差万别的,是不可能逐一去证悟得了的。佛说,譬如有人这样说,我是众生。就可以知道这人所说的众生,不是我也不是他。为什么不是我呢?因为我是众生之一,因此这里的众生并非专门指我。又为什么不是他呢?我是众生,并非专指他或者我,而是指大众。因此,如果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相人相,而我相人相所不能企及的,还存在一个我已了悟,我已了生死,我已得般涅槃,只要还有丁点我的影子者,都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命相呢?“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指诸众生通过修持证悟,明心见性,智慧觉照,无为清净,对这一切自己都了知无遗,觉得自己证得不生不灭了。但是,靠一个业报身心的智慧是不能自见的,就像我们的命根,它不同于六根的是这命根是无形象的,是看不见的。若用心去清清楚楚看见一个清净觉地,那么,所见必然不是清净觉地,而是尘垢。能觉知到所觉的话,说明还没有离开尘垢。就像拿开水去消融冰块,消融之后,开水连同冰块都是水了,另外是不会再有冰了。假如还有一个知道我已经消融了的冰块的话,就说明没有完全消化;同样,还有一个知道自己觉悟到大般涅槃者的话,说明众生这块冰还依然存在,这两者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对此进行微细观照,能觉、所觉的这个觉觉,觉悟到自己觉悟了,冰还是冰!要色空双遣,摒弃能所,三轮体空,委实不易,故说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才能成就,真实不虚。因此要老实念佛之意不仅仅是老实念一句佛号,而是要老老实实如佛所说进行修持。投机取巧自以为老实者,实则是自欺欺人,是最为不老实的。我们要自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敢害自误人。这一点,对我们走正修行路,修行过程中辨别真伪会有很大帮助的。如上所说,这就是寿命相,《金刚经》上称之为寿者相,解释是一样的。
佛在上面为我们表述四相时,为其赋予了全新的概念,使得四相的内涵更具高度,使其用于我们的修行实践时更具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修学这些章节时,要特别用心加深体会。
佛说:“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行,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这段开示很中肯,很重要,也很严重。我们这些末世众生,为什么难以成就?佛一语道破天机:就是不了四相,看不透四相,破除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行,终究在有为法里打转,终究在我、人、众生、寿者的桎梏中挣扎折腾,总也跳不出这个怪圈,进入不了无为,终不能成就一切圣果,因此,我们所处的时代才叫正法末世。
为什么这样说呢?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原因是总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我在修行在证悟,还有一个能成就的涅槃境界,能所分明,三轮之体未空,还是被四相所禁锢着。这正是经典所说的“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为什么不能成就,有我相的存在。
我们大都太爱自己,为了我而修道,爱涅槃说到底还是在乎我自己,执爱我自己,还是一个我相在作怪。把妄念降伏,修行欲证涅槃,在我相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个涅槃相。恨我们自己时,产生了对生死轮转的厌离心,本来无可非议,但就其恨自己的根源,还是在乎自己,还是执爱自己。恨生死轮回而了生死轮回,还是因为没有放下自我。我们厌恶现实的人生,我们想脱离生死,我们想死后去一个所在免受轮回之苦,“名不解脱”,说明还是处于四相的桎梏之中。(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二十)

上面说的是由于我执,身心不得解脱,下面说的是法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怎么知道是被法束缚而得不到解脱呢?
佛说,那些末世众生中修习菩提的人,以自己稍有所证,认为自己已经证入清净觉地,这还是说明没有断除我相,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我执。
假如这时有人赞叹他,赞叹他所取得的成就,即刻便会生起欢喜心,对赞叹者表示愿意济助救度。假如有人对他的所谓成就不以为然,并且还给予诽谤,这时他便生起嗔恨心。不能于逆顺境缘中保持如如不动,而是当即生起爱恨之心,说明还是在坚固地执持我相,我的观念潜伏于识田之中,并往来于六根之间,说明我执还远没有断除。似这样子的修道者,不除我相,因此上是不能进入清净觉地的。
若真正证得了人法两空,别人或赞叹或诋毁,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空性如如故。假如还认为有一个我在说法,在弘扬大乘,在普度众生,还是我执未断。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亦复如是。
另外,末世众生还会抓住治病的药方不放手,比如佛说四相本空,他们便死执一个空法不放,佛说的任何一个方便法门乃至一个比喻,也会死执不放,甚至会由此派生出一个宗派教门,从此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此修行者,堪称可怜悯者。虽然在精进修行,却是越修行越偏执,“增益诸病”,这实在是很现实的也是很悲哀的,如此是不能进入清净觉地的。
这段开示,直指时弊,切中要害,多读多诵,加深理解,会使不少修行人尤其是多年老參受到启示。我们不少修行人,习气很重,好为人师,不管自己懂不懂,总要指手划脚一番,也不考虑自己万一讲错了怎么办。
佛说:“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如果不能断除四相,那怕时时处处都是依照佛说的去修行,只要执着一个我相,那是肯定不会成就的。比如《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在不执着四相的前提下修一切善法,即得正等正觉。若着相修行,终不能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更加严重的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甚至是拉虎皮做大旗,虚张声势,危言耸听,修密者说自己能穿墙透壁,修禅者说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修净土者说自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等等,殊不知这已经不是我执和著相的问题了,而是关乎修行方向的问题了。
方法事小,错了可以纠正,方向事大,错了就会变成邪师歪道,就会变成附佛外道,还会变成魔之伴党,后果是很严重的,我们当警惕这一点,不要做那个可怜悯者。
另外,看见有比自己精进的,修行相对好于自己者,便生起嫉妒心,这都是没有断除我执我见的原因造成的,是不能进入清净觉地的。
“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这又是一种情形,众生希望自己成道,不从心性上下手,不求明心见性,只重视听的多,记会的名相多,知道的专业术语多,不但无益于成道,反而增长我执我见。
这层意思,《楞严经》上也有表述。在佛指出阿难“虽得多闻,不成圣果”后,阿难表示,“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可见菩萨,不但要多闻,还要实证,可谓理论实践,不可或缺。
下面,佛作了总结性的开示:“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正修行路上,要勇猛精进,降伏烦恼,所谓降伏烦恼,要从根本上去降伏,根本就是破除以我相为代表的四相,不破除四相,烦恼难以真正被降伏。尚没有得到的,没有证悟到的,要通过勇猛精进以求得到或是证悟到,一切的无明根本尚未断除者,要努力断除;一切的贪嗔痴慢、谄曲嫉妒在各种境缘下都不能让其生起。人我之间,恨爱情仇,所谓恩恩怨怨,一切寂灭。佛说这样的修行者,能够渐次成就,再加上能寻求善知识的帮助,依止正法就必然不会堕入邪见。而相反的,若有所求,别生憎爱,依旧属于四相未破,贪执犹存,那么,就不能游弋于如来的清净圆觉大海。
《圆觉经》实在是惊世骇俗的真理性法宝,修学中会不时地让我们感到震动和震惊,只有在这种震动和震惊中,生发出永破无明和烦恼的智慧。《圆觉经》更重要的是指示方向。
因为修行的道路上,前进的方向比前进的方法和动力更重要。从清净圆觉的果地到初发菩提心的因地,由远而近,诸佛菩萨为我们设立了一路标志性的灯塔,这些灯标,无不闪耀着般若的光芒,依次行去,是不会偏航的。
《圆觉经》是至上陀罗尼门,真正的了义大乘,就连所提供的一切具体门径和方法,也足以振聋发聩,且道贯一切经法。今日修学,情形亦如当初。经文直指时弊,深切要害,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要我们如是奉行,必能圆满成就!(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