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觉到孤独,怕由孤独感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其实,连上帝也知道孤独是驱使人最好的手段。古版圣经里,人原本是一体,上帝嫉妒人类无忧无虑的生活,把人劈成两半,一半为男,一半为女,让他们一生下来就不得不面对孤独与不完整感,只有努力寻找到另一半,才能摆脱孤寂的折磨。哲学把孤独、死亡、自由和意义列为人类需要深思、自省的四大课题。孤独感引发人两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一是人的归属感,一是存在的焦虑。归属感好理解,“我是谁的孩子?我的家在哪儿?我团队是什么?”或者“我是谁?我被谁需要?我的信仰,主义?我的社会身份是什么等等?”回答这些问题正是在满足人的归属感。婚姻也常受归属感的驱使,明明知道对方不适合自己,但失去家的孤独恐惧使人屈从在不愉快的关系里。存在的焦虑是与生俱来,正如我们对危险的恐惧,是不被理性、逻辑能够解释。只要活着,由孤独引发的焦虑、彷徨、不可知、慌乱无处不在。
其实,不管人们怎么努力逃避孤独,孤独感却总在一生的每分每秒中陪伴着我们。如果一定要形容得话,孤独就是灵魂的影子,越是光亮的地方,影子也越深。
其实,随性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