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觉经》修学体会(卷七)
作者/ 吕兴福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三)
弥勒菩萨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如何断除轮回根本?二是轮回有几种情形?三是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四是如何方便发心修行圆觉法门?
请法之后,弥勒菩萨说:“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佛说,很好很好,能够代表末世众生请教如来深奥秘密之义,令诸菩萨慧目肃清,以便于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永断轮回,心悟实相,成就无生法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我们先审视一下弥勒菩萨请教的四个问题,跟前几位菩萨所请教的问题相比较,显然是正在从纯理法的层面向修行的层面过渡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修行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上道前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更需要我们认真修学观照。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轮回的根本是什么?是恩爱贪欲。一切众生包括胎卵湿化种种的生命形式,都是由于恩爱贪欲才引起的,所谓性命,都是由于淫欲而出现,无一例外。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恩爱贪欲,说的是除了男女性爱之外,还有种种欲望,名闻利养,权力金钱诸多诱惑等等,这一切贪欲又能助发爱性淫欲。比如解决温饱以前,必然是以苟活性命为第一要务,越是富有,淫欲心越重,故有纨绔子弟之说。因此,由于有诸多的贪欲诸法淫欲爱性,故而生死相续延绵不断。
接下来,佛就其原理作了揭示。佛说:“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说的是我们的一切贪欲都是由于爱而引起的,即都是由于各种嗜好而生产的。而说到淫欲,都是通过男女之间的爱慕而产生,所谓性命,都是从淫欲而有。
众生们之所以执爱自己的性命,说到底,还是离不开贪欲尤其是淫欲这个根本。如果说贪执淫欲是初因的话,那么,执爱性命则是结果。
对于淫欲,在贪嗔痴所谓三毒里,将其纳入在贪的范畴。而所有的贪欲之中,普遍来说,淫欲的危害相对更加严重,因为它是轮回之根本中的根本。
在我们修持不管任何一种法门的过程中,都会作为一种最大的心理障碍而存在,因为它直接跟我们以所谓身心为标志的性命互为因果,乃至是相提并论的,因此,这才是我们修行中所面临的、需要花费最大力气去破除的最大的无明!
以下,佛就众生由于贪欲习气的不同程度而于六道中趣生的情形分别进行了展示说明: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这是第一种情形。由于我们的欲望嗜好与客观境缘之间,要么是相违背的,比如求之不得;要么是随顺的,比如所求如愿。如果客观条件、物事境缘乃至人事环境与我们的贪爱欲望相违背时,即所求不得时,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乃至憎恶、嫉妒甚至仇恨,为了达到目的,满足贪欲,会采取非正常手段,强取豪夺、战争仇杀等等,造出种种恶业。再由于业力牵引故,趣生于地狱饿鬼道。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这是第二种情形。知道了这个淫欲贪爱的可厌之处,认识了其危害性,开始喜爱于能厌离诸恶业之道,我们现在所喜欢修行的破除贪欲的作为,正是这个“爱厌业道”,再进一步舍恶乐善,这种情形下,可趣生于天道和人道。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这是第三种情形。又知一切的贪欲可厌恶的缘故,放下了所有的贪执,乐于施舍,但识田深处还有相对微细的无明,所谓滋养爱本,我们说,嗔恚心如火,一念嗔恚起,火烧功德林;而贪爱淫欲心如水,所谓爱水长流等。所以说,还滋爱本,就是爱水长流的根本源头。另外,由于修行之故,还凭添了对所谓法的贪爱,对所谓觉悟的贪爱等,所以说是微观层面上的无明。这时便得到有为增上善果,如四禅天诸天等,虽为善果,但属于有为善果,难出离轮回,不成圣道。
上面,我们知道了轮回有三种情形,接下来怎么办?佛作进一步开示:“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说的是一切众生欲了生死,出轮回,就要先断种种贪欲,同时还要消除对淫欲的渴望。
佛又告诉我们:大乘菩萨们以种种变化示现世间,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他们来此世间,并非是由于爱欲这个轮回之根本而出现,只不过是以大慈大悲的情怀教导众生舍弃尘世的一切贪欲执着,从而假借贪欲这个轮回之本慈航返渡再入生死流。当知菩萨应化世间与众生的生死轮回是有根本区别的。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这个结论语句易懂。
第一层意思值得我们注意,说的是末世众生,即处于末世众生的我们,如果能舍弃各种贪欲,能灭除憎爱,那么,就能够永远免除生死轮回。这无疑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第二层意思是,即我们在上一层意思修持的基础上,勤求如来圆觉境界,即修持清净圆觉陀罗尼门,便能够得以开悟。
这同样给我们修学《圆觉经》给予了信心。我们当如是观照,如是修持,如是追求圆觉境界,如是远离尘染祈求开悟!(未完待续)

《圆觉经》修学体会(十四)

佛在对轮回的三种形式作了开示之后,教导我们要舍诸贪欲,永断轮回。接着就弥勒菩萨所问的第三个问题继续开示。
佛说:“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显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众生有贪爱淫欲的特性,这是一种无明,只不过众生之间无明的程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于各自受或理或事这两种障碍深浅程度的不同所决定的,这种不同又导致了众生在修行路上会显示出差别,佛归类了五种,故叫五性差别。
第一是理障,由于不明理法而产生的障碍,是一种知见障碍,它能毁人正知正见。法理不明,以各自生命的经验和习气所形成的观念来辨别正邪、是非和善恶,自以为是,想当然。由于是用轮回心生轮回见,是以世聪机巧替代般若智慧的,因此,众多经典上又称其为知所障或所知障,意思是相同的。
第二是事障,由于众生根本无明故,烦恼很重,习气很重,贪执、分别、嫉妒谄曲,故而不能解脱,续诸生死,堕入后有。经典上又称其为烦恼障。
下面我们跟随经文,看五性差别是如何依随着上述二障而产生的。“云何五性?”什么是五性呢?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如果事理二障没有断除,名未成佛,就是众生。这是第一种情形。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说的是永远没有了贪欲,事障已经除去,但不明法理,只能进入声闻缘觉这种二圣人的果位,显然是不同于菩萨境界的,这是第二种情形。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我们这些末世修学大乘的众生,发愿于如来的圆觉大海里泛舟,也就是说欲游弋于如来的觉海之中,就该勤断二障,即从理事二障同时着手解决,当我们把二障强行压伏之后,即二障已伏,就是悟入了菩萨境界。这里需要我们分辨的一点是,二障已伏不同于二障已除,不同于二障已灭,不同于二障已断,说的是暂时降伏的状态。这是需要我们观照清楚的。这是第三种情形。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二障不但被降伏,而且永远断灭根除,这就是入住如来微妙的清净觉地了,就是入住无上菩提,进入大般涅槃境界了。这是第四种情形。
善知识。佛在表述第五种情形之前,就众生修行圆觉法门时,得遇善知识等诸具体问题进行了强调。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一切众生虽说都能够圆证菩提,但能遇到善知识的开示指导是很重要的,按照善知识在因地修行的方法,进行修习,即便根性有顿渐之分,只要能走上无上菩提的正修行路,不论根器大小,都能够成就佛果。这些开示对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尤其显得重要。修学大乘佛法,真是离不开善知识。再说,善知识是可遇不可求的,末法时代更是稀有难得的。现在,佛法虽然兴盛,但兴盛中还有复杂的成分,有不少似是而非的附佛外道、边缘佛法甚至外道邪法也堂而皇之地混迹于佛教之中,令初学者防不胜防。这就是佛在强调善知识作用的同时还强调正修行路的意义之所在。有这两条作为保证的话,根器的大小顿渐都变得不是主要问题了,最终都能圆成佛道的。
接下来,佛才讲出了五性差别的第五种情形。“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如果我们发心四处寻求善知识,可偏偏事与愿违,遇上了恶知识,遇上了经文中所说的邪见者,未得正悟,这里是端正的正,未得正悟就是得到了邪悟,如何了得,发心要做佛的弟子,却成了魔的伴党,成了外道,这就是五性差别中的第五种情形。虽然这些可怜悯者在恶知识的引导下成为外道种性,然而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对这些无辜的众生遭遇给予了公正的评价。佛说:“邪师过谬,非众生咎。”什么意思呢?众生从内心来说,还是迫切向往有善友来指导自己,不幸遇上了邪师,无明众生,自己没有能力辨别,故而堕入外道陷阱,这都是那些邪师的过错,并不是众生的过错。
方便度众生。佛在完整地开示了五性差别之后,最后教导我们如何方便度诸众生。佛说,菩萨们唯有以大慈大悲的发心,以种种方便,应化于众生世界,救度帮助一切尚未觉悟的众生;为此,甚至于示现种种形相、或顺或逆的境界,与其同事;即以什么身得度以什么身化现,那里有众生那里有菩萨,不论顺逆境界,总是与众生不弃不离,直到化令一切众生成佛。这就是菩萨们无始以来所发的清净愿力在起作用。如果末世众生,于此大圆觉陀罗尼门生起了信心,就应当跟诸菩萨摩诃萨当初发清净大愿一样,也发清净大愿。具体怎么发愿,佛告诉我们,应如是发愿:“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修学《圆觉经》委实是殊胜无比的,连发愿文佛都给我们写好了。我们遇不到《圆觉经》,那是我们福薄障重;我们遇到了《圆觉经》,却没有引起重视,与之擦肩而过,那就实在是可怜悯者了。对这个发愿文,我们需要观照的要点,一是发心要进驻如来清净觉地;二是渴望得到善知识的教导;三是千万不要遭遇邪师外道;四是不趋于二乘;五是断除理事二障。如是观照,如是修持,便能够由于解脱而登上如来清净法殿,进驻大圆满庄严妙觉之境界。(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