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处逢生
文/ 田元吉

十年动乱,四害横行,祸国殃民,天理难容。那时,我所供职的小学,共有七个教学班,十一位教师,二百多名学生。学校在贫下中农管理员的监督下,除了草草教完山东版教材外,大力开展了学工学农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学校里开设了一个石灰生产小组,开石料、配燃料、烧窑、卖石灰;一个白铁小组,打铁桶、制烟筒;一个理发组、一个鞋匠组、一个养猪组、一个木工组,另外,还在八十崮南庵子地域种了六亩地!让我们这十一个“臭老九”在这些生产活动中认真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实际行动批判师道尊严和“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
请想一想,这还叫什么学校?这是办的什么样的教育?严格说来,教育的危机就是民族的危机,“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彼时,我们农村的学校教育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春风吹来杏坛绿
1977年10月,冬寒料峭而春风已来。恢复高考的喜讯,瞬间传遍大江南北,举国沸腾!1978年1月,徐迟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上刊发,一石激起千层浪,预示了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3月,全国首届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公报深刻阐明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观点。从此,“臭老九”甩掉了枷锁,重获尊严。全国科技界文教界人士终于告别了可耻的昨天,扬眉吐气,欢欣鼓舞,挺直了腰杆。
我所在学校的老师们沉浸在喜悦和憧憬中。王文登校长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读恢复高考的通知,读《哥德巴赫猜想》,读科学大会的文件……全体教师都突然年轻了许多:他们没有了抑郁,都很开朗;他们不再慵懒,都很勤快。他们都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百废俱兴的繁忙工作中。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11”工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放宽高校招生年龄限制,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O——2020)》以及今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使我国从小学到高校整个教育战线的改革全面推进,步步深入,凯歌频奏,出现了生机勃勃有序发展的可喜局面。过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
根据今年教育部的信息,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这将为我们实现双百目标和创建世界强国的远景规划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撑。杏坛的振兴,是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教育的振兴,是国家民族振兴的根本动力。

追风捉月掀大潮
历经十年动乱的耽误,致使我国的人才资源需求市场雪上加霜,到了青黄不接的断代境地!为了尽快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把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勇于担当,不遗余力,奋力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沤心沥血,忘我工作。
恢复高考之后,广大教师认识到打铁还须自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须有一桶水、须有常流水。因此,广大教师都倾心于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记得那时,各科教师都到处借阅专业类书刊进行自学;都常去书店购置专业对口的资料进行研究。真是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那时的公社教育组也积极组织各科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师资培训活动。
各个学校则在内部广泛开展各种形 式的“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全体教师无一例外地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再提高学习活动。有的参加了中师或专科本科函授学习,有的参加了各类成人自学考试,有的通过考试参加了脱产进修学习。在改革伊始的几年中,老师们都把周末和假日用在了“充电”上,自强不息、好学上进蔚然成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为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尽快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各教研组成立了年级备课组,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他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精心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统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统一练习题和作业题,统一教案,即基本要素统一。课堂上精讲多练,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快记得牢。
在具体工作中,各科教师认真做好各单元各章节的复习工作,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解答问题时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种集体教研活动,有力保证了教学大纲的执行,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各年级都制定了补课不过夜制度,保证了人人跟班不掉队。为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开展了丰富多元的教学观摩课活动,适时举行各类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
为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学校、学区和乡镇定期组织各种规模的抽考、统考和知识技能竞赛,并把成绩纳入对学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使全体师生在各类考核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为尽快适应恢复高考后的新形势,我们学校在赵青春主任的带领下,认真分析各科试卷各类题型的编制和标准答案的制定模式,我们重点分析了北京和香港试卷的知识点覆盖率和题型题量及难度比等方面的问题,并有计划地组织各种题型、各种难度比、各种题量的模拟考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排序题以及来料加工题的解答要点,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答卷的精准度,保证了学生在考场上的正常发挥。
高考恢复了,“臭老九”的帽子给摘了,教育的春天来到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打好教育翻身仗的大潮在全国形成了。这个大潮使农村的学校教育绝处逢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砸碎芦瓢换金碗
改革开放初期,广大教师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我们学校有四个公办教师,他们的月工资是34元5角钱,属于干部21级。人们都戏称他们是“咪发扫”干部。他们都上有老下有小,这点钱,连给老婆孩子交口粮钱都不够。我们这几个民办教师的待遇就甭提了:生产队给每天10分工分。可生产队里干活的社员们多干一会儿就加上5分工分,用自己的车子给集体干活,每把车子就顶10分工分。这样算起来,民办教师干一天只挣社员工分的一半,算是半个劳动力。另外,民办教师的月补助金小学教师5元、中学教师7元。不用说就知道,这些收入,能每天能吃上饱饭都保证不了。
记得1982年中秋节的早晨,路文海校长对我说:“今天中午去你家吃顿饭,看看你家那两个孩子。”我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妻子,意在让她给客人准备午饭。可当我和路校长踏进家门的时侯,却发现妻子正坐在地上哭成了一个泪人!经询问才知道,家中除了还有几个菜窝头,别再没什么可吃的了,就连淹渍咸菜的盐水也没有一滴了!我和路校长愣了一会儿,安慰了妻子几句,匆匆回到了学校。
1984年底,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转为公办教师。之后又通过书面考试参加了脱产进修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们的工资待遇也有了很大变化。教师工作岗位实行了聘任制,工资待遇实行了职级制。由原来吃大锅饭,改为多劳多得能劳多得。我也和广大同行一样,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工资待遇有了大幅提高。
我是2012年退休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如今月养老金八千元。是改革开放的铁锤砸烂了两瓣葫芦同样大的老饭瓢,给我换上了闪着时代光芒的金饭碗。
如今,再遇见路校长,他还经常和我开玩笑地问:“老田,现在有咸菜水吃了吧?”不知咋的,每当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我总有一种莫名的辛酸、一种莫名的悲哀和一种莫名的惭愧感。但是,我从不埋怨那个时代。我们知道,那时国家很穷,政府没有钱。我们这代人更应有穷则思变的紧迫感,让所有人早日过上好日子!
改革开放40年来,教师的地位待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如今的年轻教师们除了领着职级工资,还享有山区任教生活补贴和住房公积金。他们都开上了轿车、住上了楼房。办公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备课使用电子教案,班额也小了许多,板书也很少再用到粉笔。
我作为一名退休的老教师真的很羡慕现在的年轻教师们,他们有幸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代。我更为我们的村学校教育感到欣慰: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前景远大而光明!

筑起美巢育凤鸟
改革开放之前,学校的教室大多是老旧房屋:房子低矮,门窗很小,宽不过四米,高不过三米。室内阴暗狭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学校的老校工编了个说教室的顺口溜:“门破窗烂墙透风,雨天地过水,晴天屋露星。”
我们村的联中和小学分别于1980年和1985年完成了校舍搬迁修建。全乡各教学点也在相应应时间先后完成了校舍改造工程。新建校舍都是由关联村庄集资凑料修建的。但因各校班额大小不一,教师和教学器材的分配难以均衡,严重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为了集中利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出资源优势,我乡于1991年将全乡七处联中合并到中庄中学;于2OO7年将全镇近40个教学点合并成三所完全小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上级投入巨资,完善了各校硬软件配套建设。学校的教学搂、办公楼、图书实验楼、塑胶操场、公寓宿舍等都和城市一样,按国家标准修建和内配。
全镇小学初中合校后,师资器材等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一直位列全县前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届届优秀学生。
基础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好的教学环境既能留得住优秀的教师人才,又能培养出品学双优的学生人才。有了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农村的孩子不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改革开放前,我们农村考入大专院校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而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在校生都能轻松考入高等学校。如今的高等教育已是大众化的教育。就拿我们八百多口人的于家北坡村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有博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16人,除8人是中专以下学历外,其余都是专科本科学历。
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是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了与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享受到了这种公平。我们深信,改革开放的脚步还将继续,改革开放的步伐将会更大,农村学校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