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的父亲》
都说儿子是父亲的复印品
所以才应该去寻找
阿炳的父亲
一个叫华清和的雷尊殿道长
自号雪梅应该是一个文化人
华清和的史料没有太多
所以不可能来自望族名门
他应该连娶妻生子的能力都没有
人到中年才遇合了一个寡妇姓秦
我们无法推测
这位道长心中有多少辛酸
但道门清规
世俗议论
男人的担当
父亲的责任
一定煎熬烦扰着他的身心
当四岁的孩子没了母亲
当八岁的儿子仰起一脸纯真
他第一个决定
就是让儿子进私塾
识文断字进修学问
应该是日不敷出
应该是缺乏继续深造的资本
那时的中国没有希望工程
那时的中国沒有义务教育资金
那时候的中国学堂
是富人家专利
那时候陶行知的民众启蒙
还没有推进
那就以天地为学堂
以岁月为书本
拜父亲为老师
从天籁悟弦音
自古高手在民间
从来天才需勤奋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成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
才能演奏绝响的音乐作品
当父亲和师傅合二为一的时候
严厉是忘子成龙的期盼
当生存手段与宗教信仰二者兼并时
耐心会成为润物无声的甘霖
当生活和艺术水乳交融时
任何地方都是课堂
当理论和实践同步时
每时每刻都可以完善创新
从阿炳十岁开始
华清和实施着自己的教育计划
七年的寒来暑往
华清和启蒙教养
雕琢着儿子的音乐灵魂
迎寒击石模
练习司鼓手节奏
秤砣系笛尾
练腕力较正着笛子的音准
对风吹竖箫气沉丹田练习声调的婉转悠扬
琴弦勒血痕
让阿炳的童子功蒂固根深
十七岁阿炳参加道教音乐演奏
被无锡正一教誉为"小天师"降临
看着儿子的风华正茂
想着儿子的前程似锦
华清和全盘讲出了阿炳的身世
悲喜交加将阿炳揽入了自己怀中
紧紧拥抱
不忍离分
他撒手离开了这个世界
将二十一岁的阿炳留在了滚滚红尘
后来阿炳的命运
父亲当然无法掌控
后来华清和临终嘱托
制止了阿炳的堕落沉沦
后来《二泉映月》的旋律里
有父亲生命的信息
后来阿炳的盲路上
有父亲的呵护与牵引
后来阿炳炉火纯青的音乐造诣
是以父亲为原点的生发
后来阿炳踩着父亲的肩头
才有高天流云
当阿炳民间艺术家的雕塑
耸立在无锡街头
我们没有理由
忽略了华清和
这位普通而伟大的父亲
作者简介:梦在远方,中学教师,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
主播简介:华堂 艺佳,热爱文艺,喜欢诵读,在网络世界,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赞美生活,传播正能量;用深情的朗诵抒发情怀,弘扬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