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故事】
——茶墨人生
话说当年,玉皇大帝听信了谗言,要灭掉一方百姓。
在除夕年夜里,召来了几位老臣商议。最后决定由火神祝融担此大任。明日即刻启程,限时半个月,自己会在天庭观望检查。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
火神不敢怠慢,匆匆启程。他夜以继日,用了六天时间,也就是正月初六这天,先来到沂蒙大地,找到所管辖的土地公公,详细询问一番,得知此地乡民为人和善,辛勤劳作,实属不该被灭绝。
火神祝融费尽心机想出一条妙计,他召集相邻的所有土地公公,都化身为乡中老者,分别走进各个村庄,逢人便传达自己的意思。
火神祝融想出一个办法,他让所有的乡民在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三天晚上,都要到处点灯点火,烧纸烧香,把夜晚用灯火烟花的亮起来。也就有了现在当地民间的习俗——正月十四点头灯,十五为中灯,十六为晚灯。
火神祝融和各管辖的土地公公们所到之处,人们都深深记住了他们交代,等到正月十四日晚上,便早早地就开始点灯点火。人们把自己菜园里种植的胡萝卜从地窖里扒出来,那都是预备过冬的蔬菜。挑选好,洗干净,切成四指高的段,中间找铜钱旋转着挖空,用二指长的黄草杆,缠上新棉花,插到“灯窝”的中心,做“灯芯”,然后倒上自己榨的花生油做燃料,点亮后,
到处端着放好,大门口、屋门口、路口、井台、自己家的庄稼地,包括每家每户的祖坟上,都要点上自制的“萝卜灯”……然后回家烧纸烧香,燃放鞭炮烟花。目的就是为了应对玉皇大帝在“天庭”的检查。
果然,正月十四这一天晚上,玉皇大帝吃过晚饭,探着身子向下张望,他看到到处都被火烧,浓烟弥漫,火光冲天。随时都有哔哔啵啵的声响传来。他知道这是火神祝融发挥了自己的功力,用火烧了这一方,完成了任务。此时,玉皇大帝醉意熏熏,也就不在意了。
就这样,经过火神祝融的精心安排,这一方人们都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财产。可是,最想不到的,就是“天庭”也有奸臣当道,他又向玉皇大帝恶语相告,说火神祝融袒护了这一方人。玉皇大帝听罢,随即召来火神祝融,问他是不是有所袒护,这时,火神祝融执意否认,信誓旦旦。玉皇大帝也觉得火神祝融为人忠诚,没有深加追究,随口说了一句 : 再过半个月,自己再一次检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下又急坏了火神祝融,他又在想办法,想办法应付玉皇大帝半个月以后的这次检查。于是,祝融又一次偷偷来到人间,又来到沂蒙大地,找到原来的那些土地公公,
再一次商议如何应对玉皇大帝的下一次检查。
办法总是有的,他们最终商议,再让乡亲们配合。正月十五,再过半个月就是二月初一,也就是玉皇大帝第二次检查的日子。赶巧了正月又是小近,二月初二才是被检查的日子。于是,就定在二月二。让所有乡亲们早早起来,把自己的粮食用锅炒,要炒熟,才能散发出特有的味道,最好是炒糊了,味道更为浓厚。然后,乡亲们再把炒好的粮食放在簸箕里,满院子簸动,尽量让熟粮食味散发出去,飘到天上。还要用木柴的灰到处撒,还有的人用簸箕端着灰,围上自己的院子。这就有了后来的一句歇后语 : 二月二打簸箕——个人围(为)的。
再说二月二这天清晨,玉皇大帝就早早的起来,又探下身子向下观望,忽然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烧糊了粮食的味道,自己不由得责怪自己,都是自己误会了火神祝融……前些天放火烧的,火光的穿透力强,当时就能看到,火烧之后,刮风的速度就慢了,现在,被烧焦的粮食味道已经飘到天上来了。可见,火神祝融是衷心之神。
就这样,被奸臣所害的这一方人们保住了。后来,火神祝融利用一次机会,铲除了奸臣。没有了后患。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火神祝融的救命之恩,回忆起他是在正月初六来到人间的,就以正月初六为纪念日,敲锣打鼓地欢迎,请来自己做的火神的画像,烧纸烧香,摆菜祭供。人们还要与火神狂欢一夜,初七才烧纸叩拜送走。正月十五继续点灯燃花,二月二早晨仍然炒豆子,簸簸箕……
这就是民间的习俗,这就是一种信仰和崇拜,一直延续至今!
记得最有纪念意义的、最值得让我回味的,就是儿时的“刷帚灯”……
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普遍都很差,但是,那时候人们最真实,民俗味道自然最实足。曾记得,从过完年开始,家里平时用来刷锅的“刷帚”,每到用到小了不能用了,我都要留起来,攒一年,等到来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有七八个。
正月十五晚上,等全家人点完灯吃完饭,再叫上提前约好的伙伴们,
带上自己的刷帚和火柴,来到村外的麦地里,点着刷帚的前头,紧握在手里,转着身子迎风吹旺火苗,用尽浑身的力气,高高的扔到空中……落下来,再一次捡起,再一次拿着快速转圈,再一次迎风吹旺火苗,再一次扔到空中……那时候不懂什么是神圣的火炬手,只知道那是最美好的游戏,那是最美好的爱心接力 !
火星在闪动,火光在流淌,黑夜在延续,笑声在回荡……
至今回想起来,那是最美好的童年!最美好的乡土民风!愿中国大地,永远流传!
——于2020年农历二月初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