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感念菩提》及《圆觉经》修学体会(卷九)作者吕兴福

感念菩提
作者/吕兴福
烟花易冷,又闻子规声。忆旧岁,菩萨邀我处,爱慕真诚!是谁发心结盟: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同修共证,圆觉法门!于意云何,唯有责任!
愧乏德能,何以度众生!常思念,天涯共此时,杨柳春风!如今檀香新焚,字字句句,点点滴滴,情谊重温,感悟颇深!于意云何,报答佛恩!
2020.2.24.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九)
作者/ 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七)
佛说:“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圆觉妙性周遍法界,一切法及法门显示其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对行路者来说,有脚便有道,因为路就在脚下。就本体而言,平等不动,唯一无二。但众生根性差别的原因,便有相对应的种种法门应运而生,所谓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无不是应运而生的方便法门。但能圆满摄持的法门,归纳起来,按修行情形的不同,当有三种。
一是奢摩他。若各位菩萨要修学清净圆觉,可以先用净觉之心,当然这个发心是刻意的,独取静室,以安静为修行的前提,如从趺跏静思观照到渐次守住念头这种方法,澄清浊水似地澄清纷乱的念头,由于这个过程,会发现或感觉到前念后念,念念不绝,并且全是妄念,颇为烦人,由于观察到了妄念的发生和消失,知道了它是妄念,这种明白和清醒都是来自于静坐观照,因此叫静慧发生,如此下去,长期以往,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从这种静慧中得到寂静轻安。这种寂静轻安方便说是一种境界,虽然各人的根基差异很大,普遍说还是来之不易的。由于寂静的缘故,寂静轻安的缘故,十方世界一切如来境界,于静慧中显现,就跟镜子里的影像一样。这一方便法门,就是奢摩他。奢摩他就是止观的止,或者是侧重于止。
二是三摩钵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通过观照,感知觉察到自心本性及六根六尘皆是幻化。都是幻化的缘故,观照中的境界更是幻化的。为了除灭身心根尘的虚幻翳花,我们观照出了所谓清净庄严的幻境,目的是以这个清净庄严的幻取代贪嗔痴慢的幻,以达到以妄治妄、以幻灭幻的目的。最后,能治所治,能灭所灭,前妄后妄,前幻后幻尽灭,然而寂灭灭已,“非幻不灭”。由于最终远离一切幻化之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如此观照,渐次增进;当知那个能观照幻化的并不等同于所观的幻化,虽然不同于所观,但能所不二故,这个能观者还是幻化。只有远离一切幻象,才是菩萨们的圆满妙行。就像土地里长出的禾苗一样,菩萨们的道业一天天渐次增长,此方便法门,名为三摩钵提。
三是禅那。不同于奢摩他和三摩钵提的是,既不是以幻修幻,即直接远离幻化,也不执着于一个静相,了知身心虚幻不实皆为挂碍,于无知和觉明、即无明和觉悟不作分别,因为智慧愚痴通为般若,不着碍相,已能达到超越障碍或不障碍的境界,此时任由随缘自在,可尽情受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而了无挂碍。虽然处于尘世,但就像器乐中的鍠一样,击打时声音变化传播于外,而自身于音声了无滞留挂碍。菩萨亦复如是,于所谓烦恼涅槃也无滞留挂碍。这时,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这种寂灭之乐,是自己乃至他人的身心世界所不能达到的,因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所以,寂灭之乐,不能企及。这个方便法门,名为禅那。
以上,佛给我们开示了修学清净圆觉法门的三大门径。实际上不仅仅是修习圆觉,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开创的一代时教,一切修行者,都不外乎是以此三大门径上道的。《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妙三摩钵提,妙禅那是为最初方便。可见诸佛菩萨于因地时,都是以此法门修行的。佛说;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愣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这里说的是止观,就其自性,深入观照,直至觉地,虽未言及禅那,但尽摄禅那于其中。
我们知道,虽然从修行有侧重权分为三,实则三者是一体的。止而能定,静而宜观;观能生智,定能生慧;止观圆融,智慧圆满;一气呵成,是为菩提。为什么佛说,要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因为了义经典不论从教理还是法门,都相对显得直截了当,更能突显真实和主流,因此,有缘修学如此了义大乘,是我们的福报。又从三者各自突显的侧重而言,各自具足较强的唯一性和专门性,即专业性很强,不是泛泛而谈就能解决问题的,怎么办?一切修学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修学本身去解决,因此,办法只有一条,继续深入观照,量变质变,最终参透它。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经文。佛说:“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这三种法门,是证取圆觉境界最近、最直接的法门,诸佛如来因此成佛。菩萨修学有种种方便,但所有相同的和不相同的,都不外乎这三种方法。如果能圆融证悟,即成圆觉。
为了说明此以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为重要门径的大圆满法门的无比殊胜,佛又告诉我们:善男子,假如有人修于圣道时,教化了百千万亿人,使得他们成就了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还不如有人闻此大圆觉清净无碍陀罗尼门,于一刹那间的随顺修习。这段话我们要认真体会,闻此经典,于刹那间随顺修习,尚有如是功德,那么我们深入进去,亲证实修,尽未来际,直至成佛,那又是什么概念呢?当然是没有任何概念了。(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八)
第八位请法者是辩音菩萨。在听了佛上述开示后,面对大悲世尊,发出了由衷赞叹,只有八个字:“如是法门,甚为稀有”,其心情已跃然纸上。
辩音菩萨所请之法,比威德自在菩萨所请之法更为具体,几乎到了战术的层面,即具体实施的层面了。
那么,他所请教的问题是什么呢?具体说,就是如佛所说,修学圆觉,有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个具体法门,但在每一个众生的修行实践上,尤其的最初的起步上,每个人是不尽相同的,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但从这三个具体法门的具体实施方面来说,应该有哪几种?
佛说:本来,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是无所谓修习的法门及修习者的,即是无所谓修习这么回事的。但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尚未证得无上菩提时,依凭幻力随顺修行,就会显出各种差别。
因此,在上面三种总持法门的基础上,便有了所谓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这里提出了“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概念,就是把三种法门按照单选一种、选修两种、三种全选,另外在三种方法兼修时,先修什么后修什么这种次序不同而排列组合成不同的形式,就这样,分类成二十五种情形,由于从理论上再也没有第二十六种及其以上的可能性,因此称为定轮。就这二十五种情形,佛一一作了介绍,经文表述颇为详尽,但都不外乎是对三种法门有侧重的综合表述。
作为我们修行人,只须于二十五种定轮中选择一项即可,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我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其中,已经暗合一种方式了,只要觉得适合自己,能够摄心,能得到寂静轻安或大悲轻安,就足够了,就可以认定是最好的方式,就不必要多此一举另行选择了。我们在修学《圆觉经》时,为了圆融故,还是要全文诵持,对二十五种清净定轮才会有全面了解。
既然说二十五轮未能离开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的范畴,既然说二十五轮是三种总持法门的延伸,那么,我们还是要多从止、止观、禅那三个方面进行观照理解。
首先是止,求得专一,止于一点;要远离戏论,亲证实修,我们说,交流研讨固然重要,但修行实践是硬道理,是别人的实践替代不了的,也是纯理论替代不了的;要静动一如,湛然淡定,要能耐得了寂寞,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还需要摒弃一些俗务干扰;要明白无修无证的道理,以期大止。
再说观,止和观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是禅定的因,观是智慧的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禅定智慧是止观的结果,可见止观的重要性。
所谓禅那,也同样离不开止观定慧,由止起观,止观等持;再由止得定,由定生慧,再定慧等持,如此的原理加之空性般若,即成为禅学的基石。充分地体会认识了这一切之后,二十五轮才会发挥出其真正的指导作用。
佛分述了二十五种情形之后,又作了如何于二十五中择取一门的补充开示,佛说:如果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尚没有方法可依,那么,应当清净持戒,寂静思维,忏悔业障,如此经七日。七天后,给二十五轮各标记号,用摇号或抓阄的形式随手取其一,既可择取法门,这时便可自知顿渐。并强调择取时要心诚,否则不能成就。这是很有意思的开示,佛是很认真地讲给我们听的。我们当从中体会出这来自佛心的对迷茫者细致入微的眷顾和关怀。
接着,净诸业障菩萨开始请法。依旧是先顶礼世尊,然后是赞佛功德。他说,佛大慈大悲,为我们说了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理,有诸佛如来在因地是修行的情形,对我们来说是未曾听到过的。尤其是我们看到佛在漫长的劫波中勤苦修行的境界乃至种种功用,无量劫波犹如一念。无量劫波犹如一念,其句式就像我们常说的几十年如一日,这样理解。我们这些菩萨们,深深地感动和庆慰。
净诸业障菩萨请问的内容是:既然说我们的觉性本自清净,那么它为什么被污染了呢?使得我们心性迷闷不能进驻清净觉地。惟愿世尊广为我们开示,让我们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将来具足智慧法眼,清净圆觉。当然,这个将来眼更具有将来替佛传播正法教导群迷的意思。
佛开示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妄想中执着地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相对于我来说的他人,有无量众生以及现世及尽未来际寿命长短等相的存在,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其一。二是把地水火风假合的身体之相颠倒地认为就是我。由此便延伸出憎和爱这两种不同的境界,在原本虚妄的基础上再次构建了新的虚妄。虚妄的我相与虚妄的憎爱这个情感世界二妄相依,互为作用,妄生业力。又由于这个虚妄的业力,虚妄的生死流转现象就出现了;如果有人厌恶流转,又妄见涅槃,由此妄上加妄,一路虚妄而来,越来越远离真实,因此不能进入清净觉地。并不是清净觉地拒绝谁来进入,而是那些想来入住者,并非是真实的清净觉性。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清净觉性才能入住清净觉地,否则,各种虚妄,何能进入?是你进入不了,不是觉地拒绝你进入。
我们的觉性本自清净,那为什么污染了呢?怎么被污染的?
我们回过头粗线条地梳理一下这个流程,以作为我们观照时的次第路线。一是妄执四相为实。二是妄认四大为我。三是于顺逆境界生出爱憎。四是于虚妄体上重执虚妄。五是相依造业,多造业力。六是妄见流转。七是厌弃流转而妄见涅槃。八是一妄到底,不得真实。以上就是这个被污染的过程和原理。对于这些内容,我们需要反复观照,真正搞清楚这个原理,便于我们修行时反其道而行之,破妄而归真。
佛说,从上面的原理中可以看出,我们如果想动起一个念头或者是欲熄灭一个念头,有一个我在修行证悟的念头,有一个我已经开悟的念头,都是挂碍,都是颠倒妄想,只能继续归于迷闷。为什么?还是让无始劫来就有的无明做了自己的主宰,还是有一个虚妄的我在作怪。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众生们生来就不具备慧眼,就认为有一个专属于自我的所谓身心,这种颠倒的属性就是无明。譬如人们在幻生幻灭的生死问题上不能自在,不能自己决定生死问题。
下面这段开示很重要,“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继求道,皆不成就。”谁爱我们时,赞叹我们时,亲近我们时,我们就能与其和睦相处或叫和平共处,既能随缘也能恒顺,如果有不能随顺我们的人和事,便生起憎恨抱怨之心,大多数人都把这种无明习气当作人之常情,觉得自自然然,见怪不怪。由于这种憎爱之心能长养无明的原因,使得我们相续求道却不能成就。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我们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知道应该怎么对治了。(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