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20年前,广众幸福来潮,个体经济突飞猛进,贫穷阴影已经褪去,时空弥漫着熙熙攘攘的淘金热流。然而,酒色财气熏醒了某些龌龊,朋贝金龟涌动了某些私欲,优良传统或遭挑战,良序功德或遇泥泞。
作为一名普通教育者,位卑不敢忘忧国,因而苦其心志,草撰《为人》一章,以期引起共鸣。当时,网络尚不发达,只能成册传阅。今得宽余,特制电子文本,愿与同志者共勉。

《为人》
瀛洲居士
【续三】
二、 处世
处世是指人的全部社会活动。它包括人对自然、社会、事业、家庭等方面的思想、理念、观点、方法,其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人事关系。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处世呢?
(一) 要真诚
真诚是立身之本。信于上,须先信于友;信于友,须先悦于亲;悦于亲,须先诚身。这是孟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是“真诚”。常言道:“不孝之子不可交”。虽说是交友的一个原则,却也反映出“真诚”的重要性。人一但到了“至诚”的境界,绝对能够感动天地,并使人折服,使人赞叹。
“三顾茅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故事。一般人只知诸葛亮难请,却很少洞察刘玄德思贤若渴的诚心。如果没有刘氏的“真诚”,则没有诸葛亮为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懈努力,直至耗尽毕生精力。
唐玄奘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但痴心不改,终成正果。愚公移山,帝感其诚,遂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
圣人日:“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唯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参矣。”可见真诚者,能使自己与天地并肩,化育生命,主宰万物。
包公传奇,作者曾赋予其起死回生之本能。虽然纯属虚构,但也因包公处事、断案等过于“真诚”人们才视包公为上帝。
“卧冰取鱼”,似乎是呆傻行为,然鱼儿被其至诚至孝之心所感动,居然破冰而出,圆了孝子之梦。
传说中有位孝子因一贫如洗,难为病卧在床的父亲改善一点饮食,无奈乏下去行窃。由于他不谙窃术,当场被擒。物主得知其是为了尽孝心迫不得已而为时,不但未将其扭送官府,反而赠送了许多食物。此人真诚地道出了行窃原因,物主感于其诚,因此才有既往不咎,反赠食物之举。今天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其实也是对“真诚”者的宽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等都是因为具备一颗赤诚之心,才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光辉业绩,在此无须赘述。
“诚则明,明则诚”。自古至今,凡贤德之人都是对人对事抱定真诚的态度,直已直人,格物致知。所以说真诚者自然明事理,明事理者自然露真诚。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各国和睦相处,道理讲得非常明达,各诸侯国不仅能够接受其主张,更重要的是被其诚意所折服。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硬是使六国实现了“连横”。人们只知道其“舌巧如簧”,殊不知其至诚之心发挥了何等重要作用。
子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伙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作为教育工作者,离开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即使干上一辈子也不会有所建树,其他行业亦然。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被商品经济的大潮涌得东倒西歪,有人奉行的是“唯利是图”,有人尊崇的是“无商不奸”,有人巧借的是“腐败”…… “诚信”这种天经地义的良好品质受到严重践踏和挑战。但我们的学生和子孙必须做到“常存抱柱之信”,“生命不息,真诚不已”,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