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系列】接触国学,诵读诗词文/丁易
(感谢马新兰老师提供的文章,我记住了龙巧玲护士!)
几近天命之年的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倘若家长从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和唐诗宋词,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将来对付中考和高考,只是最低层次!
国学大师钱穆在《谈诗》中曾说到:
“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
几近期颐之年的叶嘉莹先生说:“诗使人心不死”!
凡是酷爱诗词的人们,在这次因为疫情而无法出门的日子里,不会感到无聊至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他们会沉浸在诗词散发出来的意境里而不改初衷,有的还出口成章,诗作不断!
确实如此,诗词是文化的传承,也是语文的底子。高考和语文改革,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掌握国学经典和古诗词,不仅对孩子的成绩有莫大的影响,更会成就孩子的人生自信。一个从小学习传统文化,唐诗宋词的孩子,他的内心会是丰富的,情绪是丰满的,而且考试上会占有优势。
更重要的是当他(她)逐渐长大后,置身于不可逃避的逆境或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能够镇定自若,坦然面对,情绪不会失控,更不会走上极端。他会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度过生命中的每个沟沟坎坎,保全自己,成全别人,甚至能帮助家人和民族度过难关。浸润于诗词之中,我们才会读懂诗圣杜甫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患意识;才能领略晚清名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气度和忠贞。
这次疫情中耄耋之年临危受命逆行而上驰援武汉的院士钟南山先生,受家庭影响,国学功底极为深厚,英语更是无法描述,学术论文全英文发表,为我们全体国民上了生动的一课。那些在疫情一线昼夜奋战乃至以身殉职的白衣天使们,还有那默默无闻用微弱的力量支援疫情的平民百姓,告诉我们谁才是被追捧的明星!谁才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是谭嗣同、是蔡元培、是马相伯、是张自忠、是陶行知、是鲁迅、是老舍、是傅雷、是叶企逊、是周恩来、是邓稼先、是钱学森、是袁隆平、是钟南山、是一个个倒下去的李文亮,是无数个普通如甘肃张掖市支援武汉疫情的护士龙巧玲,是娱乐圈中的韩红(痴迷于慈善事业),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时年99岁的北大英语系教授许渊冲先生学贯中西,在中英文之间自由行走,感动世人。1930年出生的博士生导师资中筠先生一次次在力作中和讲堂里呼唤全体国民的忧患意识和罪苦意识,深受知名学者们的钦佩!把宣扬和研究中华诗词作为毕生事业的叶嘉莹先生,一生颠沛流离,亲人离散,但是她的学识和风度则令人高山仰止,目前在诗词领域恐怕无人能够望其项背!
接触国学,品读诗词,越早越好。现在各种加引号的“专家”,满大街都是,不管他人做如何评价和误导,您心中一定要坚信,汉语是一种文化底蕴,学好古典诗文,思想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更加深刻,心智才会更加成熟,才会更加热爱脚下的这块土地,才会更加热爱这块土地上的平民百姓以及宇宙万物!
2020-2-26凌晨有感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