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武汉的情缘 (应母校之约而作)
黎晶
我与武汉的情缘准确的说是上个世纪的1983年。当然,青少年时期对武汉的认知完全停留在书本上和电影里,那是一个英雄的大武汉!还有从地理气候学上讲,她还有一个俗名火炉之城,更有举世闻名的武汉长江大桥。
1983年9月,交通部内河局下辖两个直营局,长江航运管理局和黑龙江航运管理局进行业务交流。我做为黑航局二级单位黑河航运局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随黑航局副局长张超同志一行11人到长航老大哥武汉参观学习,真实的武汉和我第一次有了情缘。
到了武汉,所有的迷都有了答案,如果说凭生第一次体验的是,<中国河运报>武汉记者站给我拍照,人生第一幅彩色照片!坐在长江大桥下的那张成了终身难忘。
武汉还是我政治起步的伯乐之地,从武汉学习结束回到哈尔滨,喜讯便从天而降,我被黑航局党委越级提拔为黑河航运局党委副书记,从副科直接越升为副处级。从此档案里便永远记下了1983年。
我是1967届初中毕业生(俗称老三届),从北京下乡到北大荒的知青,我一步一个脚印干到了副处级岗位上,是那种属于有能力无学历的实干者,交通部为提高这部分人的文化水平,决定在武昌喻家湖(湖北大学对面)的交通部直属院校<武汉交通政治管理干部学院>政治系里增设一个特殊的班级(俗称处干班,当然也有个正局级干部,交通部二航局局长杨福俭,处干班班长)。学员来自全国交通系统直营单位的领导干部,1985年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三取一。
我从黑龙江黑河局风尘仆仆赶到天津港参加了入学考试,武交干院的两位比我年轻的女教师何洁、黄艳监考。
我被录取了,当入学通知书飞到千里之外的边疆时,我热泪盈眶。文革没有实现的大学梦终有了美满,而且是去武汉,我印象极好的城市。
在武汉住下了,对武汉就有了切肤的感受,夏天不负盛名是真热,早上起床凉席已和身体粘贴在一起。冬天真冷,比黑龙江还冷,居然手上有了冻伤,小吃真好,那街摊上的热干面真香!百吃不厌。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豆皮、汉正街的市场,还有学习期间落成的黄鹤楼…这是一个多味道的城市。对了,大学语文考试的命题是一篇写黄鹤楼的散文,我很骄傲,我的那篇<黄鹤楼情思>成了班上的范文。昌学汤老师在笔记本里记下我散文里的一句话:我透过雨伞组合而成的万紫千红的百花,黄鹤楼在雨雾中时隐时现…。这篇散文还被<中国河运报>刋发。
入学很短的时间,我当选学院的学生会主席。组织文体活动是我的长项,学院兰球队打遍武昌无敌手(我1米87的身高曾是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的冠军队主力前锋),学院的运动会、舞会、演讲、书画及文艺演出…有声有色。我还获得演讲第一名,並被湖北大学邀请做了专场。
武汉,为我的人生增添了多少难以忘怀。以武汉为圆,我去过湖北的很多地方:二汽、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三峡大垻、洪湖…,鄂州荆州仙桃黄石红安老河口…我已成了真的湖北佬。
我和武汉有情有缘,那年在湖北省文联主席的陪同下,与驰名中外的湖北名酒<白云边>的老总一醉方休,老同学赵常生和学院的万书记均在场,把个老总喝到了桌子下面…我欣然题字:大醉何须酒,只为白云边。
还有湖北省交通职业学院搬入新校址时,我应学院之邀,到学校进了交流,新学校的气派和儒雅让我为母校自豪。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进入2020年武汉响起了一颗炸雷,新冠肺炎突然爆发…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挂念心中的城市,更挂念我的母校和老同学新同学。居窝家中,用什么鼓舞斗志战胜疫情呢?用诗歌!诗不在远方,就在身边!
二十六天来我每日一诗均全部在各大网站发表,其中4首歌词谱为歌曲<春风又绿江南岸〉、<寒假>、<手印>及<迎接春天>,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宁夏广播电台等全国几十家播出,有的成了网红。
有母校的动力,有武汉的情缘,我想在我们欢庆胜利的时刻,我的团队<首都黎晶朗诵艺术团>到武昌母校,献上我心中最美好的祝愿!
2020年2月27日
黎晶,我国当代文化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