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钩机竟然钩出来这么大的动静!”今年春节期间,“汉唐明月“孔治辉通过微信告诉洛宁姓氏族研究会理事吴电智说,该村村民在山崖上取土垫地,在断崖上看到几孔深灰断面,内夹杂有彩红色小块,地上散落大小不等,厚薄不一,种类不同的各色陶器碎样。他初步判定那是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这一发现更激起吴电智的新奇,他想进一步明确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基本面貌。2月23日,洛宁疫情出现拐点,交通基本恢复,他相约爱好挚友“老骥“王军治临场查看。 这一疑似仰韶遗存在牛渠村西一里地,崇山角下,延伸荒坡处。看样是人为取土用挖掘挖过,听村支书王合友说是取土垫地留下的断崖。崖高三丈左右,断崖下成一块平地亩余,去年已栽上几行杨树,树有三十公分粗细。通过对出土器物、周边土层进行分析研判,从其文化特征综合分析,初步判定为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7000年前的仰韶人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平坦的地方。远古时代,牛渠村所在的连昌河畔气候宜人,两岸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理想的劳动生息区域。正是这样的环境孕生了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原始文化仰韶文化。在汉代时,该村落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那时候,连昌河源起三门峡陕州区雁翎关(位于陕县东南菜园乡与宫前乡交界处),水势浩淼,涟漪轻泛,河内鱼翔浅底,水草丰茂,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先民们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在自己安置的天地里,过着定居生活。他们集体劳作,除了农耕以外,还靠狩猎和捕鱼来维持生计。那时,他们已经会制作陶器。陶器是一种以黏土加上其他混合物为材料做成的器物,经过火的烧焙,形成坚硬的器皿,可以用作容器、烹饪器、饮食器等。在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鱼形图案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鱼形图案的轮廓里面,还出现了人的面孔。这些色彩缤纷的花朵纹饰,在古代先民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吉祥含义,它是民族生存繁衍的象征,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和对生活美的追求,体现了当时劳动者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聪明智慧。彩陶上的鱼纹鸟纹图案与中国的吉祥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成为自由和财富的象征,寓意渔猎丰收,都有可能表达了当时人们希望渔猎丰收的美好愿望。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富有艺术性的美术作品,堪称原始艺术的瑰宝,开创了中华民族绵绵不断的绘画艺术的先声,为后世提供了一份最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记者看到,挖掘机工作过的断崖早已被阳光晒干,隐约看到几孔青瓦色窑,用手触动可脱落青灰。灰内夹杂有彩红色小块,很象红砖碎块,地上散落大小不等,厚薄不一,种类不同的各色陶块。不知为啥还发现有炭状骨块。再往西去,发现土坡表面还有灰色表皮,应该是同处遗存。大体上看东西不知多么米,南北应在百米之外。“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物。这次发现的这块彩陶片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发现”吴电智说。










另外,据汉唐明月“孔治辉说,该村上边的杨坡村敬老院也有仰韶文化遗址,比这里的早。对岸的陶峪沟里也也挖掘出有仰韶文化或者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在记者发稿时,这里又发现了石镰、纺陶轮,骨锥、牙齿、罐底、碗底、鼎腿等器物。









中国历史仿佛是一条河流,发源于远古时期,一年年地流淌至今。近年来,随着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的问世,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对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牛渠村仰韶文化遗存新的发现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对研究远古村史具有重大意义。下一步,上级文物部门将对遗址的周围情况、面积做进一步的调查,并做好保护工作。(洛宁城事/雷冰/吴电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