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文/离开
从鸟叫声,你听出它受伤了
我有些惊讶。当我们路过这棵树
你牵扯到丝瓜的藤,它的叶子
便枯萎了,卷缩在一起
在日头照射下就格外显眼
你种下的秋葵,也还没结果
都处暑了,应该不会再结果了
这个秋天,我想与它们交谈
我想安排在某个黄昏,夜幕尚未
低垂。我想安静坐在湖边
看半空中突然静止的红蜻蜓
好像从前的景致也是这样
它好像忘记了什么,又记起什么
它带来的秋天,依然那么完整
【任毅推导语】《秋日》表达了一种空灵闲适、淡雅平和、清新开朗的自然理念。开篇的“你”也可以换成“我”,是诗人对往日秋天风物的感伤:鸟叫——受伤,丝瓜——枯萎,秋葵——还没结果,在一种近乎自我倾述的语调中,诗人陷入从前秋日“某个黄昏”的故事中,忆起曾经独自静坐湖边,凝望“突然静止的红蜻蜓”,往日的情景好像又一次浮现在眼前,然而物是人非,秋日难再,岁月之思,景随情迁,只有记忆中的秋天“依然那么完整”,秋日风物尚可抚慰孤独,平复感伤。
与耿湋的《秋日》、马致远的《秋思》和里尔克的《秋日》中的“孤独漂泊”主旨不同,现代诗《秋日》深受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的影响。辛波丝卡认为,人类总是过于渲染自身的重要性,将光环笼罩己身而忽略了周遭的其他生命,她相信每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理由,一只甲虫的死亡也应当受到和人类悲剧同等的悲悯与尊重,自然万物无需名字,无需人类为其冠以任何意义或譬喻,它们的存在是纯粹的,是自身俱足而不假外求的。这首诗把自然风物的自足性与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天人对等的悲悯和尊重中打开记忆,书写出了人与秋日情景之间的共鸣性。

主编:大漠孤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