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读《黄帝内经》――餐桌文化
作者:营养师王庆香
两根筷子一阴一阳,动的那一根为阳不动的则为阴 ,中国人主要吃的是纤维性食物 ,我们的餐桌文化 内含着老祖宗真正的养生智慧……


古人建议吃饭的桌子要用圆桌,因为古人觉得吃饭是一天当中最应该放松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没有尊卑之分 ,心情放松才能使食物得到更好的消化。食不言 ,吃饭的时候就安静的吃饭,如果谈笑不注意的话小孩子容易被食物噎到,是不安全的。还有就是说话的时候唾液也会不小心喷到饭菜或者别人身上,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古人讲究一日三餐,因为早上的七点到九点是胆经当令,这个时候的胆汁被分泌出来消化食物,而九点到十一点是胃经当令,胃为水谷之海可纳百川, 早餐一定要吃好,最好在七点左右吃,因为上午人体阳气充足,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也要强,所以吃好早饭人是不会肥胖的。反而会使人一整天都感到精力充沛。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古人是很讲究食物的气味的,意思就是说肉吃的再多,也不要多过我们吃的主食。

《黄帝内经.素问》
五谷为养 五畜为益
五果为助 五菜为充
老祖宗的养生智慧是,谷类食物它是粮食,有生发之气要多吃,五谷主要指的是:大豆,小豆,小米,水稻,小麦。而从营养学角度讲也符合人体蛋白质需要的原理。人体需要的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组成,而米类所含的氨基酸缺少一种赖氨酸,豆类当中正好可以互补,豆类当中的氨基酸缺少蛋氨酸,米类又可以与其互补。提供给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这就是饮食搭配,气味,营养搭配的奥妙,所以说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很有智慧的。
食不过饱,在中医学角度讲人体五脏相生相克 ,吃饭之后是需要胃气去进行消化的,但是吃的过饱可能会影响到心气,因为火生土,胃气消化食物不够用了就会动用心气来帮忙。所以为什么在逢年过节很多人暴饮暴食之后也会得心脏方面的疾病。

孔子的养生智慧是:色恶不食,嗅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就是说食物,看上去颜色发生了改变 闻一下味道也发生了改变,就不要再吃了,肯定已经变质了。
失饪指的是没有按照食物性味正确进行烹饪的食物也不可以吃。比如有名的北京烤鸭为什么要烤着来吃,这是因为鸭子肉本性寒凉,经过烧烤去除寒凉的性味使其平性,来食用更有益健康。不时不食,就是告诉我们要吃应季的食物,反季节的食物尽量不要吃 。
食不撤姜,老人言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上床萝卜下床姜?因为姜有助阳气生发,散寒的功效,特别适合在一年当中的夏季食用来散寒,在一日当中的早晨用来帮助我们的身体阳气生发,所以饮食当中应该常吃一些姜。
节气饮食:冬至要吃饺子,腊八要喝粥,打春要吃春饼 ,这都是古人留下的节日饮食习惯,可是为什么要在固定的节日吃那种食物呢?
冬至相当于我们一日当中的子时,这时候一阳起,也就是说在冬至这个节点人体阳气已经开始慢慢生发起来,而这时候热乎乎的饺子无疑对阳气生发是很有益处的,再加上饺子的馅里面有菜有肉,外面是小麦粉和面捏制而成,营养也丰富。
腊八的粥,腊八粥里会加很多食材进去,比如红枣,各种豆类,各种米类,都是可以入肾的,冬令时节主要是藏,藏就是固肾气,肾气足,春天阳气才能够更好的生发。

打春的春饼:春饼可以卷各种蔬菜,主要是以豆芽,韭菜鸡蛋为主,这些都属于生发的食物,有助人体阳气生发。
祖国的餐桌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留给我们的养生智慧我们只有珍藏,体会。病从口入这四个字,我们应该记住。吃好一日三餐才能少得病甚至不得病,让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

收稿微信:18228181961
