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乡村大礼堂(散文)
文/褚立伟
孙西村小学放学后,熙熙攘攘的人挤满了道路,让我想起了我儿时的时光,也是在这个地方,那时候这里矗立的还是一座大礼堂。和其他大多数礼堂一样,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方圆几十里是最大最高的建筑,它巍峨、宏大,一度是我们睢县孙聚寨人的骄傲。
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它是全乡村民的文化娱乐中心。豫剧、曲剧、四平调、越调、道情、二夹弦等各种剧种在这里轮番上演。王善补、魏云演的《朝阳沟》、申凤梅演的《收姜维》、拜金荣《小包公》……

那时的我们经常去后台偷看,好奇的是化妆后的脸谱能辨好人坏人,羡慕的是武生翻跟斗的功夫。很多年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那些年这方戏台上的一板一眼,让人们激动多少次,在人们回忆里回荡了多少年。
礼堂内,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十年。扮戏的,粉墨浓彩,生、旦、净、末、丑;看戏的喜怒哀乐愁;演员演的是千秋更替,世间悲欢;观众得到的是声韵铿锵,是非忠奸。可能就在那些故事中,韵律里,养成我们对于世间基本善恶的启蒙。

戏剧在这里上演,电影更是迎着时代在这里登场,《上甘岭》、《地道战》、《喜盈门》……在这里放的电影更是数不胜数,曾经风靡一时的《少林寺》在这里创造了一天四场最高票房。
当然,这也是年轻人谈对象的绝佳场所,那时的思想还不允许小伙、姑娘没结婚就来往,但是习俗挡不住年轻人追求爱情的火热。小伙买上票,约上意中人来到礼堂,看着电影,磕着瓜子,趁着夜色拉个手,抱个腰,也是一大美事。
当然这里少不了儿时的我们,无论是演戏还是放电影,它都是我和玩伴的天堂。那时验票的工作人员看是小孩,没有油水,网开一面,我们都能溜进去,尽情的玩闹。有几次散场了,我们躺在看台上睡着了,被礼堂工作人员喊醒训一顿,可是第二天我们还是乐颠颠地去。

除了作为文化娱乐中心,大礼堂更作为乡政治集会中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
红卫兵曾在这里宣誓,在这里出发向四方去串联;学红书、背语录比赛曾让这里夜如白昼;批林斗孔运动曾让这里望之心惊,毛主席灵堂曾让这里真情流露,断人肝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从这里刮遍全乡;农村土地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号角从这里吹响;计划生育会议一个又一个在这里召开……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在它身上发生太多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关系到我们孙聚寨人每家每户,见证了我们人家乡的变化,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兴盛和成长。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村民很少参加会议了,电视进了千家万户,没有人愿意来这儿买票看电影了。礼堂工作人员为了生计曾偷偷摸摸的放些三级片,这样也没有改变礼堂走向没落的结局,这里显得越来越来冷清了,它就像村头的一个破庙一样落寞了。
乡村大礼堂,繁华热闹三十年,过去的芳华已逝,礼堂经历过坍塌,经历过改造成商场,如今变成了孕育希望的校园。它也算鞠躬尽瘁为人们做了最后一点贡献了。
近几年,社区文化广场开始兴起,金碧辉煌,霓灯闪烁,成为了村民的精神寄宿地。更让我追忆起那承载着我儿时记忆的乡村大礼堂,时光匆匆三十年,可是,我对乡村大礼堂的情结却怎么也挥之不去,反而日久弥新,日益成为我最后的精神家园,最后的文化故乡。
作者简介:褚立伟,七零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职于睢县第三高级中学。喜文学,爱读书。

责任编辑: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