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八)
作者/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五)
圆觉法会进行到这里,显然与会大众都是法喜充满,这从一个个菩萨们的语言中可以体会得出来。
清净慧菩萨从座而起,顶礼后说:大慈大悲的世尊,给我们开示了大量不可思议事,这都是寻常轻易见不到、听不到的,今天,承蒙佛的因势利导方便教化,使得我们身心泰然,受益匪浅。这段话,即是菩萨们心声的真实流露,也是在赞佛功德。
接下来开始请法。“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请佛为到会的一切法众,重新就一切众生、诸菩萨们、还有诸佛如来各自的所证所得渐次,具体有那些差别予以宣说,好让末世众生们、即未来修学《圆觉经》的人们,也能听到佛的开示,也能随顺开悟,渐次入住大圆满觉地。
很明显,这个问题是紧接着前面所开示的五性差别而延伸提出来的。因此,前文五性差别的提出,正是为现在这个问题的提出设置的伏笔。这个提问怎么理解呢?实际上就是从众生发心起修到菩萨境界,进而再到清净觉地,这期间的渐次差别是什么?
佛依旧是对请法者表示赞叹,然后进行开示。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这里直讲自性没有差别,即我佛众生三无差别。佛说,所谓圆觉自性,虽无性相,却有性体;即万法本无自性,然而却是圆觉自性这个性体中所显物,故而虽无自性,却呈万有。一旦悟入,再依性起修,依旧是无一物可取,无一法可证,无菩提可得,无佛道可成。于实相中,就清净自性而言,实无菩萨与众生的差别,即实无觉与不觉的差别。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为什么说菩萨与众生、觉与迷之间没有差别呢?因为菩萨众生皆是幻化的缘故。由于一切幻化毕竟空故,因此是无所谓取也无所谓证的。对此,佛举例以比喻的方法予以说明:“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就像我们的眼睛,什么都可以看见,就是看不见眼睛本身。就湛然清净的大圆满觉性而言,它是绝对平等的,因此连平等这个概念也是不存在的,是为了方便指陈而强加的。
然而,佛法的特别之处就是圆融,是不走极端的。讲第一义谛,是为了让我们彻证实相,开悟见性;讲随顺方便是要我们依性起修实践菩提大愿。
虽然理上说是我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就事相上看,不但有差别,而且差别很大。那么,要说有差别,这差别是怎么来的呢?
佛说:“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众生迷惑颠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此灭除与未灭除的问题的妄功用中,由于灭除的程度不同而显示出种种差别。《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为证无为而显示出的学有浅深、果位高低等诸多差别。
如果言说证入如来大寂灭海,证入大圆满随顺清净觉地,那么,就法性而言,就本体界而言,实在没有所谓寂灭不寂灭这么回事,就连寂灭这个概念也是不存在的,属于强加。
就这一问题,佛继续开示:“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这里说的是我们无始以来,由于坚执身心这一无明蒙蔽,看不穿念念生灭,即看不穿无常,逆顺境缘中妄起憎爱,耽著于财色名食睡而不能得以解脱。佛说,这些众生,如果有缘得遇善知识,教导其开悟净圆觉性,发现明白这念念生灭都是无常法,当下就会知道一生寻寻觅觅、种种造作无不是自寻烦恼。
接下来,佛从凡夫、未入地菩萨、已入地菩萨、诸佛如来各自随顺觉性的角度解读了差别之所在。
第一种情形是:若复有人,尘劳烦恼永远断除了,证得法界清净,但就是这一念得清净圆满的知见、概念、观念还在,成为了自己的障碍,就这所谓一丝牵挂,故于圆觉境界的湛然清净不相适应,故而不得自在。这种情形就叫作凡夫随顺觉性。
第二种情形是:菩萨们对粗相的见解、观念也已经断除了,可以说前面那种凡夫的知见障碍已经解除,但“犹住见觉”,对清净觉地的认定还在,即非常微细层面上的证悟的痕迹犹在,由于这微细的圆觉之碍的挂碍而不能自在,甚至尚未登地,尚属因地菩萨,这种情形叫作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第三种情形是:所谓寂而常照,照而常觉,这个有照有觉的或照或觉的东西,俱为障碍。因此菩萨无所执着,即不执着于常觉,也不执着于常照,乃至能照所照更不执着,所谓觉照同时寂灭,真正的以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执着于色身香味触法,不执着于十八界,不执着于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不执着于三十七助道品乃至十八不共法,不执着于六度万行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同样不执着于寂而常照、照而常觉的圆满觉照。譬如有人自断其首,连头脑都断了,还断什么才算彻底呢?碍心灭故,诸碍必然不灭自灭,犹如头脑已死,身体不死自死,一切障碍全部断灭,彻底干净再也没有碍可灭了。一切佛法,一切陀罗尼门,都是标月指,已经看到月亮了,就该知道手指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只是为了给菩萨们指路,亦复如是。这种情形就叫做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第四种情形是:观一切障碍,无异于究竟觉悟;得念或是无念,属于禅宗概念,即守住了一个清净念头或是没有守住,无不是解脱;不论说是成就一法或是不成就乃至破坏一法,皆名涅槃;无所谓智慧或愚痴,通为般若;菩萨也好外道也好,所成就的一切法,同是菩提;无明也好真如也好,都是同一个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即三学增上或是贪嗔痴未除,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即有情众生或是物质世界,都是同一法性;不管地狱不管天堂,皆为净土;有性无性,即有无灵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法界如海无不清净般若,洞穿诸法实相,犹如虚空,这就叫如来随顺觉性。(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六)

这些内容,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解读加深体会。
真正明白,一切障碍,本不用除,一体两面,翻转即是;得到一个念头,守住一个念头或是失去一个念头,遣除一个念头,毕竟还是念头,毕竟有一个念头在作用,而清净清醒,有念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即是解脱;成就一切法,修行用功,道不会因此而增加,破坏一法,道也不会减少,不担两边,即是涅槃;无有佛涅槃,也无涅槃佛。聪明人与笨人同样有佛性,具足如来智慧,是谓难得糊涂,是谓大智若愚,于此不分别,是为佛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包括外道,也不乏悟道者,只是程度不同;不因受戒而刻意去敬重谁,也不因为谁犯戒或未受戒而受到我们的轻视,悟者当知如如不动,本不动摇,不垢不净的道理;有情世界与器物世界同一本体,皆是万法唯心,一念生净信,地狱升平,莲花遍开,心净则国土净;一切众生有无灵性,都是未来佛;转烦恼为菩提,当下解脱。
以上,佛为我们开示解读了从众生到菩萨再到诸佛如来各阶段随顺觉性的差别,就清净慧菩萨提出的主要问题做了回答。接下来佛就如何依法门修持作了纲领性的开示。
佛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这段开示十分重要,多读多诵,多加观照。一是于一切时,不起妄念,主要是不与心外求法。二是对于妄心,无须刻意去遣除。三是妄念任它来去,后念乍起前念已灭,别去理睬。四是在不理睬妄念的同时,也不辨其是否真实,因为既是妄想,何来真实?修行就是这样,平平常常,平平静静,自自然然,这样才会免起造作,妄自劳虑,凭添无明,什么闻香见花听见音乐、什么妙瑞之相等等,皆是妄想造作,于修道无益,只会添堵障道。“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听了这个法门,信解受持,不狐疑,不惊恐,不畏惧,这就是随顺觉性。
佛说:“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这里的成就一切种智,是说不但成就后天智,也叫所成智或差别智,更重要的是成就根本智,这个根本智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通过修行而被唤醒的本有的性智。
佛对清净慧菩萨所请法的开示就此圆满了。威德自在菩萨争相请法,他直截了当问法门,问渐次方便。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有四个城门,从四面八方不同方向来的人,并非从一条道上来、从一个城门进入。
同样,一切菩萨发心庄严佛国并成就菩提,并非只有一种方便法门。请佛给我们宣说所有的方便法门,并请问所谓修行人分为几种?目的是能令我们这些菩萨和末世众生中求大乘者,能尽快开悟,从而游戏于如来清净圆觉的大寂灭海中。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