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师芳
母亲已年近八十,她坚强自立的品格和乐观豁达的个性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前些日子,她像一架停不下来的机器,不停地在家里翻翻捡捡,把旧书籍仔细分类,收拾得井井有条,虽忙忙叨叨却饶有兴致。那天,她颤颤巍巍地把我拽到身边,递给我一个小纸袋,平静地对我说:“芳儿,这些书,你有时间就翻翻吧!”
“好的,回头我就看!”我敷衍了几句,就搁了下来。直至有一天猛然想起,打开小纸袋一看,几本旧歌本和我初学音乐时蜡版刻印的乐谱映入眼帘。其中一本是父亲母亲用过的《抗日战争歌曲集》。这本泛黄的歌曲集于1957年由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编辑出版,细细算来已有58年了。58个春秋轮回,我们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也经历了数次工作调动、搬家,辗转南北,世易时移,但这本薄薄的歌曲集却平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可想,父母对这本歌曲集倾注了多少情感啊!
我小心翼翼地翻看着歌本的每一页,注视着那一串串欢快跃动的音符,吟诵着那一行行充盈了革命人激情的文字,心也随之战栗,眼角湿润,思绪渐渐走远。恍惚中,我想到了童年时那个简陋却温暖如春的家,看到了父亲深夜伏案而作的背影,听到了父亲母亲哼唱《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喜悦和豪迈。那时候父亲常常远行,临行前,母亲一边帮父亲收拾东西,一边轻轻哼唱着“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哪里人民有需要,就在哪里开花结果…… ”母亲牵着我的手,把父亲送出大门口,守望着父亲远去的背景,久久矗立在家门口。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至今常常浮现在我眼前,母亲的歌声似乎是唱给父亲,也是在唱给我们听,歌声里透着夫妻分别的不舍,也留给我幼小心灵的疑惑。现在我才明白,母亲的歌声不仅是夫妻恩爱之情的流露,更是对丈夫事业的支持。快乐的旋律是革命人浪漫的爱情表达和父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折射。
那时候,我家屋前有一排高大的槐树,花开时节,树上开满白色小花儿,地下散落的花瓣儿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淡淡醇厚的香味随风弥漫,至今铺满了我童年的记忆。在我看来,它抵得过世界顶级香水的味道。东邻西里的孩子们在这树荫下一边唱着歌谣,一边跳着皮筋儿:“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丰收的喜讯传四方,社员心向共产党,共产党……”那个时候跟着姐姐们玩儿,唱的歌词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长大后,回味起来才恍然大悟。那时候,母亲还常常带着我去开会,路上边走边教我唱歌,她唱一句,我跟着学一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 ”这首《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就是这样学会的。等我上一年级音乐老师教唱这首歌时,我便成了领唱。母亲对我的音乐启蒙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自豪,也是我长大后报考音乐专业的缘由。
童年的记忆还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明灿灿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撒满小屋,母亲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小声哼唱着歌曲,那“哒哒哒”的缝纫机声是那样的欢快,如音乐节奏伴着歌声飘入我的耳边:“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香,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庆…… ”姐姐在学校演出独唱的歌儿就是这首《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些事儿虽已相隔几十年,今天想来仍然历历在目。我低头看着这本载着历史记忆、浸染着父亲母亲手上汗渍的歌曲集,感慨万千。风风雨雨几十年,如今我们与父辈唱着同一首歌,唱的是对共产党永远不变的信仰和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那些激情燃烧的歌曲,不就是让革命人永远年轻的不变旋律吗!
(《解放军报》2015年3月21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